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治疗名方验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寒湿痹阻证

一、辨证要点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素营卫气血失调,复感寒湿之邪而成。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经脉受寒,气血凝而留聚,运行不畅,则经脉不通,故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遇寒,凝滞加重,故遇寒痛剧;遇热则寒凝渐散,气血得以运行,故得热痛减。湿亦属阴,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故肢体重着,痛处不移。寒湿留于关节,故关节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弦缓等为寒湿之象。

二、类证鉴别

本证常见于痛痹、着痹、漏肩风、肌痹、筋痹、骨痹、鹤膝风、历节风等。
本证与风湿痹阻证、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等,皆有肌肉关节酸楚、重着肿胀等表现,但风湿痹阻证和风寒湿痹阻证,因夹风邪致病,故有疼痛游走,痛无定处的特点,与本证的痛处固定有别;湿热痹阻证多因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而致,以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突出;另外,本证与风寒痹阻证,均可见肢体关节冷痛等症,但风寒痹阻证者,类风邪为病,痹痛游走不定,且无肢体关节重着之症;本证寒湿为患,痹痛固定,肢体关节重着,以此为辨。

三、治疗原则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四、经方、名方

1.附子汤
方药:附子2枚、人参2两、白术4两、茯苓3两、芍药3两。
用法:上5味,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每日3次。
功能:温经散寒,祛湿止痛。
主治: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遇冷加重。
本方原载:《伤寒论》
2.十生丹
方药:天麻、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独活(去芦)、川乌、草乌头(去芦)、何首乌、当归(去芦)、川芎、海桐皮(生用)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每服1丸,细嚼冷茶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忌食热物一日。
功能:祛风湿,利关节。
主治:风寒湿走注疼痛。
本方原载:《证治准绳·类方》
3.舒经汤
方药:姜黄、海桐皮、白术、当归、赤芍各1两,羌活、甘草各5钱。
用法:上 咀,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卧时服。
功能: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寒湿痹阻关节经络。症见一身尽痛,受凉加重。适宜寒湿之轻证。
本方原载:《妇人大全良方》
4.海桐皮汤
方药:海桐皮、丹参、肉桂、防己各1两,附子半两、麻黄、天门冬、甘草各2两。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寒湿痹阻证。
本方原载:《圣济总录》
5.川乌头散
方药: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半两,甘草(炙微赤剉)半两,细辛半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半两,干姜(炮裂剉) 1两,赤茯苓2两,防风(去芦头) 2两,当归(剉微炒) 1两,秦艽(去苗) 1两半,附子(炮裂皮脐) 1两半,桂心1两半,赤芍1两半,独活2两,牛膝(去苗) 1两半。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枣3枚,煎至6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
功能:祛寒湿,蠲痹痛。
主治:妇人风痹疼痛,四肢不随。
本方原载:《太平圣惠方》
6.川乌汤
方药:川乌5克,麻黄10克,桂枝6克,白芍6克,当归10克,地龙10克,木瓜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散寒除痹,活血通络。
主治:痛痹。症见疼痛较剧,遇寒更甚,舌黯不红。
本方原载:《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

