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9.眩得康汤(马智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由《金匮要略》的泽泻白术汤和《医学心悟》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
组成:
泽泻30g,白术15g,陈皮15g,茯苓15g,天麻15g,半夏10g。
功用:
化痰泻浊,息风止眩。
方解:
马老牢牢抓住本病病机关键为湿痰和肝风,湿聚则生痰,故用化痰泄浊之方药,如泽泻、二陈汤之类,又如张景岳云:“五脏之病,虽聚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因此,治疗痰病之时,不宜单攻其痰,应重视其生痰之本,即所谓“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方中用健脾之药,如白术、茯苓、甘草之类,此外痰随气升,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又伍用理气药物,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药用陈皮;痰消不忘肝风,又加用平肝息风药物,故拟泽泻白术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名为眩得康,寓意眩晕得此而康也。
方中泽泻、白术、陈皮、茯苓、半夏五味药从脾治之,健脾燥湿,化痰止眩。天麻甘平柔润,能入肝经,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眩晕之要药,不论实证、虚证,随配伍不同皆可应用;并且与半夏配伍,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基础,将肝脾二脏的关系巧妙地联系到一起。天麻息肝风,平肝阳而止头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息风之效,根据眩晕的病机特点,此方实乃治疗眩晕之基本方。
主治:
眩晕之痰浊壅盛证,症见头晕而眩,或头重如蒙,昏沉不清,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眩得康汤主要用于体质肥胖的眩晕患者。临床上常用于颈椎病、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等体质肥胖而症见眩晕属于痰浊壅盛者。
加减化裁:若有眩晕,头目不清,动则加剧,劳累易发,乏力气短,胸闷纳呆,神疲懒言,大便溏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弱等脾气亏虚者加黄芪、太子参、阿胶;若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恼怒头痛加重,面色潮红,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舌红苔黄腻,脉弦者伴见阴虚阳亢者加钩藤、石决明、牛膝、夏枯草。眩晕急剧,泛泛欲呕,用龙骨、牡蛎镇肝息风;若眩晕,伴头目胀痛,心烦口苦,胸闷,舌淡胖、苔黄腻,脉弦滑。痰热上蒙者加竹茹枳实清热化痰,息风止眩。
验案举要:
案一:肥胖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眩得康汤加减治之。
刘某,男,60岁,2008年10月20日初诊。既往健康,2个月前与朋友发生口角后,出现头晕,伴有耳鸣,头重脚轻,前额头痛,心烦易怒,记忆力减退,夜寐不佳,无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弦滑,血压160/100mmHg。患者既往健康。此次查脑彩超:频谱图形所示脑动脉硬化,双侧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增高,提示脑动脉痉挛。头CT:脑组织密度正常,中线结构居中,脑沟、裂、池及脑室正常。颅内未见异常。西医诊断:高血压病,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阳上亢,痰热内壅。此为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肝阳上亢,火盛炼津成痰,痰热上壅所致。方用“眩得康汤”加减治疗。处方:天麻6g,钩藤10g,石决明30g,牛膝10g,夏枯草15g,菊花12g,泽泻20g,半夏6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葛根10g,路路通10g,炙甘草3g。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3剂,共21剂。
二诊(2008年10月27日):患者自觉药后头晕头痛有所减轻,时有心烦易怒,夜寐尚可,无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滑,血压145/90mmHg。患者血压较前有所下降,宜继续平肝潜阳以善其后。可继服上方,服法同前。嘱患者戒躁怒,忌辛辣。
三诊(2008年11月3日):患者自觉药后症大减,血压135/90mmHg。宜继续平肝潜阳以善其后。
案二:眩晕痰浊中阻证,眩得康加减治之。
唐某,女,56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头脑昏沉十余年反复发作,加重1周为主诉来诊。十年来患者头晕反复发作,重则视物旋转不适,恶心呕吐,头痛,耳鸣,伴有恐惧感,心烦易怒,坐卧不宁,健忘,恐惧声响,全身疼痛,胸闷,气短,太息则舒,疲乏无力,舌质淡,苔薄,脉沉弦滑。脑彩超:大脑双侧中动脉血流减慢,提示脑供血不足,基底动脉、双椎动脉血流加快,提示脑血管痉挛,频谱图形正常。心电图示:ST段改变。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浊壅盛。此为痰浊中阻,法当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拟眩得康加减。处方:泽泻20g,白术10g,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天麻6g,钩藤10g,葛根10g,柴胡6g,当归10g,白芍10g,瓜蒌20g,薤白10g,厚朴3g,郁金10g,川楝子10g,炙甘草3g。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3剂,共21剂。
二诊(2008年11月24日):药后恐惧感,心烦易怒有所好转,仍头脑昏沉,时有恶心未吐。舌质淡,薄苔,脉沉弦滑。患者药后恐惧感及心烦易怒有所好转,仍时有头晕,恶心,乃痰浊之邪未除尽所致,宜继服上方燥湿祛痰。可继服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共7剂。嘱患者禁食辛辣食物,避免情绪激动及劳累。
三诊(2008年12月1日):药后头晕,恐惧感,心烦易怒明显好转,舌质淡,薄苔,脉沉弦滑。患者头晕症状有所好转,乃痰浊之邪有所下降,宜继服上方14剂,水煎服以巩固疗效。嘱患者禁食辛辣食物,避免情绪激动及劳累。
案三:肥胖产后气血不足之眩晕。
苑某,女,30岁,2008年12月3日初诊。反复头脑昏沉3年,加重1周来诊。患者2005年剖宫产后自觉身体虚弱,平素易感劳累,时而眩晕,近1周来劳累后自觉头脑昏沉,记忆力下降,心烦易怒,疲乏无力,舌质淡,舌胖大,苔白腻,脉滑无力。脑彩超: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管痉挛,双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正常,频谱图形正常。此为产后失血,虚而不复,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上蒙,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发为眩晕。脾虚不能健运则健忘,疲乏无力;脾土侮肝木,肝气不舒则心烦易怒;舌质红,无苔,脉沉细均是气血两虚之象。西医诊断:脑血管痉挛。中医诊断:眩晕,证气血亏虚,痰浊壅盛。法当补养气血,化痰泻浊。方用眩得康加减。处方:天麻6g,钩藤10g,泽泻20g,白术10g,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阿胶6g,黄芪20g,太子参10g,葛根10g,柴胡6g,当归10g,白芍10g,炙甘草3g。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3剂,共21剂。
二诊(2008年12月10日):药后患者自觉头晕好转,心烦易怒见好转,仍疲乏无力。舌质红,薄苔,脉沉细。药后患者自觉头晕及心烦易怒均见好转,说明此方有效,患者仍有疲乏无力,应继服上方21剂以巩固疗效。服法同前。嘱患者禁食油腻食物及动物内脏。
三诊(2009年1月7日):患者头晕、心烦易怒有所减轻,舌质淡,无苔,脉沉细。脑彩超: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管痉挛,双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正常,频谱图形正常。患者主要症状均见好转,由于其发病非一日所成,故治疗上宜尽其补益,继服上方21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禁食辛辣食物,避免情绪激动。

(整理者:李小娟;审阅:朱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