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叙事弧线:讲一个有起伏的故事
叙事弧线这个词,可能你会觉得很抽象,其实这是叙事学的术语,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也就是抛物线的意思,就是说写文章不能平铺直叙,要有起伏,要能刺激读者,引人入胜。
古人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就像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现在也是这样啊,研究证明,当我们读的是故事而不是罗列事实的时候,你会更感兴趣,还记得更准确。
这些道理我一说你就懂,但是问题是,我们在考场上,时间紧,任务重,心里还很紧张,往往写出来的故事,既平淡又无聊,逻辑也不够严密。
那么,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讲好故事呢?
方法当然有,我们可以借助叙事弧线,来讲述一个有起伏的故事。
叙事弧线就是小说或故事中的情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呈弧形推演。一般情况下,一条真正的叙事弧线会随着时间向前延伸,看起来就像一股即将撞碎的波浪,蓄势待发,下一秒就要迸溅成美丽的浪花。
一般来说,叙事弧线包含阐述、上升、危机、高潮、结局几个部分。
亚里士多德说过,在故事的阐述阶段,你要界定角色。你必须要告诉读者的内容,包括交代故事的前提、氛围、人物的背景、动作、场景、情绪等,这是为后文埋下伏笔,或者奠定某种基调。
在上升阶段,你要精心设计点东西,比如,希望、谜底、悬念、矛盾等,以便让故事继续发展。再往前,就到了危机阶段,这是最扣人心弦的环节。所谓危机,它指向情节的突变或逆转。接下来就是你熟悉的高潮部分了,波涛汹涌,激荡人心。我们所说的高潮其实就是解决危机的一系列事件。当读者还沉浸在故事的高潮中时,其实下降动作已悄然而至,故事逐渐放缓,并接近尾声。故事发展到这里,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
为了便于理解,先举一个例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药》这个故事,开端就说这是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准备起夜为自己的儿子华小栓买人血馒头,这就是阐述部分。接着,上升部分,就是父母看着小栓吃人血馒头的场景。故事发展到高潮部分,就出现了一系列解决危机事件,比如茶客们说出小栓吃的能治痨病的人血馒头的药引子是已经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最后,下降部分,也就是结尾,我们看到的是华大妈给小栓上坟的场景。
这个故事其实由四部分组成:开端是老栓买药,小栓吃药的情节就是发展部分了,而茶客谈药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结局部分就是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的场景了。可见鲁迅先生故事讲得多巧妙。情节推演,清晰可感,待茶客谈药,则云涌潮起,令人震撼,而最后结局部分,看似平淡下来了,却能引发你的沉思。这就是叙事弧线的魅力。
再举个例子。
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导语说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和中国人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然后提出了写作要求: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我结合一篇例文来讲,分析一下作者在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下降动作五个方面是怎么做的。
文章第1、2段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了一幅现实与梦境交织出的绿水青山图。正午阳光温柔、林中鸟叫、风吹叶响、流水潺潺,你看到这样的情景描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可能会感到清新,温柔,静谧,祥和。
接着,作者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渲染“木棍敲击树干的混响”,挖参人之间独有的信号打破了这样的安静氛围,形成悬念,读者就会急着想知道,下面要发生什么,这就引发了阅读的兴趣。到这里,作者完成了阐释背景的任务。