五、酒剂

1.五加皮酒
方药:五加皮、姜黄、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白芷、海风藤、青风藤、威灵仙、白豆蔻、檀香、肉豆蔻、丁香、桂枝、木香、砂仁、红花、川芎、牛膝、党参、当归、白术、栀子、菊花、肉桂、冰糖、白酒。
功能:舒筋活血,除湿散风。
主治:风寒湿痹,手足拘挛,四肢关节疼痛麻木,腰膝酸痛、萎软无力等症。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装250毫升或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注意事项:内热炽盛者忌服;服此药的同时忌服有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的药物。
本方原载:《外台秘要》
2.木瓜酒
方药:木瓜、栀子、羌活、当归、秦艽、红花、玉竹、独活、陈皮、川芎、五加皮、川牛膝、千年健、桑寄生。
功能:舒筋活血,散风祛寒。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麻木,手足拘挛,屈伸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注意事项:湿热痹慎用。
本方原载:《四川省药品标准》( 1981年)
3.风湿止痛药酒
方药:乌梢蛇、土鳖虫、全蝎、蜈蚣、蜂房、豨莶草、青风藤、石楠藤、络石藤、穿山龙、附子、川乌、牛膝、桑寄生、红花、桂枝、炙甘草。
功能: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而致的关节疼痹,屈伸不利,或痛处不移,或游走不定。舌淡红,苔白或腻,脉弦或滑。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45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15~20毫升,每日2次。
注意事项:对酒精过敏者忌用。
本方原载:《吉林省药品标准》( 1985年)
4.白花蛇药酒
方药:白花蛇、乌梢蛇、扣扒皮、马钱子、千年健、豨莶草、五加皮、陈皮、红花、川牛膝、肉桂、白酒、杜仲。
功能:祛风活络,行气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而致的四肢筋骨疼痛,肌肉挛痛,重着麻木,关节不利。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装25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4~6毫升,每日服3次。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孕妇忌用。
本方原载:《河南省药品标准》( 1985年)
5.半枫荷药酒
方药:半枫荷、走马胎、五加皮、威灵仙、川芎、海风藤、千年健、骨碎补、制南星、防风等。
功能: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主治:寒湿或风湿阻滞经络而致的四肢肿胀,麻木不仁。舌质淡,脉濡数。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注意事项:湿热内盛者禁服;孕妇忌用。
6.壮骨追风酒
方药:羌活、桂枝、杜仲、制川乌、木瓜、独活、麻黄、补骨脂、制草乌等。
功能:散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症见关节疼痛或痛而游走,或痛处不移,或四肢关节肿痛麻木,腰膝无力,脉弦濡。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装250毫升或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15毫升,日服2次。
注意事项:服此药时忌服含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的药物;孕妇忌服。
本方原载:《江西省药品标准》( 1982年)
7.屠苏酒
方药:苏木、肉桂、防风、花椒、萆薢、桔梗、大黄、制川乌、赤小豆、酒。
功能:温经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而致的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得热则舒,遇寒尤甚。舌黯苔白,脉弦紧。
制剂规格:酒剂。每瓶25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服20~40毫升,每日2次。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精血亏少者不宜使用,忌食生冷。
本方原载:《辽宁省药品标准》( 1985年)

六、中成药

1.风湿丸
方药:羌活、独活、防风、海桐皮各60克,当归、黄芪(生)、牛膝、川断、木瓜、杜仲、威灵仙、秦艽、防己、千年健、党参、桑枝各90克,细辛、川芎各30克,生地、茯苓、桑寄生各120克,桂枝18克。
功能: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
制剂规格:上药研细面,和蜜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6克,每日3次。
处方来源: (《伤科方药汇粹》)
2.风湿马钱片
方药:马钱子(炙)、全蝎、僵蚕、牛膝、乳香、没药、麻黄、苍术、甘草。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尪痹、顽痹等。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固定不移,或疼痛沉重麻木,或疼痛游走不定,或痛而抽搐,或疼痛反复发作,骨节变形。
制剂规格:片剂。每片重0. 3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4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
注意事项:孕妇、高血压、心肝肾病患者忌服,儿童、老弱者慎服;服本品后出现头晕、恶心、身软,可减量或暂停服,并多饮温开水或用甘草绿豆煮汤服即缓解。
本方原载:《四川省药品标准》( 1982年)
3.风湿镇痛片
方药:丁公藤、黑老虎、桑寄生。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补肾强筋。
主治:行痹、着痹、痛痹、尪痹、顽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反复发作,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甚则出现关节僵硬变形。舌苔白,脉沉紧或沉弦。
制剂规格:片剂。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4~5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3量。
注意事项:避风寒,预防感冒。
本方原载:《广东省药品标准》( 1982年)
4.四藤片
方药:海风藤、石南藤、忍冬藤、穿根藤。
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各种痹证,长期久服无副作用。
制剂规格:片剂。每片0. 35克。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服4~5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7岁以上小儿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注意事项:忌冒雨涉水和雾露之行。
本方原载:《广东省药品标准》( 1982年)
5.寒湿痹冲剂
方药:附子、制川乌、生黄芪、桂枝、麻黄、白术、当归、白芍、威灵仙、木瓜、细辛、蜈蚣、炙甘草。
功能:温阳祛寒逐湿。
主治:痹证之寒湿阻络证。症见肢体关节冷痛沉重,或肿胀,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体胖,舌质淡黯,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或沉迟。
制剂规格:冲剂。每袋10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袋,每日2~3次,开水冲服。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
本方原载: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痹证学组协定处方、《辽宁省药品标准》( 1985年)

