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讲 选贤任能是伯乐相马,还是赛场比马

引导故事

在赤壁大战之前,周瑜和程普在东吴一片沸腾着投降的声浪中,是坚决主张抗曹的,并共同说服了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决战。但是,在谁当抗曹的主帅问题上,孙权让周瑜为左都,程普为右都,也就是孙权决定了周瑜负责这次抗曹行动,但是程普却不能接受自己被一个年轻人领导的现实。

两个人的背景都不简单,孙策临死之前就留下了“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而且孙策刚刚去世,孙权就去向周瑜请教如何守父兄之业。程普是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打过几百次仗,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救过孙坚将军的性命,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程普眼中,周瑜不过是追随孙策的娃娃,功劳也远不如自己,现在却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程普认为孙权不会用人。关系东吴成败兴亡的重担,怎么能让周瑜这个娃娃去挑呢?他甚至还想,周瑜与孙策是连襟,孙权做出这样的任命,是裙带关系的选择,这不是拿东吴的命运当儿戏吗?程普越想越不平衡,心里叽里咕噜地往外冒酸气,并以撂挑子的消极行为来对抗。

孙权为此也很为难。他担心三军正副都督不和,会直接影响这次大决战的胜负。孙权知道选择周瑜为这次抗击曹操战役的主帅是没错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选择变成程普的认知呢?一般的说辞,程普是不能接受的。经过仔细考虑,孙权决定让周瑜先提出这次抗曹战役的对策,让程普提出竞争性的对策挑战周瑜,如果程普提出的对策确实比周瑜的对策好,就改任程普来做这次抗曹大战的主帅,如果程普提不出比周瑜更好的对策,就还是由周瑜做主帅,程普只能做副帅。孙权的做法是让程普“这匹马”到赛马场上与周瑜来竞争,来认知自己,来认知周瑜。程普认为孙权这样安排还算公平,开始绞尽脑汁思考和设计抗曹的方案,以战胜周瑜。

周瑜去行营,升中军帐高坐,左右立刀斧手,两旁聚集文官武将,准备随时听从号令。程普托病不去,让他的长子程咨代他出营。周瑜令旗一举说:“现如今曹操弄权,比董卓更过分,把天子囚禁于许昌,屯暴兵于荆州境上,虎视江东,意欲吞并我们。我今奉主公之命讨贼,众位请各守其职,奋勇向前。大军所到之处,不得惊扰当地的民众;王法是不讲情面的,论功行赏,论罪惩处,不会徇私枉法。”说完,“啪”的一声把令旗往下一放,说:“黄盖、韩当,命你二人为第一队先锋,领本部五百只战船、四千精兵即日出发,前行至三江口下寨,再听将令;蒋钦、周泰率领三百只战船、三千精兵为第二队;凌统、潘璋率领三百只战船、三千精兵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率本部战船和人马为第四队;陆逊、董袭率本部战船和人马为第五队;吕范、朱治带领本部人马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粮草。我命令各路先锋及各队战船和人马水陆并进,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三江口聚齐。违命者,斩无赦!”众将官一看周都督调拨有方,个个暗挑大拇指,然后各自收拾船只军器准备出发。

程咨回去见过父亲程普,说起周瑜的调兵遣将,动止有法。程普倒吸了一口冷气,大为惊讶地说:“我一向以为周郎生性懦弱,不适合当大将军,现在见他能如此用兵,思虑缜密,对策周详,真是将帅之才啊,其雄才大略确实比我强,孙权选周瑜当主帅完全出于公心,我还不服,看其年轻就蔑视人家,这就是老朽的不对了。”于是亲自到行营向周瑜谢罪,周瑜也客气地礼让,又一起商量了一番进兵破曹之策。

孙权闻听,对程普夸赞道:“老将军知错就改,以国家大事为重,尊贤、重贤、辅贤,不愧为江东三世老臣!”周瑜和程普的结解开了,二人心里都很痛快。后来在赤壁之战中,程普完全听从周瑜的指挥,孙权也取得了火烧赤壁的全胜。