再往下就是上升动作部分了。浑厚、朴质的木击声连起师徒,“我”协助师傅挖百年野生参,采用的是古法挖参,只见“师傅缓缓弯下身子,确认了人参的位置之后,便匍匐在地上,双膝都陷在潮湿的泥土里,头一点点埋低下去,仔细清理开表面的土壤。”就像一个特写镜头一样,师傅的神态动作,都被放大了,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故事再往下发展,作者描写师傅手握山参籽的场面,好像他们就在你眼前活动一样,“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捋下山参籽,把一粒粒朱红色的小圆果实紧紧握在手心里,正要站起来,却身形一晃……”这些场景描写,又为后文“我”种参做了铺垫。
作者会讲故事,最令人称道的是危机的创设。师傅因年老体弱,再加上挖参特别投入,晕倒了,你看看,危机出现了,那么,如何化解危机呢?作者设计了一个小情节,木击声唤来同伴,既照应前文,又推动情节发展。
再接下来,文章出现高潮。我们知道,高潮是解决危机的一系列事件。这一部分,作者设计了几个事件,抬师傅下山、师傅醒来、命我回山种参、绿水青山的美景衬托我身心的快意舒畅,与开头呼应,结构缜密。种参时“我”跪的动作、显出的神圣感,与前文师傅挖参的表现相照应了,也体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暗合题旨,这也成了故事的高潮。
最后,是故事的结局。作者写“我”下山回望,回馈自然(种参)与索取自然(挖参),这两个画面互相映衬,就揭示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总的来说,这篇考场作文故事设计巧妙,叙事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最后我要提醒你,不用在抽象概念上纠结,花些工夫研究例文,你会觉得简便易学,相信你也可以成为讲故事的写作高手。
Tips
叙事弧线这一叙事方法切合了高考“叙事符合逻辑”这一要求。你要明确其基本结构:
首先是阐述部分,交代好故事的开端、人物的背景;
接着是上升动作,故事开始发展;
紧接着就是危机,这部分要有冲突出现;
再就是高潮,也就是解决危机;
最后是下降动作,交代故事的结局。
【范文】
绿水青山图
邱朵兰
我躺在林间一小块空地上,叼着一片草叶,正午的阳光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过滤,投在身旁,显得温柔许多。今日已是进山第五天了,我和师傅还是一无所获,于是决定分开行动。
我偷得浮生半日闲,正在半梦半醒之间,听得林鸟啁啾、风吹叶动,不远处流水淙淙,如鸣珮环,各式各样的自然之声在我的梦境中交织出一幅绝美的绿水青山图。忽然,一种熟悉的声音加入了——那是木棍敲击树干的混响。这是我们挖参人之间独有的信号,用来在野外寻找人参时确认彼此的位置,这是师傅第一次带我进山时教我的第一样东西。我极为喜欢这声音,浑厚,朴质,源于自然。
循声而去,师傅见我来了,指了指树干:上面正刻着一个五匹叶的兆头!这是前人留下的记号,意味着附近可能有上百年的野生人参生长。我克制着激动的情绪,连忙接过师傅的工具包,摩拳擦掌准备开始工作了。师傅缓缓弯下身子,确认了人参的位置之后,便匍匐在地上,双膝都陷在潮湿的泥土里,头一点点埋低下去,仔细清理开表面的土壤。渐渐地,人参显形了,躺在泥土里,须根与树根交错盘杂,纠缠在一起,需要格外谨慎、精细地处理。
数个小时过去,我不知道第几次帮师傅拭去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他才终于将人参从泥土中分离开,背影仿佛又佝偻了一些。我迅速递过一块古老的鹿骨,“鹿骨抬参,方可避免腐烂。”这也是师傅教给我的。这门古老的挖掘手艺经过一代代的传递,早已形成了行内人不言而喻的一套规矩。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捋下山参籽,把一粒粒朱红色的小圆果实紧紧握在手心里,正要站起来,却身形一晃……
树干再次被敲响,这一次,发出紧急的信号。附近跑来两个同行,我们几人七手八脚地将体力不支的师傅背下了山。我们全速从林间冲向山脚,熟悉而清新的草木气息暂时安抚了我的心,使我能够努力保持镇定。
又经过了揪心的一小时,师傅才悠悠醒转来,挣扎着要从床上坐起。我胡乱抹去脸上的泪痕,上前扶他,却被他抓住了双手,力道之大,使我一愣。他动作极慢地将手心摊开,红玛瑙一样的山参籽完好无恙,表皮经过摩擦,微微闪烁着温润的光芒。“数数……可是五个?”我用力点头,眼眶又盛不住泪水了,又听得师傅继续吃力地说道:“快回去……”
他的身体不容许他再多说几个字了,我却都明白,回哪里去,做什么。我毫不犹豫,拔腿就跑,沿着下山的路,又奋力冲上山去。一路依然泉水叮咚,绿叶簌簌,我奔跑在绿水青山之间,竟感到一阵身心的快意舒畅。
回到挖参的地方,我跪下来,将五颗山参籽悉数撒回地里,用泥土覆上。做完这些,我仍旧跪着,像是经过一股神圣感与使命感的洗礼,内心复归平静。
再走进师傅的小院时,薄暮冥冥,我情不自禁地回望了一眼。那沉默的大山,静淌的溪流,那养活了挖参人的郁郁葱葱的生灵,都在落日余晖中构成了一幅绿水青山图。这一刻,我怀抱虔诚,无比满足,因为那图上,亦有我们回馈的一抹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