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教育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节 教学改革与电化教育

一、教学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50年代学习苏联经验,榆林地区各中小学普遍推行凯洛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的原则,强调备课,强调新授。从1953年起,绥德专区和榆林专区各类学校一律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并逐步推行由苏联引进的五级分制,满分为五分,及格为三分。1955年起开始推广普通话。1956年两署合并后统一了教改步伐。从1957年起,大力学习宣传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以后,全区各县先后建立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机构,有的附设在学校,有的设在教育行政部门。1960年,榆林地区教研室在榆林中学成立,由李志刚任主任。这一年,地区教育局对榆中、米中、榆师、榆林一中、佳中和乌镇中学等六所重点中学、师范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调查研究。当时的地、县教研室,主要是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搞中心工作。60年代,通过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与反思,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和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性教学原则逐步引进中小学课堂教育。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起步的教学研究工作陷入困境。1968年以后,一些县教研室改称教育革命办公室,在县革委会政工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办简报,搞批判。1971年3月,榆林地区革委会在神木县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县开展教育革命的经验,讨论了进一步开展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任务。1973年,地区教研室恢复建制,由李学晓任主任。同年9月,开始向全区发行《教育革命》参考资料。各县教育革命办公室对开门办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同年11月,在米脂县召开了“数学教改观摩座谈会”,以提高全区数学教学质量。1974年,定边县贺圈公社白尔庄学校学生佘小林发扬“反潮流”精神,批判“师道尊严”,地区教育局为此专门组织批林批孔教育革命报告团,到府谷、神木、佳县等县向革命师生作报告。榆林县教研室举办暑假理化、汉语拼音短训班,组织人力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和儒法斗争史宣传提纲。榆林县三岔湾小学,请大队会计讲珠算课,靖边县小河农中师生在试验田里上农业常识课,米脂中学农业科研小组的同学搞育苗试验。1975年,全区各县开始“三算”(口算、笔算、珠算)结合教学试点,榆师附小一年级几个班都开始试验。同年4月,地区教育局在子洲县召开中小学为农业服务座谈会,交流贯彻“五七指示”的经验,强调实行开门办学,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定边县安边中学农机修配小组深入生产队,一年检修柴油机22台,水泵3台,受到社员欢迎。绥德县三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编写出沼气教材。1976年,佳县乌镇中学为了适应农业学大寨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举办短训班和专业班,为全县农村培养了240多名急需的拖拉机手;横山县高镇中学办起柴油机修配厂,两年为横山、子洲两县的6个公社,30多个生产队维修了各种型号的拖拉机、柴油机、发电机、水泵等101台。1977年3月,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全区教育战线开展学雷锋活动。

1978年以后,各县教育革命办公室又恢复教研室的称谓,隶属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学研究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各县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地、县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活动蓬勃开展。1978年4月,地区教研室在榆林中学举办了高中语文、教学观摩座谈会;5月在米脂县召开了小学数学教学座谈会。同年府谷县城关二小开展教学评比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神木县教研室在小学中开展语文、数学专题联合教研活动,并召开了中小学外语教学座谈会。11月绥德县教研室召开了小学语文、算术教学研究会。

从1979年起,地区教研室刊物《教育革命》改名为《榆林教育》。1979年2月,靖边县教研室和靖边师范联合举办了初中语文、数学新编教材讨论会;榆林县教研室利用寒假举办了高中数、理、化教师培训班。3月,榆林地区文教局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教学研究会议,要求各县教研室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研究上来。5月,神木县教研室在耳林兔公社巴吓采当学校召开了小学复式教学研究会。9月,地区教育局和团地委召开全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各学校以贯彻中小学学生守则为中心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神木中学制订各科双基教学方案。

1980年4月,地区教育局在神木县召开中小学语文、中学数学教学座谈会,要求全区各重点中小学围绕备课、讲课、作业辅导和考试(考查)等五个环节确实抓好“双基”教学,力争在这方面出成绩、出经验。10月,地区教研室在榆林召开小学语文、数学“双基”教学参考资料审定会。11月,榆林地区中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年会在榆林召开,周景立、常文奎分别担任两个年会的会长。1981年4月,榆林县教育局组织各公社的教育行政干部和中学校长集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8月,地区教育局召开全区中学政治课新教材学习会。11月,地区中学数学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横山县召开。这一年榆林地区举行首次青少年科技作品评奖活动。榆林、绥德等6县10个学校选送了83件科技作品,其中有无线电遥控机、赛车、航空、航海模型等作品,榆中、榆林县一中,绥德城郊二中被评为前三名,选出优秀作品21件。1982年4月,佳县教研室先后在金明寺公社黄沟小学和店镇公社乔家寨小学召开复式教学观摩会;榆林县教研室组织城关、镇川一些小学进行三年级的语文、四年级数学赛讲活动。10月,榆林地区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在榆林召开;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

