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DRGs:医院通往透明、高效、品质的必由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二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病种付费为核心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目的是改变公立医院依靠扩大规模、做大量、做大收入获利的运行模式,建立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的激励机制。DRGs是支付方式中的一种,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也是带来供方行为异化最小的一种。它作为医保管理中建立有效机制的一个工具,对于推进“三医联动”及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起到了撬动改革的“杠杆”作用。同时,还可作为规范医疗资源使用、评价医院服务绩效、改善医院服务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效率的有效管理工具。
我国DRGs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最初用于医院绩效管理,后用于医保付费。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成功研发出北京DRG分组方案(以下简称“BJ-DRG”)。与此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以及上海等地区也陆续开展DRG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DRG版本,包括CN-DRG、C-DRG、BJ-DRG、上海DRG等,其他地区在这些版本的基础上研发出地方版,形成了多家争鸣的态势。
DRGs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非只是一个分组器。实施DRG付费的基础是DRG制度体系的设计,包括基础工具、DRG分组规则及其分组、权重、信息平台及其监管等。回溯我国DRGs的发展历程,在DRG制度体系设计上,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研发DRG的目的和用途不同,DRG分组使用的疾病诊断和操作分类及其编码等基础工具不同,分组规则(资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及CV值)也有所不同,因而DRG分组结果也不尽相同,也因此导致了目前多种分组版本并存的现状。
尽管前期我国在DRG付费、医院绩效管理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在不少地区开展了试点及应用于医院管理,探索出一些经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无论是在制度设计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不少需要深入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包括如何规范、统一基础工具以解决疾病诊断、操作术语及其编码和分类各地区不统一的问题?哪些是DRG分组体系的决定因素以作为有效分组的分类变量?如何开展成本核算或获得高质量的费用信息以使DRG分组能够更好地区分医疗成本或费用相似的病例以及合理确定权重?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减少诊断升级、分解住院、低标准入院、减少服务影响服务质量等DRG付费存在的固有问题?以及如何开展以DRGs为基础的支付效果评价,包括对医院效率、对服务质量以及对技术革新的影响?等等,我国的研究基础还相对薄弱,一些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给推进DRGs付费改革带来很大挑战。
由冷家骅、季加孚、高广颖主译的《欧洲DRGs——医院通往透明、高效、品质的必由之路》,详细阐述了DRGs的欧洲起源、DRGs的分组系统和患者分类系统、成本核算和支付体系以及以DRGs为基础的医院支付系统,专门介绍了以DRGs为基础的支付效果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并对如何向着更为透明、高效、优质的医院迈进作了总结和归纳。同时,花费了很大篇幅介绍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等欧洲12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更广阔的场景下探讨DRGs对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医院财务与运营带来的深远影响,对如何更好地设计DRG系统、如何改善医院成本信息管理、如何最大化基于DRGs的医院支付预期同时避免非预期后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无论是在制度设计的理念、方法上,还是在操作层面,对于我国的DRGs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使用者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甚至可以从中直接找到部分答案,对于推进我国DRGs付费改革和医院绩效管理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该书的出版真是恰逢其时!
吴 明
2019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