智慧悟语

孙权让周瑜任这次抗曹行动的主帅,程普任副帅,这是“相马”,但是,周瑜和程普两个人都可称为千里马,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雄烈,胆略兼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因此,孙策临死之前才能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程普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功勋卓著。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先出诸将,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性好施与,喜士大夫。”“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郝经:“程普诸将皆江表虎臣,鏖兵卫主,攻坚轧敌,兴王定覇,孙氏兄弟卒立国建号,诸将之力也。”

从理性上讲,在孙权眼里可能用周瑜做大都督、程普做副都督更合适,但是程普不相让,对于程普来说,这既有程普在国难当头,勇当重任的可贵精神,又有轻视周瑜不堪重任的不服气心理。程普认为孙权的这种安排,是对自己的轻视,是对周瑜的偏爱,甚至是“裙带关系”的选择,还以撂挑子的方式来对抗。当然“撂挑子”不是撂周瑜的挑子,而是撂孙权的挑子,是把不满情绪朝孙权发泄。在这种情况下,靠做程普的说服工作是很难奏效的。如果孙权说:我让周瑜当主帅,不是看在裙带关系上,而是从能力上讲周瑜当主帅比你当更合适。程普能接受吗?这是在赤壁大战之前而不是赤壁大战之后,也就是说,虽然周瑜有才,但并没有指挥过像赤壁之战这样的大战,更不要说取得胜利了。仅凭“相马”的语言,是说服不了程普的。如果孙权硬性做出任命,特别是对程普“撂挑子”的对抗行为进行处罚,那么会伤害程普的感情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甚至进一步加深下对上的矛盾。

从感情上讲,孙权又不愿意让自己的选择伤害到程普老将军,而且程普老将军在国难当头勇当重任的精神极其可贵,是绝不能伤害的。可是让程普当主帅、周瑜当副帅又不合适。如果程普一直想不通,带着情绪上战场,特别是到了战场上不服从周瑜的指令,不配合周瑜的统一行动,甚至怄气再“撂挑子”,那后果不堪设想。在关键时刻孙权难就难在这里。

孙权的智慧在于把“相马”产生的矛盾通过“赛马”让程普对周瑜有了新的认知,并自愧不如,心悦诚服地挑起了副帅的挑子,这样很棘手的矛盾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赤壁之战中,程普完全听从周瑜的指挥,协助周瑜取得了火烧赤壁的全胜。在《三国志·周瑜传》里这样记载:老将程普因为周瑜年轻但地位却比自己高,对他十分不服,多次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终于渐渐地被周瑜的才德所折服,跟他成为好友,并说“与周公瑾结交,如喝美酒”。程普的这些话甜到了周瑜的心里。

孙权“赛马”选拔人才的艺术,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孙权每逢大战,都要选拔起用年轻新人,但是,如何让一些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听命于小字辈的新人指挥调遣,这是一个大难题。孙权破题的办法主要是“赛马”。例如,孙权让出身寒门的平虏将军周泰镇守濡须坞,老将军朱然、徐盛出任周泰的副手,二人不服气,发了很多牢骚。孙权专程到濡须坞,酒席间,孙权突然让周泰把衣服脱了,众人惊讶地看到周泰身上遍是箭伤和刀痕。孙权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周泰历数每个箭伤和刀疤的由来,大家开始敬佩周泰。接着孙权双手抚摸周泰的双肩,哽咽道:“将军,我与你亲如兄弟,将军在战场上战如熊虎,为我出生入死,以至于受伤数十次,身上伤痕累累,我孙某又怎能不知恩图报,委将军以兵马重任呢?”朱然与徐盛自愧弗如,从此再不敢发牢骚,而是诚心听命于周泰的调遣。

