为什么它一直被讨厌:猫头鹰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有一次去见老朋友惠施。正巧那时候惠施在楚国当相国,他身边有小人造谣说:“庄子这次来是要取代您的地位啊!”惠施就很惶恐。
庄子听说以后,给惠施讲了一个故事:有一种类似凤凰的神鸟,名叫鹓鶵,性情非常高洁,一向只在梧桐树上栖息,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甜的泉水。一只叫鸱的鸟看到了它,唯恐它来抢夺自己喜欢吃的腐臭老鼠,对鹓鶵口出不逊,要把它赶走。其实鹓鶵哪里看得上鸱的污秽食物呢,就是白送给它,它都不会要啊!
庄子写这个故事是为了托物言志,把自己比作品格高尚的鹓鶵,把那些痴迷于利欲的人比作心理阴暗的鸱鸮。不过鹓鶵这种鸟只存在于传说当中,而鸱鸮却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它就是我们俗称的猫头鹰。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以前,它就是一种不太招人喜欢的鸟类了。
臭名源远流长
其实猫头鹰并不是一种动物,而是整个“鸮形目”鸟类的总称。它们大多数都是昼伏夜出的猛禽,有一张圆圆的大脸和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有些种类如“长耳鸮”的头顶上还有两撮羽毛竖起来,就像一只“萌萌哒”的猫头,这也是它们被叫作猫头鹰的原因。
猫头鹰当然不是它原本的称呼,因为我国直到汉代才从外国引进了猫。在古代,猫头鹰被称作“枭”或者“鸮”,到了后世还有一个不太好听的“雅号”,叫“夜猫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一种让人恐惧和愤恨的鸟类。甚至直到现在,关于它的歇后语还大多带有贬义色彩,比如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等等。
为什么猫头鹰这么招人讨厌呢?我猜想,可能是因为它们喜欢吃生活在荒郊坟地中的老鼠,所以它往往也会生活在荒郊大树的树洞里面,再加上它夜间出没的生活习性和凄厉嘶哑的叫声,所以人们往往把猫头鹰和疾病、死亡等让人不太愉悦的事物联系起来。很多地区都有一个古怪的传说:当一个久病的人听到窗外猫头鹰的笑声时,就表明猫头鹰正在数他的眉毛,等数清楚多少根的时候,他就会死。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当中,就采用了这一说法:
陆大有甚是惶恐,扶着他重行睡倒,放下粥碗,望着窗外黑沉沉的一片只是发呆,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但听得远处传来几下猫头鹰的夜啼,心想:“夜猫子啼叫是在数病人的眉毛,要是眉毛的根数给它数清了,病人便死。”当即用手指蘸些唾沫,涂在令狐冲的双眉之上,好教猫头鹰难以数清。
从战国时期开始,人们就把猫头鹰和人人喜爱的神鸟凤凰当成了一对反义词,每当提到凤凰的时候,猫头鹰就会“躺着也中枪”,被拉出来批判一番。就像庄子那个故事中一样,凤凰身上的优点都会在猫头鹰身上对应一个缺点,久而久之,人们就给它身上附加了多种“邪恶”的属性。
到了汉代,文人们开始把猫头鹰出没视为世道不好的象征,对执政者加以讽刺挞伐。比如著名文学家贾谊的《吊屈原赋》中就有一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用鸾凤和鸱鸮的不同境遇来比喻世间的黑白颠倒。诗人朱穆更写过一首诗,历数猫头鹰的罪恶: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览,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他眼里的猫头鹰不但又脏又污,而且居无定所,吃腐烂的食物,简直就是天地不容的邪恶分子,就该分分钟天诛地灭,连呼吸都是错的。更残暴的是,正是在推崇“孝道”的汉代,猫头鹰被扣上了一顶“不孝”的大帽子,永世不得翻身。
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在《说文》中说,枭是一种不孝的鸟类,成年以后会捕食自己的母亲,所以抓住它以后,要千刀万剐并把它的头挂在树上以警示同类。所以“枭”字的象形正是“鸟头在木上”。《史记》和《汉书》中都曾提到,汉朝的皇帝会把猫头鹰肉做成的羹汤赐给臣下吃,为的就是鼓励天下人捕捉它。
汉代人热衷捕捉猫头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吃它的肉。三国时期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就说,猫头鹰的肉不但可以用来煮成肉汤喝,还可以做成烤肉串,非常鲜美。不过我见过的猫头鹰都挺瘦,没多少肉,以我们现在的口味来说,估计也不会太好吃。但是当时的下层人民吃到口肉不容易,所以才把它污名化成了皇帝除之而后快的“妖鸟”,这样吃起来才没有心理负担。就像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合理合法地吃鲜美的羊肉,就把山羊的形象和魔鬼联系到一起一样。
追溯污名化的起源
猫头鹰的恶名难道真是因为它“怀璧其罪”,是自己的鲜美带来的祸患?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毕竟因为它的恶名远扬,后世吃猫头鹰都要承担很重的精神压力。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从猫头鹰被污名化的源头开始追溯。
