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结语
传统语言学或修辞学对仿拟等修辞格的分析主要从形、音、义入手,很少追究言语表达和理解的内在生成或心理机制。语用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必然优越于传统分析手段,通过吸收认知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言语的心理机制,更深刻地揭示其中的推导过程,从而丰富和发展修辞格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毅平.言语的显性与隐性——以谐音称呼为例[J].长江学术,2008(3).
[2]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程国煜.“仿句”略谈[J].修辞学习,2007(5).
[4]黄缅.谐音仿拟的认知机理——谐音仿拟研究的新进路[J].外语教学,2007(4).
[5]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J].语言研究,2006(1).
[6]徐盛桓.自主与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外语学刊,2007(2).
[7]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
[8]幺孝颖.从图形—背景理论看仿拟修辞格生成的认知本质[J].外语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