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爸妈、老师轻松教,孩子自发学
文/洪兰
(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认知神经科学家)
美国新英格兰大学的史密斯教授(David Livingstone Smith)在他的《我们为何说谎》(Why We Lie)一书中说:“说谎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个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求生本能。”我读到这一句时,非常地不解,因为在修比较文学课时,老师说西方人痛恨说谎的人,日本人厌恶不知耻的人,中国人认为不感恩的人不足为人。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史密斯教授会认为说谎没有好坏之分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到这本新书《德国幼儿的自我表达课:不是孩子爱闹情绪,是他想说却不会说!》才了解,原来说谎真的没有好坏之分,是人们解决当下问题时的方法之一,先用骗,骗不过便用暴力了。当然这是史密斯教授从演化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人比动物高级,但也不是不可以说谎的。
书中说到德国幼儿园的老师在训练孩子摆脱尿布自己上厕所(potty training)时,会每两个小时提醒孩子一次,叫他们去上厕所免得尿湿裤子。有个两岁半的孩子在玩洋娃娃,不愿起来去上厕所,便随口骗老师说:“我上过了。”结果几分钟不到便尿到裤子上。这么小的孩子不会存心骗人,她骗是因为她不想做,便随口找个理由打发老师。她说得这么自然,这句谎言的确是她当下解决问题的本能。西方人认为孩子在接受教育之前是个动物,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求生存,因此没有好坏,也难怪西方人把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叫“it”,因为不会说话跟动物一样,尚不配称作人。父母一旦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便不会发怒了。
本书作者是一位观察力非常敏锐的老师,书中每一则故事都非常吸引人,提供了老师和父母不用打骂,教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好方法。德国幼儿园老师所用的其实就是我们在研究上所谓的“驱动力(drive)”——引发孩子自动做出这个行为的欲望。在做动物实验之前,我们通常24小时不给动物食物或水,迫使它们为了生存,在实验室中努力学习以换取水和食物。对人类,我们不能用生理上的驱动力,我们便用心理上的驱动力,使孩子自动逐步迈向目标。
做一个科学家需要观察力,其实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观察力,但是这个观察力很难教,因为它需要足够的背景知识才看得见,这是英文see(看到)和observation(观察)的差别,也是hear(听到)和listen(倾听)的差别。看到书中德国的老师们在培养孩子能力上的耐心与努力,使我们很汗颜,我们中国的父母太常替孩子说、替孩子做了,这会剥夺孩子练习的机会,反而使他们变得笨手笨脚。大脑的神经元一定要动才会连接得好,联结得紧密。
我很欣赏德国老师的“适龄”观念,一旦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到了可以独立完成这件事的年龄便不再替他做,只从旁指导而已。我曾在芬兰看到一个3岁的男孩午觉起来穿长裤,他花了20分钟才把腿放进裤子里(老师在旁观看没有出声),想不到站起来时,老师发现他裤子穿反了,当下没有叫他脱下再试,只是随他去跟别的小朋友玩,他连续穿错三天,到第四天时,就穿对了,而且从此没有再穿错。孩子有从错误中改正的能力,但是在他努力了半天后,叫他脱下重穿会剥夺他的成就感,使他感到挫折与沮丧,以后便不想再自己穿了。所以父母要常放手让孩子去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以后会一生受用不尽。
书中每一章节的例子都可以帮助老师和父母更好地教导孩子,我极力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