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发展趋势与产业数字化转型
叶国标 刘功润
新经济时代的数字经济规模逐年扩大,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3,达到34.8%。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2018年数字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超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加强新经济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广泛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对于量大面广的实体产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即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过程,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最终促进实体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一、新经济发展趋势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石的新经济摒弃了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层次化的传统经济发展特征,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共享化、绿色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新经济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无论是人才培育、技术创新、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产业成长、传统产业融合升级,或是新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促进政策完善、治理体系优化,各方面均取得巨大的进步。未来3~5年,新经济将会继续延续良好的快速发展态势,在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将在创造并扩大就业、拉动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一)数字化支撑新经济蓬勃发展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并广泛渗透到其他领域,数据信息成为核心资源,数据变得越来越有价值。5G商用全面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类真正迈入万物互联时代。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设备研发制造取得较大进展,IPv6商用超前布局。大数据关键技术领域核心能力明显提升,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发展。云计算用户规模大幅增加,企业可享受到更加多样、便捷、弹性的服务。物联网NB-IoT网络覆盖面迅速扩大,行业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功能越来越综合全面,平台经济紧密融入并深刻影响日常生产生活。移动支付持续普及,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工业互联网平台大规模商用,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广泛融合,互联网对线下商业的改造深度拓展。
(二)智能化主导新经济进入快车道
在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生物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经过多年积累进入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的突破期,智能科技产业进入全面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高端通用处理器芯片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高精度、低成本的智能传感器研发应用步伐加快,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望缩小。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产品、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机器人等开始走入百姓日常生活,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工控装备、智能工程机械、3D打印等关键设备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网联汽车提速发展,无人驾驶航空器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智能技术、智能产品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智慧城市、智慧民生、智慧交通、智慧政务加速发展。
(三)融合化驱动新经济创新活跃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新技术与产业、创意与产业、不同产业之间、线上线下之间广泛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交叉领域会不断涌现,继续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成长空间。互联网、人工智能向更多领域拓展,互联网经济、智能经济覆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意+文化+体育”“创意+文化+旅游+展览”“创意+制造+文化+旅游”等跨界融合加速推进,创意产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休闲、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入融合,大健康产业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成为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供应商。
(四)共享化推动新经济广泛扩展
伴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基于追求使用权的共享经济从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分散的生产要素供需日益及时精准对接。制造企业生产能力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推动制造资源加速共享,提升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生产供给能力。知识技能共享服务专业化,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实时共享和知识技能变现。科研设备、数据、文献加速共享开放,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率和转化率。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速共享,推动稀缺资源在更广范围配置。交通物流资源加速共享,促进运输效率提升。
(五)绿色化引领新经济价值追求
随着节能环保、互联网、生物科技等技术快速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面落实,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形成,绿色发展成为新经济的重要趋势。太阳能光伏、风电机组、先进储能装置等多技术路线并行,新能源产业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节能设备和产品、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快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成为重要支柱。新能源汽车多种技术并重,全产业链加速构建。绿色建筑材料、绿色施工、建筑工业化等全面推进,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切实转变。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等低碳、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二、数字化转型:新经济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新经济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经济时代下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将有力推动中国产业持续向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效率提升是基本前提,跨界融合是必要条件,竞争模式重构则是重要的动力机制。
(一)提升产业效率
提升产业效率是我国解决好供需失衡进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增加对数字技术的投资有助于扩大数字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华为公司和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测算结果,过去30年中数字投资对GDP增长的边际贡献率达20倍,而非数字投资的边际贡献率仅3倍。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数据获取、存储、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均得以增强,并且创造了可观的销售业绩。在数字化管理及资产组合管理等方面,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普遍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姿态。数字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驱动产业效率的升级。数字化对产业效率的提升还体现为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定制化。
(二)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企业边界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流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跨界融合,增加生产要素获取,减少交易成本,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数字化连接,促进数据的实时共享,实现业务无缝化衔接,提高响应速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过去4年中,企业之间建立的数字化连接数量增加了大约60%,而这一数字还会继续上升。数字化连接打破了传统边界对于企业发展的束缚,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有助于形成数字化生态。
(三)重构组织竞争模式
企业之间建立的虚拟连接打破了物理环境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不仅创造了跨界发展的新机遇,而且消除了传统的行业壁垒对潜在进入者的抵御,企业不得不面临来自其他领域更为激烈的竞争。数字化得以重构产业组织的竞争模式,进而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新经济时代,用户价值成为引导生产要素配置的核心指标,依托商业生态圈的竞争方式成为新潮流。比如,自2017年以来,阿里巴巴通过整合支付宝、银泰百货、饿了么、天猫超市、高德地图、盒马等参与者,搭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供给体系,引领物流的供给保障进入“分钟级时代”,建立了“三公里理想生活圈”,为用户创造了产品供给的时空价值。
