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决策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管理者不论在何种组织内或组织的哪个领域中,都在制定决策。无论是战略计划的制定、组织资源的配置、领导机制的设计还是控制手段和方法的选择都存在着决策问题,都需要管理者针对具体问题做出选择和判断,如图5.1所示。管理者为了科学地对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做出判断,首先必须明确了解决策的具体含义、特点及其分类。
图5.1 管理职能中的决策问题
5.1.1 决策的含义及特点
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韦伯斯特大词典认为:“决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地说,决策是在几种方案中做出抉择;广义地说,决策还包括在做出最后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管理学教授基·格里芬则认为:“决策是从两个以上的备择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从上述定义来看,决策就是一个选择过程,没有选择也就无所谓决策;但同时,决策的前提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无从决策。因此,所谓决策,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管理学重点关注科学决策问题,科学决策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性。目标是决策的前提,决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也就无从决策。组织的决策不仅有长期的和战略性的目标,也有短期的和战术性的目标;不仅有单一的目标,也有多重的目标。
(2)理性化。决策过程强调理性,理性是一种与感性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理性的思维重视并遵循规律,通常会选择一个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可行方法。同时,理性一般追求效率,需要考虑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而感性一般无视这些成本。
(3)可行性。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这些约束条件包括组织的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决策是为了采取行动,而行动又受到上述诸多条件的约束。要使决策可行,必须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等作周密地分析。
(4)多方案。科学决策需要从众多备选方案中去选择合适的方案,这些备选方案在决策标准的各个维度上各有优劣,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如何科学地筛选出最终方案。备选方案不能唯一,否则决策就失去了意义。
(5)满意性。组织决策并非总是追求最优方案,这些最优方案通常既不经济也不可行。组织决策必须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时,要确定一套标准,这些标准的最低限度是令人满意的,即主要目标实现,次要目标也足够好。
5.1.2 决策的类型
按照划分维度的不同,决策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1)按照决策的重要性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是关于组织全局性、长期性的目标和方针等重大方面问题的决策。这类决策需要更多地考虑外部环境,力求组织与环境之间实现动态平衡。这类决策对组织的影响程度深,决策者的责任也很大,因此主要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来做。
战术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的目标,其主要内容为组织内部人、财、物的分配、协调和控制等。这类决策对组织的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但决策的影响程度和决策者承担的责任都比战略决策小些。这类决策主要由组织的中层管理者来做。
业务决策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为提高效率而做出的决策。业务决策涉及的范围较小,决策的影响程度和决策者所承担的责任都比较小,一般由组织中的基层管理者来做。
(2)按照决策的重复性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对组织中重复出现的例行活动所做出的决策。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管理者面临的问题十分繁多,但有许多问题是他们经常遇到的,因此管理者可以把决策过程标准化、程序化,从而形成组织的政策、程序、规章制度等。程序化决策通常用于处理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一目了然的、熟悉的和易定义的特征,对管理者斟酌决定的要求最小。程序化决策一般为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和常规决策,通过程序化决策可以提高组织效率。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为了解决偶然出现的、不易确定且无前例的问题所做的决策。由于这类问题不经常出现,而且通常较为错综复杂,因而不能依据常规的办法来解决,需要管理者做出新的决策。非程序化问题通常用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是指那些新颖的、不经常发生的、信息模糊的和不完整的问题,非程序化决策一般为一次性决策、非定型化决策和非常规决策,更频繁地发生在高层管理者上。
(3)按照决策的主体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
个体决策是组织决策的一部分。个体决策主要靠个人的价值观、知识、经验以及个人所掌握的信息去进行决策。个体决策有如下优点:它能使人们对事物感知得更迅速、更有效;有助于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助于人们从不完全的信息中获取重要的变化信息;有助于人们形成决心,做出果断而大胆的选择。个体决策的缺点是容易使人们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固守过时的观点,因循守旧,错失成功的良机,以及固执先入为主的成见等。
由群体成员制订决策的过程称为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研究如何将一群个体中每一成员对某类事物的偏好汇集成群体偏好,以使该群体对此类事物中的所有事物做出优劣排序或从中选优。作为一种抉择的手段,群体决策是处理重大定性决策问题的有力工具。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群体决策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群体决策提供了决策的可接受性,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另外,群体决策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在群体决策中,许多人比个人更勇于承担风险。群体决策的缺点是,群体决策的速度、效率可能低下;群体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存在着从众压力;群体决策还会出现少数人控制的现象;群体决策受到责任不清的影响等。
(4)按照决策的可靠程度划分,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亦称标准决策或结构化决策,是指决策过程的结果完全由决策者所采取的行动所决定。确定型决策一般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存在着决策者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只存在一个确定的自然状态;存在着可供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不同的行动方案在确定状态下的损失或利益值可以计算出来。确定型决策通常可采用最优化、动态规划等方法解决。
决策是面对未来的,而未来又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有些决策具有一定的成败概率,叫风险型决策。许多管理决策都是在风险情境下做出的。决策者对于某种选项可能获益或损失一定价值结果的概率具有不同水平的感知,在决策过程中,人们会预先判断决策选项可能获益或损失的概率和结果。这类决策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客观的和给定的,因此这种情境是一种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常用的方法有:以期望值为标准的决策方法、以等概率(合理性)为标准的决策方法、以最大可能性为标准的决策方法等。
不确定型决策所处的条件和状态都与风险型决策相似,不同的只是各种方案在未来将出现哪一种结果的概率不能预测,因而结果不确定。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决策是不同的,而且更加普遍。相比之下,当决策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主观的和未给定时,这类决策情境属于一种不确定型决策。现实管理和生活情境中,人们更多面临的是不确定型决策而非风险型决策,因为决策事件发生的概率很难事先给定,需要决策者依据决策情境和线索来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估。不确定型决策常用的准则有拉普拉斯准则(等可能性法)、瓦尔德准则(保守法,小中取大原则)、赫维兹准则(冒险法,大中取大原则)、混合准则和萨沃格准则(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