1983年3月,地区教研室召开教研工作会议,强调进一步开展以教材教法研究为中心、以专题研究、教改试验为重点的研究活动。12月,榆林地区中学化学研究会召开第二届年会。地区教育局、科协、中学数学研究会联合召开1983年全国数学联赛榆林赛区颁奖大会,给米脂中学和绥德城郊二中等6所学校的11名学生颁了奖。1984年4月,榆林地委、行署召开教育工作会议,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权剑琴到会并讲了话。11月,榆林地区首届初中数学竞赛在榆林举行,共评出12名优胜者。绥德城郊二中学生马国伟在1984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优胜奖;榆中学生郭刚获1984年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在1984年陕西省首届中学生英语竞赛中,榆林县、清涧县、榆林中学获集体奖;绥德县、神木县、定边县获风格奖。1986年3月,榆林县教研室召开了首次作文教学研究会,并在城镇小学教师中开展了优质课评选活动。8月,陕西省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榆林召开。在地区教研室组织的全区首届小学生智力竞赛中,有37名小学生获奖。这一年横中曹元中制作的文具实验盒、清中焦合法制作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可动示意图、榆师附小张俊国制作的投影教具“行程问题”、清中康成章制作的国际标准时一览盘和全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一览表、神木张子福制作的济伦磁力模拟演示器等6项教具,获得正式参加全国优秀制作教具评选资格。在1987年榆林地区第二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教育系统有191篇论文获奖。从1985年开始的全区第一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到1988年经验取得成功。榆林一中学生艾绍明、纪伍飞、神木二中学生刘斌在1988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获陕西省优胜奖。1988年绥德城郊二中举行了高二数学邀请赛,绥德二中、一中、榆林中学、米脂中学和子洲中学的8名学生分别获奖。1988年榆林地区教研系统评选出66篇优秀论文。

1989年,榆林市在农村中学采取“三加一点”(三年再加一段时间)的方法,普遍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同年11月,榆林市教研室召开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1989年绥德二中学生霍秋艳获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优胜奖。由地区教研室组织的全区小学生优秀作文评选活动圆满结束,共有33所小学的36名学生的作文获奖。1989年,地区教研室升格为副县团级单位,成立了中学文科、理科、职教、小学、编辑和综合六个组。分别在神木县、清涧县和绥德县召开了榆林地区中学外语第二届年会、中学语文第四届年会和中学数学教学法研讨会;分片检查了全区12个县教研室的工作。从1980年到1989年由各县教研室协调的教改实验项目有:作文三级训练,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大量阅读集中识字、分步习作,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数学),西安市六中语文新教材改革试验,六课型优教法;在本地区进行了数学八环节综合探索,中学三课型教改试验,小学三环一线法试验,以及图式思路教学法试验等60多项。由各县教研室编印的教材及教改经验汇编55册,教育刊物414期;各县教研员在县、地、省和全国刊物上发表论文305篇。地区教研室主编的《榆林教育》共出刊58期,1989年又创办油印刊物《教育问题研究》。1985年以来,地区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共20种约65万字,共印发22.3万册,翻印传递的教研资料共152种,约2280万字,共印1.8万份。

截至1989年,以地区教研室为挂靠单位的学术研究组织共有八个,有会员565人。他们是:榆林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1980年成立),会员50人,理事长罗生祺;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1980年成立),会员72人,理事长赵三元;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1981年成立),会员44人,理事长黄振国;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会(1981年成立),会员44人,理事长徐存厚;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会(1983年成立),会员42人,理事长于海河;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1984年成立),会员29人,理事长杨利生;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1987年成立),会员67人;理事长王埃英;小学语数教学研究会(1982年成立),会员118人,理事长任有权。上述八个学会,隶属于榆林地区教育学会(1982年成立),该会有会员65入,理事长宗秀槐。1985年至1989年,各专业教学研究会共组织教改报告会92场,听讲师生达7335人次;编印论文集5册,共收入论文195篇,组织交流论文170篇。截至1989年全区教研室机构基本健全,地、县教研员共266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

二、电化教育

榆林地区的电化教育起步于70年代末期。1978年春天,靖边中学成立了电化教学领导小组,进行有线广播和白昼幻灯的教学试验,经半年多努力,试制成功了“讲桌式白昼幻灯机”“双镜头白昼幻灯机”“多用白昼幻灯机”和“实物投影机”,得到省、地、县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奖励。1979年1月,地区派出40多人去延安参加了全国五省区幻灯教学观摩会,为全区电教事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4月,地区教育局在榆林召开了全区幻灯教学汇报会,13个学校的代表队进行了汇报表演,靖边中学的显微幻灯表演,引起广泛兴趣。佳县王家砭中学电化教学队一年内用自制幻灯机在全县各中学和重点小学放映教学幻灯片10套,81次,观众达3.9万人次。