“伯乐相马”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已流传两千余年。从春秋秦穆公时起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在选拔人才时,总不忘用“伯乐相马”做比喻,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作“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作“千里马”。有的人自诩为人才,没有得到重用,就抱怨没有识才的“伯乐”;有的组织人才匮乏,领导者就会哀叹,当今“千里马”太少。现实中,伯乐相马的识才荐才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千里马多,伯乐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难免造成千千万万匹“千里马”没有机会进入伯乐的视野,就很可能永远待在冷宫里不被起用。千里马与伯乐没有机会相遇是悲剧。现实生活中人才很多,可是成才的不多,被重用的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得到伯乐“相一相”的机会。现在有些地方“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就是这类问题的突出表现。唐朝韩愈在其《杂说》中就对这种数量上的不匹配说得很透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驰骋千里的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困滞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宋朝的王令在《韩干马》中也有同样的认知:“冀北骏足无时无,生不逢干死空朽。”意思是世间的千里马层出不穷,但是如果不遇上能够识马的伯乐,也就空负其才,等待老死了。

(2)相马的机制主观色彩太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伯乐也不是一个全能的人,会受他的知识、经历、性格、素质的影响,会有认知上的局限性和个人的价值偏好,这就难免有错认黄金当废铜或者错认废铜当黄金——看走眼的时候。“千里马”也不是等闲之辈,也会研究伯乐的相马术,揣摩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主动做出各种表演去迷惑或者取悦伯乐。这就增加了相马的主观性,不能客观公正地对马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机制下产生的“好马”,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有这样一则笑话:某人为了卖掉一匹平庸的马,请出伯乐,伯乐绕着马转了一圈后直点头,结果这匹马立刻身价百倍。在今天干部升免体制下,所谓“相马”的“伯乐”都是有名望或有权力的领导者,一般人是没这份权力的。假若“相马”的“伯乐”品德高尚,那么真正的人才会脱颖而出,这的确是福。如果“相马”的“伯乐”品德低劣,那么就会任人唯亲、唯近,以权谋私,结党营私,那将是祸。人都是有感情的,作为各级领导者也不例外。领导者作为社会的一员,最直接的社会关系就是上下级的关系,此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亲戚关系、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同乡关系、战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的交往中建立感情,产生友谊,也实属自然。但是,若把这些感情因素带到工作中,带到选人用人上,甚至以个人感情的厚薄为标尺,以关系的亲疏为半径划圈子,决定干部的升迁调换,则会造成干部队伍中用人的腐败。被提拔的人,认为某某领导者提拔了自己,是自己的恩人,于是:不谢组织,谢个人;不跟组织走,跟个人走;不履行组织使命,而为个人尽忠。作为提拔人的领导者,认为某某下属是自己鼎力提拔起来的,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也会忠于自己并唯命是从,成为维护自己权威和利益的“铁杆”,就会推行任人唯亲的组织路线,编织关系网,拉帮结派,把身边工作人员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董卓死后,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是袁绍。但袁绍多以门第取人,任人唯亲。把几个儿子派为外任,各据一方,拥兵自重,如其长子袁谭被封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而留小儿子袁尚在冀州,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建立了一个体系严密的巨大亲属网,那些真正的“千里马”根本无法得其门而入。袁绍死后,儿子们兄弟之间不睦,各有自己的势力,明争暗斗,内讧内耗,互相残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四世三公”的望族彻底覆灭。

人都有自己的好恶,领导也有自己的好恶,但领导者选人用人是不能凭个人好恶的。如果领导者凭个人好恶和主观印象选拔人才,势必会增加用人的主观随意性。再高尚的人也会有个人的喜好,难免会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识平庸的“被相者”,则会投其所好,阿谀奉承,博得“伯乐一顾”,跻身于“千里马”之列。而那些凭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被相者”,即使有本领恐怕也会被排除在外,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受这些主观情绪因素的消极影响,即使高尚的“伯乐”,“相马”能否选出真正的人才也值得怀疑。