七、单方、验方

1.金雀根汤 金雀根30克,桑树根30克,大枣10枚。治疗漏肩风,颈肩风,腿股风,鸡爪风等属风寒湿痹阻证者。(上海民间单方)
2.取地黄汁一石,酒二斗相搅,温服。每日3次。补髓,治骨髓中冷痛。(《备急千金要方》)
3.大乌头半两,天仙子3钱(炒),五灵脂1两,甘草半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用罗青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男子石菖蒲汤下,妇人芫花汤下。治疗寒湿痹痛。(《备急千金要方》)

八、外治方

1.石菖蒲、小茴香各60克,食盐500克,同炒热,布包熨患处。(《经验方》)
2.川乌、草乌、松节、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研末,酒浸搽患处。(《经验方》)
3.取麦麸1~1. 5千克,每日睡前炒热,洒酒100~150毫升,装入布袋,敷于患处。(《经验方》)
4.川乌10克,草乌10克,苍术10克,当归10克,鸡血藤6克,独活6克,牛膝10克,木瓜12克,川芎12克,郁金6克,生香附10克,细辛6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钟,乘热熏患部,然后将药汁倒出,用净毛巾蘸药汁热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5~10天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寒湿痛痹。(《中华独特疗法大成》)
5.外用药酒方 生川乌、生草乌、全当归、白芷、肉桂各15克,红花1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去渣取酒,再加入风油精10瓶。用时涂于痛处,每日数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主治风寒湿关节疼痛。(《中医杂志》1990,11: 41)

九、食疗方

1.川乌粥 川乌去皮尖为末。用米半碗,药末4钱,慢火熬熟,下姜汁一大匙,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以温为佳,如是中湿,更换为苡仁末2钱,依法熬粥,中碗服。适用于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手足四肢不遂,痛重不能举,有此证者,预防服之。(《普济本事方》)
2.附子30克,狗肉适量,炖服。适用于历节病偏于寒湿证者。
3.木瓜牛骨汤 木瓜10克,鲜牛骨500克,水发木耳10克,油菜10克,海米10克,香油5克,味精5克,胡椒粉5克,香醋15克,精盐3克,淀粉25克。将木瓜焙干,研成细面,牛骨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清水上火烧开,撇去汤上浮沫,再加入葱白、姜片继续煎煮。见牛骨表面呈灰白色时捞出牛骨,汤中加入木耳、油菜片、海米、味精、精盐、木瓜面,开锅后用水淀粉勾芡,再加入胡椒粉、香醋、香油即可出锅食用。功能强筋壮骨,利湿舒筋,醒脾和胃。适用于湿痹脚气,足胫肿大,腰膝酸痛,关节肿胀,筋挛足痿;夏日伤暑,饮食不调,霍乱吐泻,转筋腿痛及水肿,脚气,痢疾等病症。(《中医饮食疗法》)
4.食栗补肾方 生栗子250克,猪肾1具,粳米250克,陈皮6克,花椒10粒,食盐2克。将板栗阴干去皮;猪肾洗净,去外层脂膜及内层筋膜,切成小方块;陈皮洗净待用;粳米洗净,同猪肾、陈皮、花椒(布包)一起下入锅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置火上徐徐煨熬成粥,挑出陈皮,加入食盐即成。分二三次食用。功能健脾和胃,补肾强身。适用于寒湿痹腰腿疼痛者。(《对山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