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创业前期准备
一、选择创业场所
1.选择交通相对便利、地理位置合适的地方
很多创业者都在初次创业时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点,往往会相对偏远一些的位置。虽然相对偏远的地方的确省钱(相当便宜),但是对于团队成员往往并不方便,特别是新加入的成员,意味着要搬离原有的地方,适应新的环境,无形中为公司的招聘增加了障碍。也许短时间内哥几个凑合一下就行了,但是就中长期来说,还是有一些没法凑合的同事逐渐加入进来的。毕竟,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临界点,不需要在这个方面考验大家的耐受力。
地理位置好的地方,大家上班都不会特别麻烦,还要考虑中午吃饭方便(如果能够在办公室吃饭就更理想了),节省大家的时间,让每一分钟都变得更有意义。另外,选择距离高校、互联网企业集中的地方办公,对于招聘实习生和正式员工都会有帮助。
2.选择容易创造出良好氛围的地方
创业团队重要的是人才,大家来到公司里,除了公司本身的业务和产品外,办公室的位置和环境也能给大家带来信心。在大学里讲课时,有个学生告诉我,他同学去一个创业公司面试,走到门口就不敢进去了,觉得是不靠谱的公司。当然这有些极端,但是对于初创期的公司,在大家都并不互相了解时,第一眼的体验比较重要。
其实办公室的装修并不需要花多少钱,关键是要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已有的装修经过略微改造就能为己所用就更好了。我们曾经在一间民宅的四居室办公,只花了很少的钱,在墙上贴上经过设计的文字,在一些地方摆上简易书架和植物,立刻就让效果完全不同。很多创业的朋友都觉得在办公室里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凑合一下就行,这就像很多人住临时的出租房一样,你可以脏乱差,反正总感觉是临时的地方,也可以更有品质,更注重当下,其实这就是对细节的追求。体验本身是一种习惯。
关于写字楼还是民宅,优先写字楼,但是价格也是需要权衡的。民宅往往比写字楼便宜很多,而且其实舒适度要高一些,所以创业初期民宅是不错的选择。但是随着团队扩大,尽量能够到写字楼里办公,整体的感觉会更好。顺便一说,还有不少一开始注意不到的费用,例如公司注册地址、网费家庭用和商用存在差异等,需要详细了解。
3.初创团队可以选择各种孵化器
很多城市现在都有各种各样的孵化器,这些孵化器本身往往能够拿到政府补贴,位置、提供的服务都不错,成本很低。如果能够入选,前几个月会免费,之后可能要搬走,或者继续留着但交一定费用。这样的好处是能够享受到各种各样便利的服务,还有很多人可以交流,有创业氛围。但是不好的地方是很多团队在一起办公,有时难免浮躁,不容易静下来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所以初期比较建议去孵化器,而之后建议搬出来租自己独立的办公室。
(作者:马力,来源:知乎)
二、起草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是创业者叩响投资者大门的“敲门砖”,是创业者计划创立的业务的书面摘要,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往往会使创业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业计划书是一份全方位的商业计划,其主要用途是递交给投资商,以便于他们能对企业或项目做出评判,从而使企业获得融资。它是用以描述与拟创办企业相关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要素特点,为业务的发展提供指示图和衡量业务进展情况的标准。通常创业计划是结合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等职能计划的综合。
三、准备创业必需的资金
创业资金(Venture capital):是指创业者进行创业时,前期的资本投入。包括创业者能力提高的培训、店铺租赁、店面装修、店面展示商品所需资金以及数量不等的流动资金。
四、组建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是指为了共同的创业梦想走到一起的伙伴。具备三个条件:
A.创业团队价值观基本一致,即大家明确创业目的以及长、中、短线目标并且达成统一,这点不是务虚,而是为长久的捏合队伍。
B.创业团队成员在业务上互补,即分别在技术、市场、运营等环节能独当一面;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其次才能做好创业者。
C.创业伙伴之间最好在处事风格方面互补,例如实干型、智慧型等相结合。
五、选择企业组织法律形态
法律规定的企业组织形式,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根据承担的职能不同,将企业分为竞争型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根据是否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和责任,将企业分为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
符合法人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为法人企业;不符合法人条件,依法不能取得法人资格的为非法人企业。现代社会,法人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非法人企业也是普遍存在的。公司是典型的法人企业,分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则属非法人企业。
六、熟悉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包括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这个理论由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提出,他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创立者,组织变革和组织治疗专家。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试图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找到能够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其发展延续的特定组织结构形式,使得企业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模式来保持企业的发展能力;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有两种主要的生命周期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相当机械的看待市场发展的观点(产品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它是指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发展——产品/服务由那些“早期采纳者”购买。他们对于价格不敏感,因此利润会很高。而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投资用于开发具有更好质量和大众化价格的产品,这又会侵蚀利润。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假定事情必然会遵循一种既定的生命周期模式,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可预测的而不是有创意的、革新的战略。
另外一种更富有挑战性,观察顾客需求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变而由不同的产品和技术来满足的(需求生命周期),概念更有建设性的应用是需求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假定,顾客(个人、私有或公有企业)有某种特定的需求(娱乐、教育、运输、社交、交流信息等)希望能够得到满足。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技术在不断发展,人口的统计特征随着时间而演变,政治环境则在不同的权力集团之间摇摆不定,消费者偏好也会改变。与其为了保卫特定的产品而战,倒不如为了确保能够继续满足顾客需求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