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几个层次
我们这里讲的结构自然是指经济结构。所谓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以及这一关联方式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根据经济系统内部要素的性质及特定的类属,又可以把经济结构做进一步的划分,如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等。我们在本书中所要研究的经济结构就是产业结构,即各个产业(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之间的联结方式及这一联结方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所要研究的结构变化注17就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定义的诸产业关联方式的变动和产业间数量关系的变化。
所谓产业是一定量的生产能力的特定集合,这些生产能力之所以能在理论和统计上归为一类,或者因为它们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都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或都是易耗品,或都是原始投入),或者因为它们的工艺具有若干共性(如都是高温冶炼,或都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或者因为它们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甚至是因为在研究者看来它们具有某一重要的特性(如都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等等。总之,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通过某种标志,就可以对产业结构进行一定的分类。下面是几种主要的分类以及它们的长处与局限。
1.两大部类分类。这一分类应归功于马克思。注18马克思从产品的最终使用方向出发,将社会生产分为消费资料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两大部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借以顺利进行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实现。然而,两大部类法也有一定的局限:第一,不便于生产计划的制订和产业发展的综合平衡分析,如无法进行具体的部门关联分析,因为每个部门、工厂都不是仅生产生产资料或仅生产消费资料,在生产阶段,产品是用于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大都是不确定的。第二,没有包含非物质生产部门,从而不适合全面的社会就业规模、总供给规模与总需求规模的确定。
2.农轻重分类。农轻重分类是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常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注19这种产业分类方法在统计上简便易行,在实际工作中也便于指导计划和安排生产,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一分类也存有一些局限。第一,“轻”、“重”产品的不确定性。最初是按照产品的单位容积和单位重量来确定部门的归属,并以其作为消费资料部门与生产资料部门的近似替代。然而,随着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按过去的标准,应算“重”产品的商品(如小汽车)实际也是消费资料。现在不仅重工业部门生产消费资料,轻工业部门也生产生产资料(如轮胎)。第二,像两部类分类一样,农轻重分类不能包纳所有的社会生产活动,从而在宏观结构分析上局限性很大。
3.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的。英国经济学家柯·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泛使用了三次产业划分方法。三次产业分类的长处,一是揭示了人类经济活动重心及社会分工的历史演变顺序,二是覆盖面比较广,便于分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然而,三次产业分类也有重大的缺陷:其一是理论上的缺陷,即建立在错误的、过于宽泛的生产劳动理论之上,从而把党政机关、军队、警察的活动也列入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之列。其二是统计上的缺陷,不仅第三产业过于庞杂,完全是一个剩余产业(即扣除农业、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后的所余全部产业),而且划分标准也不统一,注20给国际间的比较带来一定的困难。
4.要素密集程度分类。这种产业分类是根据生产要素投入中主要投入的类型,把社会生产活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揭示了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演变趋势和经济增长中主导投入形式的转移,从而便于根据一国生产要素的赋存,确定一国的产业格局和技术结构,也可用于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分析。当然,它不像农轻重分类和工、农、商、建、运分类那样用于具体的生产计划制订。
5.主导产业分类法。即根据产业或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度和部门间的联系方式,把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支撑产业和一般产业。注21这一分类方法是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华·罗斯托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阶段》中,把经济部门分为主要成长部门、补充增长部门和派生成长部门三类。在1980年出版的《为什么穷国变富、富国势衰》中,则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四类:主导部门综合体、农业部门、工业体系投入品生产部门、住宅与基础设施。这种产业分类对于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成长的关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我们以后的长波与结构变动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6.使用寿命产业分类。即根据最终产品注22的寿命期限注23把最终产品分为易耗消费品(6个月以下)、半耐用消费品(半年到3年)、耐用消费品(3年以上)和耐用生产资料四类。注24把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分别划归为相应的部门。我们以后会看到,这种分类在研究部门的周期反应行为时有较大的价值。
7.现行统计口径分类。即各国政府及联合国有关机构为了进行统计工作而进行的标准产业分类。如我国国家统计局将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工业又进一步分为十几个大行业,包括冶金工业、采煤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工业、森林工业、建材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皮革及服装工业、造纸及印刷工业和其他工业等。农业再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由于这种产业分类规范、权威、数字全面、系统和可靠,故作为本书结构分析的基础。
上述七种产业分类都可以用产值、就业人数、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价值四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衡量,从而有产值表示的产业结构、就业表示的产业结构、生产能力表示的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表示的产业结构。用产值表示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取决于产品实物量与产品价格两个因素,从而考察产值结构的变动,需要研究实物系统与价格系统的相互关系。具体到我们的研究而言,考察产业结构的周期变动,要区分实物结构与价值结构的变动方向与变动幅度的差异。用就业人数或固定资产来表示产业量纲的生产能力是指设计生产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讲,是指生产要素充分利用时的产业量值,从而用生产能力表示的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充分利用下的产业结构,我们称其为自然的产业结构,就一个具体的产业来讲,自然状态下的产值是该产业的最大值。
一般说来,用生产要素(就业人数或固定资产)表示的产业量值的变动方向与变动幅度应与用产值表示的产业量值的波动方向与波动幅度基本一致。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用不同指标表示的产业波动幅度可能不尽一致。如在衰退期,产值一般会下降,但在短期内就业和固定资产数量并不一定会马上相应下降,因为就业的减少和固定资产的转移、报废及贬值有一个滞后期。根据产值、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对周期的反应速度和灵敏程度,我们把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固定资产结构分别定义为浅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种定义和分类对我们的分析会有很大的帮助。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