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性白血病分子监测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的问世是PCR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对起始模板的定量,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平台。许多类型白血病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分子水平表现为特异性融合基因;有些白血病具有特征性的基因突变;除此之外,很多白血病异常高表达泛白血病基因。采用RQ-PCR技术检测这些融合基因、突变基因及高表达基因,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白血病负荷,在白血病的诊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预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的标志为染色体易位t(9;22)(q34;q11)形成的Ph染色体,分子水平表现为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和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95%以上的CML患者为BCR的第13或14外显子与ABL上的外显子2融合,形成e13a2 或e14a2,二者均翻译为P210BCR-ABL融合蛋白。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等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导致BCRABL(+)细胞最终凋亡。TKI的应用是CML患者治疗革命性的进步,使得CML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了慢性病,目前已成为慢性期患者一线治疗选择。由于大部分患者应用后很快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因此需要采用更加敏感的RQ-PCR技术来检测BCR-ABL mRNA水平,该指标不仅能够定量反映更深层次的肿瘤负荷,而且能够预测长期疗效以及突变、耐药等的发生,从而对患者进行分层,指导临床治疗。此外,CML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肿瘤负荷即降至很低水平,亦需要采用RQ-PCR技术来定量监测移植后的BCR-ABL mRNA水平,以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有些患者在TKI治疗过程中出现原发或继发性耐药,目前公认ABL酪氨酸激酶区突变是主要的耐药机制,通过PCR结合测序技术可以检出突变点和突变类型,指导临床的下一步治疗。因此CML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分子监测十分重要。其他类型白血病相关分子异常的监测亦十分重要,目前已成为白血病诊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标。
PCR检测异常基因在临床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准确、稳定,而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案是保证。因此,本书先概述RQ-PCR原理,随后以对CML患者的BCR-ABL(P210)检测为范例,详细描述该指标的RQ-PCR检测及ABL激酶区突变检测的实验方案,并对相关问题给予详细解释说明。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对于RQ-PCR检测的实验方案均未做过统一要求,无论是试剂、仪器以及引物和探针序列等各家均有多种选择。本书的目的不在于统一,而是希望对于读者在PCR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对初学PCR的学生和相关人员起到一定指导作用。愿本书在国内白血病分子诊断领域整体检测水平的进步中发挥一份作用。
在本所实验方案发展完善过程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国际参比实验室的Susan Branford教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尽管作者多次斟酌修改,本书难免存在错误,其中的观点也不一定全部准确,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作者诚挚感谢!

秦亚溱 主鸿鹄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