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踏入“无人区”创作的史诗
作家路遥这样评价:“在和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杜鹏程是少数属于敢踏入‘无人区’的勇士,并敢在文学的荒原上树起自己标志的人物。他是我们行业的斯巴达克斯。这一切首先体现在他的史诗《保卫延安》之中。”
杜鹏程幼年上过私塾和基督教学校,后来又因生活所迫到一家店铺当学徒。1937年抗战爆发,16岁的杜鹏程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共产党员老师的介绍下,他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从此揭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他几乎是赤手空拳走进生活和战争的暴风雨。不久,他就拥有枪和笔两种武器。其中的枪和敌对的势力作战,而笔主要和自己作战。对他来说,后一种作战更为艰难。”
1947年,杜鹏程奔赴前线,深入到王震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做了一名随军战地记者,西北野战军著名的战斗英雄王老虎就在这个英雄的集体里。二纵司令员王震听说有一个记者在自己的部队中,特意找杜鹏程谈话,鼓励他要经受战火的考验,写出反映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的好作品来。那个时候,笔是个稀罕物,没有笔,他就将笔尖捆扎在树枝上蘸墨水写东西,旅政委杨秀山对他说:“笔对你来说,和枪杆子一样重要”,于是当即批条子给供给部,指示为杜鹏程配发一支好笔。很快,一支“金星牌”钢笔便到了团里,团政委将这支笔转交给杜鹏程时,郑重地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一支笔,抵得上一支劲旅。”
在行军途中,杜鹏程不止一次听过“彭大将军”的战斗故事,令他心驰神往。1948年秋,他终于见到了“彭大将军”。在黄龙山的一个窑洞里,彭总召集全体前线记者,强调延安保卫战的重大意义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要说有一点长处的话,那就是不忘本。”彭德怀质朴谦和、平易亲切、掷地有声的谈话令杜鹏程感动不已。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艺术形象”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1950年动笔,四年间,9次修改。“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杜鹏程这样回忆当时艰苦创作的情景。
澎湃的激情和浓郁的诗意贯穿于整部小说。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冯雪峰撰文:“它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它的英雄史诗的基础已经确定的了。”
《保卫延安》封面
小人书《保卫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