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素材的来源:观察生活
写作要真诚,要真心真意地观察生活,从周围的人与世界中找寻能够促发思考的东西。当我们感到无话可说的时候,恰恰说明,我们把自己活得太苍白了。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呢?怎么去观察生活呢?我从“看”和“听”这两个方面给你一点启示。
“观察”这个词,首先是看的意思。北京四中语文组有个传统的语文活动,在春季到来的时候,让孩子们选一株植物,每日观察,并用相机或画笔记下自己观察到的细节,每日的记录不可间断。
你大概会觉得:这不就是小学生种植物、写日记么?
那么,你有没有认真地、执着地观看过一株植物呢?
在北京观察春天一点都不浪漫!因为北京的春天来得实在是太缓慢了!
如果连续一个星期,你观察到的植物都没有什么变化,你会怎样?可想而知。但就在这个时候,也许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就产生了,一个孩子这样写道:
我本来已经决定要放弃了。但是,昨天晚上我准备演讲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谁说只有繁花满枝才是美的,谁说只有绿叶成荫才是美的,难道,我的植物在干枯的枝叶中静静地酝酿着生命的力量不也是一种美吗?
是啊,难道只有繁花满枝、绿叶成荫才是美吗?这个思考产生的起点,不正是那一段痛苦的观察吗?
古代典籍中有这样的记载:“春,动也,是故鸟兽孕宁,草木华生,万物咸遂。”在这个特定的季节,生命从沉睡中醒来,打破冰封、挣脱黑暗,重新焕发生机。这就是独属于春天的一种内在的、不可抑制的生命力量。
打破冰封,势必意味着长时间的蛰伏、隐忍、蓄积。在这种近乎绝望的、窒息的静默中,却有一种蓬勃的力量。
如果你笔下的春天不是千人一面的灿烂,而是一笔千钧的深沉,那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一定不一样。
观察生活不仅仅是看见各种各样的现象,更要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
接下来,再说另外一种观察的方式:听。
看生活也未必只能用眼睛,观察的意思更接近于感知。当我们的感官越来越敏锐于体察周遭的世界,智慧才会从中产生,书写才会从中涌动。
你爱不爱听流行歌曲?如果你是一个爱听歌的人,那么,你是否曾经也把你听过的歌写进你的文章中呢?或者,你有没有试图去搜集一些歌曲,把歌词当作一个丰富的写作来源呢?
如果你是常听歌的人,对“汪峰”这个名字恐怕不会太陌生,哪怕你未必老得如我这般。汪峰的很多歌曲都是极好的写作来源。音乐是极其个人化的,就算写作再重要,恐怕也不能逼着人听自己不喜欢的歌。在这里,我只是提供一个可能的写作来源。任何你喜欢的音乐背后,必定埋藏着能够直击心灵的思考,而你完全可以将这些思考呈现在写作中,因为能够打动你的东西,才可能让读者心动。
就像很多同学写作业时会听歌一样,我工作时也常常放着音乐,在这种背景下,效率似乎更高。我喜欢汪峰大概要追溯到12年前了。比如下面这首《存在》: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如何来运用这首歌呢?很简单,分两步走:一是解读歌词的内涵;二是借助歌者的思考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推向深入。
我来为你做个示范吧。首先解读一下《存在》这首歌的内涵。对于自我存在的思考,大多数人都是源于高中。这个年龄是开始怀疑世界,怀疑生活,思考自己生命意义的时候。对迷惘的反思是走向深刻的必由之路。刚才这段歌词恰恰从迷惘的现实生活入手,力图让听者叩问内心。我想你也一定有过这种无法摆脱的困扰:每当你说服自己再努力一下的时候,现实却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告诉你——这一切可能完全没有结果,甚至可能毫无意义。
多么绝望啊!乐观主义似乎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人们总是抱怨生活的琐碎磨去了个性,削平了精神。那么,你该怎么办呢?是随波逐流还是咬牙挣脱现实的牢笼?这就是汪峰提出的一个生存的困境。
接下来,你需要用自己的思考给出一个答案。我曾经为这首歌写过一段话,或许可以帮助你找到一个写作的出口:
我想即使是最坚定的人,也总是在反复的徘徊中前行的吧。尽管仍然在不断地奔向理想,但这并不说明这些人不会有前行中的彷徨与犹豫。反过来说,正是在那些需要不断选择的过程中,隐忍着悲伤,挥却着踟蹰的人们,才更让人感动和敬佩。不一定要当一个什么伟大的人,但还是要做一个能够反复地问自己“该如何存在”的人。
你不妨将上面的内容分为三个段落,作用分别是:引用、诠释、升华。有了这三个层次,一篇好文章也差不多就写出来了。抛开写作,《存在》这首歌写得真好,值得多听听,当然更希望你能写在文章里。
2016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作家兼歌手鲍勃·迪伦,以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音乐人。
其实早在这之前,鲍勃·迪伦就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太多了,最经典的一定有《答案在风中飘荡》这首歌,歌词如下: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作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如果你也喜欢这首歌或者这个歌手,不难从中体会到一种深沉的力量。近年来,我们的耳朵已经被各种陈词滥调折磨得快要失去基本的鉴赏能力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够主动地拒绝平庸的媚俗的音乐,我们也就有了依靠经典让自己思想深刻下去的机会,这样我们就有了一条将写作丰富起来的路。
不过,上面这两个人的确有点老。确实,音乐需要年轻的灵魂。
2014年1月的各大榜单迅速被一个来自香港的年轻女孩占领,她就是新生代歌手代表——邓紫棋。
我的一个学生就特别喜欢她,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邓紫棋走红了,但后来的日子却并不顺利。年纪轻轻却经受着来自网络暴力的重重压力。面对质疑和谩骂,她的新歌《一路逆风》问世:
一路逆风飞翔
我们
不脆弱 不沉默 不妥协 不退缩
不慌张 不绝望 不狂妄 不投降
我不是邓紫棋的铁杆粉丝,却深深地为她的才能和坚持自我的精神折服。我感觉这也是新世纪青年该有的大勇和信心。在单曲循环的旋律中,我仿佛看到自己努力奋斗的身影,听到自己歇斯底里的呐喊,深切地感受到想要改变世界的冲动。
你是否有意识地让这些歌走入你的写作呢?如果有,还面临一个“如何运用歌词”的问题。我觉得至少可以引用几句吧,如果能再多准备一些,效果就会更好。比如,你可以了解一下歌手,特别是创作这首歌的背景,把关键的几句歌词做一番诠释,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自我认识融入其中。对了,万一你的老师和你一样喜欢这个歌手,喜欢这首歌,岂不是赚翻了?
愿你喜欢的每一首歌,回荡在你耳边,也环绕在你笔端!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最重要的是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这是写作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