(3)相马的标准僵化。伯乐年老的时候,根据自己几十年相马的实践经验,写了一本书《相马经》。《相马经》上记载说,千里马的额角高而丰满,眼睛闪闪发光,四个蹄子大且端正。伯乐的儿子很想把父亲的相马本领学到手,继承下去,他把《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于是,他四处寻找千里马,并严格按照书上描绘的各种千里马的形态,去对照,去辨认,结果找到了一只癞蛤蟆。伯乐是根据“额角高而丰满,眼睛闪闪发光,四个蹄子大且端正”这些特征和标准去相马的,不仅标准单一,而且千古不易。而人才是个多面体,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并且不同时期又会有不同的标准。用一个固定不变的“白驹图”去相马,这就违背了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时代要求和多变性智慧。

(4)同样是“千里马”,谁主谁副是相不出来的。相似的条件不好取舍,两人必须选出一正一副的统帅,用“伯乐相马”的方式去选,就不好选,不在相上面,看相是相不出来的。

解决“伯乐相马”缺陷的智慧,就是要营造一个“赛马场”,建立竞争机制,变“相马辨才”为“赛场辨才”。没有竞争就无法鉴别,大老虎和大花猫打仗,谁的爪子硬,拿出来比画比画不就一目了然了吗?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不就知道了吗?没有竞争就发现不了人才,“赛场比马”可以使所有的“马”奔腾起来,使“驽马”“良马”同场竞技,一比高下。万马奔腾,孰快孰慢尽收周围观众眼底,最终因为具备了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就有了公正的结论。“马”是否是“千里马”,不是“相”出来的,而是“赛”出来的,这样变“相马”为“赛马”,就会建立一个稳定的选拔人才的竞争机制和竞争平台。在擂台上选将,有本事就上。那些像大气球一样没有实质内容的人,就会顿现原形;那些叫卖自己的所谓人才,就会望而却步,不敢上赛台比试;那些混饭吃的人,自己就识趣地跑掉了。这就给那些有志之士一个一显身手的空间和机会,使他们能在竞争中胜出。领导者通过“赛场比马”的出口,就可以发现和得到人才。领导者就不用像在杂货店购物一样,挑挑拣拣了;也不用再为今天培养一个张三,明天考虑一个李四,后天又想选择王五而举棋不定和忧心忡忡了。

只有引入“赛”的机制,才能发现真正的“千里马”。变“相马”为“赛马”,把所有的“马儿”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相同的负荷,不仅解决了“马”多而“伯乐”少、“相马”的机制主观化、“相马”的标准僵化等问题,而且由于“赛马”是公开进行的,比赛公开,结果公开,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尽收眼底,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千里马”与平庸的“马”优劣分明。在这种赛的机制下,也能有效地杜绝人才选拔和任用中的“裙带风”“关系风”,使那些不学无术者、拍马逢迎者、依仗权势者无容身的机会和条件,对提高人才素质、治理用人上的腐败也会起到巨大作用。

孟子讲:“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赛场比马”就是在那些同类中选拔、聚集精英人才。当然,通过“赛场比马”的竞争机制来发现人才、产生人才,领导者也不是消极地等在出口,由于机会有限或个性差异,会使一些人才产生心理障碍,不敢或者没有机会进场比赛,领导者也不能只让“周瑜”和“程普”进场比赛。同时,领导者还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只有“一般的马”或者“劣马”进场比赛,掉进“霍布森选择”陷阱。1631年,英国马贩子霍布森设了一个圈套:承诺无论是买还是租他的马,买家可以一个相同的低价随意挑。问题是他的马圈只开一个小门,能通过这个小门出来的都是一些小马、瘦马、劣马,而那些大马、壮马、好马都被拒之于门里,表面上霍布森允许人们在马圈里自由挑选,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和有限的劣马群里做有限的选择,这就是伪选择,选来选去都是在“歪瓜裂枣”中选择,再挑也挑不出好的来,买者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实际上得到的还是一批劣马。领导者要把“赛马场”的入口开大,为各种各样的“马”创造进入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进入竞争的赛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领导者才能充分认识众人之所长,按其德才与政绩进行选拔使用和决定职务升降,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组织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