(四)赋能产业组织升级
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加快了要素流通,促进了要素配置的优化,倒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此外,数字化转型增强了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收益公平分配、推动产业组织持续优化。产业升级的本质在于企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组织升级体现在实现以用户价值为导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及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等多个方面。
三、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路选择
(一)智能制造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国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因而推进智能制造是在企业层面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可以全面提升传统制造方式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强化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优化更新,建设一批“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二是开展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基础性改造,推动低成本、模块化设备和系统的部署实施。深入推进“企业上云”,以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为出发点推广设备联网,核心信息系统、业务及数据集成上云,深化云应用。三是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着力打通中小企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全数据链。鼓励企业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促进设计、生产、物流、仓储等环节高效协同。四是培育一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通过示范推广、技术对接,引导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推进存量装备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
(二)平台赋能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以制造业龙头企业、ICT领军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主导,根据具体行业的特点及运作方式,引导平台通过完善运营机制、共享数据资源及选择不同的作用点、重点和方法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加快自主可控的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应用。培育壮大跨行业跨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若干个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平台,加强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创新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关键资源与工具的共享,加大投资力度,服务好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分类分库建设覆盖企业、行业、产品、市场、研发等数据资源的数据模型库、软件工具库、行业信息库,推动数字化资源的协同和对接。三是培育一批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虚拟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全社会创新创业资源,依托硬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分析、网络安全等大赛,构建以新型工业操作系统和工业App架构为核心的智能服务生态,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各具优势、竞相创新、梯次发展的数字化产业格局,培育数据驱动的新增长点。
(三)生态建构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
推进园区数字化建设,建立以园区管理、运营平台为基础,以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以大数据运营平台为支撑的智慧园区,这不仅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服务传统企业,还可以推动相关的新动能培育,打造良性循环的数字化生态。一是提升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将“智慧”渗透到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每个细节;二是围绕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的精神需要,着力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小微园、特色小镇等数字化转型,提升与推广应用工业园区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快探索形成一批推动产业升级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化小微企业园;三是瞄准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需求,结合数字化规律和特点,以原有公共平台为基础,加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紧密合作,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配套完善集人员培训、应用示范、测试认证等环节于一体的支撑体系,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成本。
四、新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数字技术高效供给体系
加快建设一批新经济创新平台载体,提升技术创新尤其是原创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聚焦未来网络、边缘计算、泛在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整合全球人才及平台资源优势,加快与全球顶级科研机构及人才团队合作,启动“卡脖子”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和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和融合性创新,力争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取得若干原创性、标志性创新成果。
(二)着力解决数字创新人才紧缺问题
明确数字创新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对各级数字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及业务运营、风险管控等跨界能力做出规定,推动数字专业技术人才与各传统行业的融合,并完善基于能力水平的数字技能人才职业化等级台阶设计,为数字技能人才指明成长路径。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通过建设企业大学、企业培训基地等方式,鼓励高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推动企业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实训课程开发等方式,为培育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的“数字工匠”夯实基础。
(三)强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
统筹研究制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意见及配套政策,整合财税、金融、人才、土地、要素等政策力量,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财税支持方面,要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引导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加强对数字经济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试点示范支持。探索成立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人才要素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鼓励相关企业采用期权、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领军人才和团队。
(四)积极部署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基建”
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设施正成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网络需求,要加快5G、IPv6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升级,加强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基建”布局,推动“旧基建”的智能化改造。一是加快5G布局与商用步伐,统筹规划网络布局、基站建设,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二是加快IPv6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规模部署和应用,支持典型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IPv6网络化改造;三是鼓励运营商为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优化网络专线建设、简化接入手续,进一步降低资费水平。
参考资料:
1.黄群慧.“新经济”基本特征与企业管理变革方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7.
2.谢永建.“新经济”基本特征与企业管理变革方向[J].现代商业,2018(21):107-108.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Z].2019.
作者简介:
叶国标先生,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浦东新区政协常委、新华社高级编辑,曾任新华社浦东支社社长、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
刘功润博士,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兼任上海市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金融科技专委会专家。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2018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