1978年,地区教研室指定专人负责电教工作。1979年,陕西省电化教育馆成立以后,地区教研室设立了电教组,1980年正式成立了地区电化教育站,附设于教研室内。与此同时,各县教育局先后在教研室成立了电化教育组,指定专人搞电教工作。1978、1979两年,全区自制幻灯机10多种30台,自制幻灯片近600张。1980年,在陕西省中学物理学科幻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榆林地区参赛的《楞次定律》《机械波》和《原子轨道》三套幻灯片获一等奖。1981年4月,地区教育局在靖边县召开了幻灯教学汇报会,观摩了19个单位演示的40个幻灯教学节目,展出了87套自制的幻灯片和13台自制幻灯机(其中3台日光幻灯机),为推动全区电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靖中设计的“显微幻灯机”等8种自制电化教具.获陕西省社会科普协会198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1984年5月,地区教育局召开了全区电化教育工作座谈会。7月,榆林地区电化教育馆经行署批准正式成立,与教研室合署办公,编制五人,由教研室副主任任有权兼馆长。定边、靖边、横山、佳县、吴堡等县也成立了电教馆,府谷县成立了电教队,其他各县都有电教组。榆师、绥师、榆中也成立了电教组,到年底全区有专职电教人员37名。1985年,地区电教馆在榆林举办了一期彩电与录像机技术学习班,对地、县18名电教人员进行了培训。地区电教馆摄制的教学录像片《乘法的初步认识》在1985年陕西省首届数学教材录像评选会上获得优秀制作奖;自制的幻灯片《多边形面积的几种解法》和《行程问题》获1985年西北电教协会第二届年会优秀教材编制二等奖。1986年,地区电教馆配合省电教馆开展地、县电影交流活动,对全区电教放映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和组织培训,使全区的48名电教放映员都取得参加考试晋级的资格。这一年,第一期《榆林电教简讯》诞生,交流了电教经验与信息,扩大了电教工作的宣传。1988年,由地区电教馆袁占山制作的《愉快的自然课》获陕西省普教系统教学录像片二等奖;自制幻灯片《池塘植树》获幻灯教学片三等奖。这一年,在陕西省电教馆的支持下,全区建立起12座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和一个教育卫星差转台。同年12月,经榆林行署批准,地区电化教育馆单设,编制7人。1988年9月和1989年3月,地区电教馆先后两次对卫星电视教育地面站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1989年8月,全区电教工作座谈会在榆林召开。据统计,全区电教馆(站)用房35间(孔);共有硬件价值79万多元,其中摄像机5台,录像机56台,监视器62台,录音机54台,电影放映机21台,发射机1台,接收机24台,卫星天线12座;共有软件价值15.1万元,包括录像带2700盒,录音带2400盒;各馆(站)共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兼职电教人员22人,约占电教人数的53%。全区开展电教的中小学有35所;获省以上优秀电教教材有7份。地区电教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设备,先后为普及初等教育、集资办学、职业教育、勤工俭学、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摄制了《银州春曲》《红墩界农民教育搞得好》等38部电视片,还帮助各县摄制了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其中《勤工俭学通讯》在省台播放后,被国家教委选取;《为了子孙后代》等电视片在地区、绥德、米脂等7家差转台播放。截至1989年,靖边、绥德两县也成立了电教馆,全区专兼职电教人员共有42人,日夜奋战在电教战线上。

1989年11月,行署批准成立榆林教育电视台,1990年2月正式开播,每天播出四小时左右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以及不定期的自办节目、榆林教育新闻等。

附录

榆林地区教学研究室简介

榆林地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组建于1960年7月,地址在榆林中学院内,由李志刚任主任,共有教学研究人员7人。1965年教研室迁往行署院(现地委院)内,教研人员增至12名;1967年人员全部调离,所有财产交给了绥德中学教师学习班。

1967年以前,教研室为半行政、半事业单位,一方面承担普通教育各学科的教学研究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为地委、行署提供大量的教育调查材料和工作方案,并承担了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以及全区各中等学校教学仪器的配备工作。

1973年3月,教研室恢复,由李学晓任主任,地址在原榆林师范学校(现工业学校)内,1976年搬入新址(原榆林行署老干所院),1983年12月搬离,在东沙地区函授部寄居2年后于1985年9月迁至现址:旧榆师音美院(羊圈坡顶端)。1980年以来,先后由李彦谋、任有权任主任,1989年马宏任主任。

1984年7月至1989年与地区电教馆合署办公。教研室恢复以后,分设中学理科、文科、小学、编辑、电教、总务等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小学教材教法及各科教学,积累资料,传递信息,组织编写补充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各学校执行教育计划情况,办好《榆林教育》,指导学校开展电化教育工作,负责全区中小学实验室的管理,协调并参与挂靠教研室的八个专业研究会的工作。到1989年,教研室共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