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基于外部性理论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现状的研究
一、案例内容
案例名称:基于外部性理论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现状的研究
资料出处:陕西省教育厅官网 http://www.snedu.gov.cn/
案例说明:
陕西省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但又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省”,教育与经济之间没有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研究表明,陕西省雄厚的教育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经济与教育表现为极度的不协调,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即高等教育的发展超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当我们把陕西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考察时,发现了一种既与经济学理论又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相悖的现象:陕西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劣势并存。“高等教育大省”和“经济弱省”的事实以及“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状况被称为“陕西之谜”或“陕西现象”。陕西省的“211”高校数量达到7所,在全国排名第4位,但陕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却很落后,2015年GDP总值位居全国第15位,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区的GDP总值相去甚远。
二、案例分析
1. 外部性及其分类
(1)外部性,即当某一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害或福利时,本人并未对此进行补偿或者获得补偿的情形。外部性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2)正的外部性,即外部效益,是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负的外部性,即外部成本,是指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到反映的成本费用。
2. 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分析
高等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
(1)准公共物品。范围广泛,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高等教育是在价格上具有排他性的一类公共物品,即谁都可以享用,但是谁花钱、谁受益。
(2)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经济学基本理论表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直接决定一国(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从而决定着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家庭来说,表现为非金钱的收益,可以是消费品,即个人在上学时候的收益;也可以是投资品,即在以后若干年内才能取得的收益,如对职业兴趣、生产能力、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作用。②对社会来说,表现为增加税收收入、增加社会凝聚力、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降低犯罪率、降低人口出生率、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等。
三、启示
为了解决正的外部性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实施:
1. 生产补贴和消费补贴
生产补贴(价格补助),即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高等教育服务的成本补偿,使得高等教育机构以降低学费的形式来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补贴(收入补助),即对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学生进行补贴,提高学生消费高等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应同时使用两种补贴方式,以消费补贴为主,直接的补贴方式更符合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同时,对生产补贴实行高校财务监管机制,对消费补贴建立有效的学生资助体系。
2. 专业差别补贴
从专业设置来看,陕西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比较陈旧,口径狭窄,结构不尽合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知识转化能力薄弱。陕西省必须根据省情和市场需求,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在对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经济特性实行差别补贴。
3. 区域补贴
首先,对于“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国家要构建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区域情况发展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加大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的补贴额度和国外援助项目的倾斜力度。其次,陕西省是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流出省,应按照生均经费投入量和科研投入量核算净流出总量,其中中央支付部分可由中央财政进行补贴,地方政府支付部分以及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可由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流入省进行补偿,以避免落后地区的利益损失。
参考文献
1. 乐志强,高鹏.论高等教育外部性内在化的政府补贴措施[J].高教探索,2007(5):25-29.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5-97.
3. 师萍.陕西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6):24-28.
作者:张雪;修改人:常宇航(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