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精华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贾谊是秦汉历史专家

贾谊,死时不过33岁,是个青年人。毛泽东对他的英年早逝十分惋惜,高度赞扬他,希望身边工作人员向他学习。从毛泽东的赞扬之词,可见他的爱好。

毛泽东评点原文

 ◎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后来贬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历史专家。他写了10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和《过秦论》。他死在长沙的时候才只有33岁。 ◎如有时间,可一读班固的《贾谊传》。可略去《吊屈》、《!鸟》二赋不阅。贾谊文章大半亡失,只存见于《史记》的二赋二文,班书略去其《过秦论》,存二赋一文。

《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贾谊简介贾谊(前201~前168),洛阳人,西汉文帝时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贾谊出生的年代正是汉政权的初建时期。他的童年和少年,社会和平稳定,他能静心学习。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

吴廷尉当河南守时,闻贾谊才学俱优,便召置门下,贾谊得以师从吴公。因吴公曾是李斯的学生,才华杰出,堪称名士,使贾谊获益良多。21岁那年,贾谊又受学于荀子的学生张苍,《左氏传》即是张苍教授给他的。

汉文帝刘恒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学识渊博,治政为天下第一,又曾师事李斯,便征召为廷尉。吴公上任不久,便向文帝推荐自己的学生贾谊,文帝又召贾谊入朝,立他为博士。当时他年仅22岁,在博士中最年轻。作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贾谊虽然年轻,却有主见。每逢汉文帝向朝廷官员咨询问题时,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在一年之内,又超迁为太中大夫,很得文帝的赏识。

贾谊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性格直率,敢言他人所不敢言。如对西汉政权建立20多年来的局势,他敢于总结和评价,并且提出改革措施。他认为,汉王朝已建立20多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应该乘机改历法、变易服色、建立法制、订定官名、振兴礼乐。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并主张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文帝对贾谊的才能和建议颇为赏识,想把贾谊升擢为公卿。但是,这项提议遭到了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的反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这些大臣反对贾谊升擢,主要是嫉妒他的才华,他们在文帝面前说:“这个洛阳来的人,年纪轻轻的,就想专权,把各种事情都搞乱了。”文帝听了这些谗言,不但没有升擢贾谊,而且还有意疏远他,并将他下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贾谊这次政治上受挫,既有周勃等人因嫉妒而陷害他的原因,也有贾谊自身性格的因素。由于他少年得志,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大臣也有不尊重的地方,每当向文帝进言时,那种气势,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文帝也多有微词,其结果免不了遭致嫉恨。

贾谊被贬谪来到长沙后,心绪不佳,估计自己寿命不长。来到湘水,心中时时想起屈原,认为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100多年前的屈原也是由于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进谗言而被放逐,最后投江自杀。100多年后的今天,自己也是因为大臣在汉文帝面前进谗言而被贬长沙。面对奔流的湘水,贾谊由自己想到屈原,触景生情,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这篇赋名为凭吊屈原,实际上是抒发自己遭贬后的郁闷心情,以及生不逢时的愤懑。到长沙的第三年,有天傍晚时分,一只猫头鹰飞进贾谊的住处,并停在他座位的旁边。此鸟态度从容悠闲,贾谊见状后便翻书占卜吉凶,想到自己贬到长沙已经三年,不胜伤感,写下了《"鸟赋》,希望以此得到宽慰。

汉文帝七年(前173),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特地召他进京,入皇宫叙谈。当时文帝正坐在未央宫前殿享受祭肉,因对鬼神事有所感触,于是就向贾谊问起鬼神的本质。贾谊便详细地论述了鬼神的原由和情状,君臣二人一直谈到深夜,文帝听得入迷,几度移动坐席,靠近贾谊,听其高论。没过多久,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幼子,深得文帝的喜爱,而梁怀王本人也很喜欢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当其太傅,这可视为文帝对贾谊的重新信任。贾谊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关注政事,勇于发表意见,多次上疏陈治安之道,这些奏疏被后世史家称为《治安策》。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怀王刘揖入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责任,因此十分伤心,此后一年多时间也悲郁而死,年仅33岁。

试 析1958年4月27日,这时正值全国大跃进的年代,到处热火朝天,创造新的建设速度,毛泽东写信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建议他读一读班固写的《贾谊传》,同时读一读贾谊写的《治安策》,还推荐给陈伯达、胡乔木两位看看。毛泽东的目的在于鼓励在自己身边工作的人也要解放思想,勇于作为,要向历史上年轻有为的贾谊学习。

毛泽东极为推崇的《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两汉奏议中著名的长篇文字。顾名思义,它是贾谊为国为民长治久安提出的政治谋策。西汉王朝创立40年来,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比较安定。而贾谊居安思危,从表面的承平气氛中看到了隐伏着的危机,因此向文帝恳切陈词,指出当时局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流露出一个爱国者对国家命运的真诚忧虑。在他看来,西汉政权所处的形势,如同躺在一堆下有火种的干柴上。他对当朝权贵一味宣传“天下已安已治矣”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说法和做法,严肃地批评为“非愚则谀”。他文中所说的“痛哭者一”,是指诸侯王割据一方,相继发生淮南王、济北王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进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削小诸侯领地和权力的措施。这切中了当时诸侯尾大不掉的要害,很有见地。他为之流涕的是:匈奴侵扰,抗外不力,世风侈靡,仁义不施等等弊端。他对时势的分析,有理有据,所提改进措施,富有眼光。说明作者胸怀大局,站得高,看得远,富有责任感。而且文笔朴实犀利,感情真挚激扬。整个文章很有感染力。无怪乎毛泽东称赞“《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贾谊的另一篇政论文《过秦论》,也是毛泽东十分赞赏的。

《过秦论》是贾谊总结秦朝覆灭的经验教训,为汉文帝改革政治、克服社会弊端提供借鉴的。全文分上、中、下三篇(贾谊《新书》将中、下合为一篇称下,故无中篇),上篇总论秦王朝统一天下的形势,以及它最后灭亡的教训。中篇分析秦王朝在统一天下后,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治国安邦政策,而秦二世又未能改正始皇的错误,致使秦王朝处于危难之中。下篇论述秦王朝在岌岌可危的情形下,秦子婴缺乏救亡扶倾的能力,最后导致秦王朝灭亡。文章分析秦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是:秦始皇在打天下时,可以用暴力取得成功;在统一天下后,就应该顺从人民的愿望,施行仁政,才能保住天下。而他却用强权暴力对待人民,难免不被推翻。贾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国家兴亡,这一见解是难得的,在历史上很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整个文章尤其是上篇,熔政论性与文学性于一炉,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词锋峭利,起伏跌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过秦论》开中国古代散文“史论”体裁之先河。鲁迅先生曾将《过秦论》和《治安策》等文章称作“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

毛泽东在50年代末批注王勃的诗文与生平时,再次提到贾谊。他说:王弼(注:年轻哲学家)和贾谊,“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见张贻玖著《毛泽东读史》,第96~97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从毛泽东的赞叹和感慨中,可见毛泽东是爱才惜才的,特别是喜爱青年人才,注意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就拿他的秘书田家英来说,来到他身边时才26岁。田家英自学成才,知识渊博,能力很强,协助毛泽东起草文件、报告,搞调查研究,编选文集、诗集,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们两人除工作关系外,对历史、文学、诗词、书法等都有共同爱好。毛泽东很喜欢田家英,称他为“年轻的秀才”。毛泽东要求田家英了解贾谊,也说明毛对田的栽培和厚望。田也未辜负毛泽东对他的栽培和厚望,干好了本职工作,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