中国文化中对猫头鹰的憎恨很可能起源于西周时期,《诗经·豳风》中有一首《鸱鸮》,作者模拟一只失去孩子和巢穴的鸟妈妈口吻,诉说了猫头鹰的罪恶: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经把我的孩子掳走了,为什么还要毁坏我的巢?我这苦命的母鸟,为了孩子真的好心焦。
商代青铜鸮尊:工艺精巧的古代盛酒器,造型威武中不失贵气,现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其实这是一首政治寓言诗,创作它的不是别人,正是周朝礼制的创制者和第一代执政者——周公旦。司马迁先生在《史记》中记载,周朝建立之初发生了一场叛乱,商朝余孽武庚和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联合反叛,周公不得不亲自率军平叛。叛乱平定以后,周公就写下这首《鸱鸮》献给了周成王,把自己比作鞠躬尽瘁的可怜母鸟,把那些乱臣贼子和商朝余孽比作祸乱国家的“鸱鸮”。
问题来了,世界上有那么多凶恶的鸟兽,为什么周公单单要把对手比作猫头鹰呢?这又要从远古时期说起了。
其实大约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一直到商代晚期,猫头鹰都曾经是我们华夏民族先民崇拜并且喜爱的一种鸟类。1958年,从仰韶文化所在地陕西华县出土了一尊精美的陶制鸮鼎(也称陶鹰鼎),它的造型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猫头鹰形象。
古代先民对猫头鹰的崇拜可能源自它们矫健的飞行姿势和凶猛的捕食搏杀,也可能和它们威猛的造型有一定关系;它很可能曾经是某个部落的图腾。
其他古代文明当中,猫头鹰大多数也都是一种威猛而智慧的形象,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肩膀上就站立着一头猫头鹰;而在英语当中,还有一个短语叫“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哈利·波特》故事中,猫头鹰还是巫师们用来送信的宠物。
商朝人对猫头鹰的崇拜可谓是登峰造极,目前在商代古墓中已经挖掘出了大量青铜或者玉制、陶制的鸮尊,其中既有立体的猫头鹰造型,也有把它们的模样刻画到了纹饰之中。
在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商代青铜制鸮卣,这是一种酒器,主要用来盛放秬鬯这种香酒。单看这一造型,我们很难相信它竟然产生于3000多年以前,反倒有几分后现代艺术的感觉,甚至和电子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主角颇为相似,网友们因此亲切地称它为“史上最萌文物”。而这只“小鸟”仅仅是众多商代鸮形器具中的一员而已。
商朝是一个充满了残忍与血腥的时代,用活人作为殉葬品在当时屡见不鲜。周朝人的祖先也曾经是被商朝欺辱压迫的部落之一,所以在他们的眼里,商朝人崇拜的猫头鹰身上也就有了某种可怕的色彩。在他们好不容易击败了商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后,武庚的叛乱又让周公想起了很久以前族人们被蹂躏的噩梦。所以他才发出了愤怒的呐喊,写出了《鸱鸮》这样一首充满怨恨和恐惧的诗。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怜的猫头鹰因为周朝人的“恨屋及乌”,而承担起了被污蔑和憎恨的厄运。因为后世的文化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周朝礼制的影响,所以对猫头鹰的恨意是如此绵长,甚至一直延续到了3000多年后的今天。
真实的猫头鹰
那么,猫头鹰真的会杀害自己的母亲吗?尽管曾经有一位清朝学者绘声绘色地讲述过他看到的猫头鹰杀母现场,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类似的发现。古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很可能与他们观察到的独特现象有关。
猫头鹰吃东西的方式很有意思,它们在吃下田鼠、青蛙等小动物一段时间以后,会把消化不掉的骨头和毛发混合成的毛团吐出来,万万没想到,这种诡异的行为竟然会让人类误以为那是它在杀害它的母亲。
尽管猫头鹰不是很招人类喜欢,但它却是农田和粮仓真正的保卫者,它们是捕鼠能力最强的鸟类。据统计,一只猫头鹰每年可以吃掉1000多只老鼠,其中尤以长相滑稽、被称为“猴面鹰”的草鸮抓起老鼠来最为凶悍,一个夏天就能吃掉约2000只,让猫儿们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
如果我们抛开偏见,就会发现猫头鹰是一种很萌、很可爱的动物。它们的眼睛虽然大得出奇,但是只能向前看,不能向侧面转动,所以要看侧面的时候,只能转动脖子。另外,因为猫头鹰的食物都是听觉灵敏的小动物,所以它们飞行的时候可以完全不发出一点声音。当然,因为长了一张大圆脸,飞行的姿势就像一枚发射出来的炮弹。
不过随着人类的滥捕滥杀,再加上森林砍伐,猫头鹰越来越少,鸮形目所有种都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果我们再不肯好好保护它们,恐怕就只有在魔法世界里才能看到这种可爱的小生灵了。
雕鸮
拉丁学名:Bubo bubo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鸮形目,鸱枭科,雕鸮属。中型夜行猛禽,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及非洲。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