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药内服引经药应用技巧
一、概念
中医学在中草药内用时,常常使用“引经药”,而皮肤病的发病部位不同,“引经药”更显得重要。“引经药”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思路,又常称为“药引子”,即药物的引导,可带领药物进入病变部位,起到向导作用而增强疗效。
二、按经络用药
皮肤病虽系外证,见于体表,然与脏腑经络有关,故可视皮损部位属于何经而分经选用“引经药”。现将经络与引经药简介如下:手太阳—藁本、黄柏;足太阳—羌活;手阳明—升麻、石膏、白芷;足阳明—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少阳—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下)、附子(下);足少阳—柴胡、青皮;手太阴⁃桔梗、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升麻、苍术、葛根;足厥阴—柴胡、青皮、川芎、茱萸、牛膝;手少阴—黄连、细辛;足少阴—独活、知母、细辛、肉桂。
【例1】
头皮脂溢性皮炎伴毛囊炎:处方用普济消毒饮。
方解:牛蒡子、薄荷、升麻、柴胡疏风散热,连翘、板蓝根、马勃、黄芩、黄连、元参清热降水,僵蚕化痰消肿,桔梗(药引子)载诸药上浮。
【例2】
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处方用三妙丸。
方解:苍术健脾燥湿,黄柏清热利湿,生牛膝(药引子)引药下行。
三、按部位用药
初学者亦可按皮损部位加用“药引子”:头部—藁本、川芎;面部—菊花;头面部—白芷、升麻、桔梗;躯干部—柴胡;上肢—桑枝、羌活、桂枝、姜黄;下肢—牛膝、木瓜、独活;颈部以上—白芷、柴胡、川芎;腰部—杜仲、川断;胸腹部—桔梗、杜仲;胸部—厚朴;阴囊与耳轮—龙胆草。
【举例】
带状疱疹:处方用四妙勇安汤。药用玄参、白芍、太子参、延胡索、金银花各15g,生甘草5g,当归10g,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而根据发疹部位不同,可加“药引子”:头面部者加白芷10g,躯干部者加柴胡10g,上肢者加桑枝10g,下肢者加牛膝10g。
四、按成药用药
服用中成药时亦可用药引送服,其效更佳。常用的“药引子”为米汤、藕汁、黄酒、姜汤、盐汤、茶汤、葱白汤、大枣汤、蜂蜜水等。如①米汤:能保护胃气,多与补气健脾类中成药同用,如送服人参养荣丸治疗脱发;②藕汁:能清热止血,多与止血类中成药同用,如送服云南白药治疗紫癜类皮肤病;③黄酒:能舒筋止痛,多与治疗瘀血损痛类中成药同用,如送服大小活络丸、木瓜丸治疗结节性红斑;④姜汤:能散寒止痛,多与健脾止痛类中成药同用,如送服荆防败毒散治疗溃破型冻疮;⑤盐汤:能滋肾散结,多与清热软坚类中成药同用,如送服地黄丸治疗色斑;⑥茶汤:能清热利湿,多与清热类中成药同用,如送服黄连上清丸治疗单纯疱疹;⑦葱白汤:能散风解表,多与风寒类中成药同用,如送服荆防败毒散治疗寒冷型荨麻疹。
五、结语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特点。中医认为不同的药物可以进入人体不同的部位与经络,故称为归经。“引经药”又被称为“药引子”意思是引药入经,如菊花入肝经,地黄入肾经,白术入脾经。中医经典对“药引子”的定义是“引领诸药,直达病所”。所以在皮肤病中草药及中成药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引经药”的应用方法,如升麻和桔梗擅长上行,皮损在头、胸、腹部发生时,在方中可加入这两种“药引子”以便“载药上行”;反之,牛膝擅长下行,皮损在腿部及足部时,可加“药引子”牛膝。有人比喻“药引子”是“先遣”,引领药物扫平“巢穴”。总之皮科工作者应重视中医的“引经药”方能增强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