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缘起
关联理论将说话人意义的理解看作是语用研究的焦点,然而,自提出之后,该理论因其对个体认知的强调而备受诟病。批评者认为关联理论“过度个人化”(Mey,2009:858),“完全排斥了社会因素”(Mey &Talbot,1988:770),比如礼貌现象。于是,一些学者明确反对用关联理论来解释礼貌,认为它“无法解释语言使用的社会制约性”(O'Neil,1988—1989:247),不能作为解释(不)礼貌的理论框架(Watts,2003:203)。
然而,认知语用学并不排斥交际的社会因素,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中,Sperber&Wilson就指出:“社会因素和说话人的认知过程对关联理论的发展而言当然是至关重要的。”(1995:279)此后,将关联理论应用于交际的社会维度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如Escandell-Vidal,1996; Jary, 1998; Watts,1989; Christie,2007; Ruhi,2008; Chen,2014a)。这些研究认为礼貌基于交际规范的期待,因此可以从认知角度解释受话人对礼貌的解读。Chen(2014a)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结合Langlotz(2010)的情境化社会认知模型,搭建了关联理论解读礼貌现象的框架,其核心思想如下:在即时交际情境下,受话人在建构话语解读的语境时,从百科知识中提取的信息需要经由话语解码后得到的信息和从即时交际情境中提取的信息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对人们判断该话语是否礼貌会产生影响。
运用关联理论分析礼貌话语的研究从话语何以是礼貌的转向了话语的礼貌解读结果何以会不同,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受话人认知环境的情境化动态建构(Chen,2014a)。
现有基于关联理论的礼貌研究揭示了受话人在解读礼貌话语时,其认知环境的假设来源和语境的建构结果,凸显了语境的动态建构对礼貌话语解读的影响。然而,受话人是如何从来自百科知识的假设、即时交际情境的假设和话语解码获得的假设建构解读话语的语境的?其建构的过程如何?关联理论对语境的来源和结果给予了足够关注,对语境的建构过程本身还不够关注。
目前,关联理论的礼貌研究以言语行为的间接表达为主,还需要通过研究更多的语言现象来论证其对交际的社会维度的解释力。委婉语是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一种理想的话语交际现象:委婉语是一种与礼貌密不可分的普遍语言现象,Brown &Levinson曾指出,“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委婉语是语言使用的普遍性特征”(1987:216);但同时,委婉语对语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且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语言现象,具有深深的特定文化烙印(李兰冬、邢文英,2014)。
鉴于委婉语的上述特征,本书以该话语现象为切入点,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并结合Kecskes(2014)提出的社会—认知语用视角(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pragmatics)和Chen(2014a)提出的关联论视角下礼貌加工的情境化认知模型,对委婉语的解读进行研究,期望对关联理论在交际的社会维度方面的理论完善和应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