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周期波动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意义
就经济运动的两种形式——周期波动和结构变动——的相互关系看,经济理论界对它们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是不对称的。就结构变动对周期波动的影响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周期研究的重要内容,后来甚至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周期理论分支——结构周期学派注26。但就周期波动对结构波动,尤其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这一方面而言,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学家们的冷落。周期理论中的“哥达巴哈猜想”是各种非线性宏观动力学模型,它吸引了绝大部分出色的经济学家的注意,注27却几乎没有经济周期的学者专门去分析经济周期中的结构变动。长期以来,关注产业结构问题的主要是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正是他们从结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理论特色,使他们获得了结构发展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结构学派的称号。注28在某种意义上,结构周期理论与结构发展理论就像两条钢轨那样并排却独立地发展,而不像两条小溪那样汇流融合,形成周期结构学派。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专门分析周期波动和结构变动的是两本经济史著作。一是南非斯泰伦堡次大学(Stellenbosch University)的商业学教授舒曼(Shumann)于1938年出版的《南非的结构变动与商业周期》注29,二是罗斯托的《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由于舒曼和罗斯托只是分别考察相应时期的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的历史,所以尽管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主要是罗斯托的《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但他们对周期波动对结构变动的影响机制、周期波动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并没有做出说明(他们的研究目的也不在此)。因而,他们还不能算作沟通周期研究与结构研究的人物。
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在浩如烟海的经济学文献中再没有人进行过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实际上,有些经济学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这个问题。如苏联著名的研究经济周期的专家门德尔逊在《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注30(第一卷上册)中就曾分析过历次周期中各个部门开始衰退和复苏的时间与波动幅度的变动。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研究长期增长和周期变动的权威机构——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缩写为NBER)的专家们,不仅提供了跨度较长的经济资料,而且也在某些方面接触到了这一问题。如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统计实证学派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也曾分析过生产的增长率与生产结构变化率的关系。注31这实际上已涉及长波涨潮与落潮阶段生产结构变化的特点。舒曼教授也在上引著作中分析过金、钻石和采煤等不同矿业部门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特征。总之,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周期波动中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和周期波动影响结构变动的机制的研究,近乎一个空白,但也有一些线索可循。本书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前人思想火花的引导下,尝试性地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本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握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联系机制,二是确立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度化的周期—结构政策。就第一方面而言,又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1.把握不同周期阶段上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2.把握不同的周期类型影响产业结构的不同途径与不同形式;
3.把握不同部门、行业对周期波动的反应形式;
4.把握周期波动影响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
5.探索宏观分析与中观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的结合;
6.把握我国产业结构周期变动的特殊性,以及这一特殊性所潜含的体制原因。
关于第5点要稍做说明。宏观经济学面对着的是一个无差别的商品世界。注32在这里,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集合为一个只有量的差别的总需求,不同商品的供给则汇集为只有量的多少的总供给。经济活动的波动,在宏观经济学看来,仅仅是供给、需求、投资、消费、储蓄、就业、利润、工资的总量变动。我们将证明,这些经济变量在存在总量波动的同时,也发生着结构变动(第四章),且恰恰是这些结构变动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我们还将证明这种单一商品部门的波动是不全面的,这种舍弃结构分析的总量波动是需要深化的。衰退阶段不只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减少,这时,不仅各个部门下降的幅度不一,甚至有些部门还在增长。同样,扩张阶段也不只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简单增加,这时,不仅各个部门增长的步频存在差异,而且有些部门还会衰退(第二章)。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这点已引起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注33同时,它也缺乏中观分析。国民收入、储蓄、投资等宏观流量的变动(国民收入分配、财政支出、信贷活动等)不仅要引致微观存量(资产、存货等)的调整,而且通过微观存量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中观部门存量结构的变化。我们将分析宏观流量变动如何引致微观经济行为的变化,从而引致产业结构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