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成“人”
杨雄:“成龙”到“成人”是个重要的理念改变,要做这个理念的改变,首先家长自身要改变。我提出一个“有机教育”的概念。首先,家长要放下身段。第二,要降低期待。从我个人的例子来讲,因为我从小是一个学霸,就像您也是学霸,我们这里基本都是学霸,但是我儿子出生以后,我原来以为我儿子肯定遗传我,应该读书很好,但恰恰读书很差。
何婕:那会儿有没有焦虑?
杨雄:我不是焦虑,首先是不能接受。面对巨大的竞争,我儿子心理压力也非常大。后来我慢慢降低了期待,降低期待以后,我的心理平衡了,孩子的心理也平衡了,反而轻松了,反而学习成绩有所上升,这是我个人的体会。我认为至少在“成人”方面,我是成功的,我对“成龙”没有太大的要求。现在孩子有一份很热爱的工作,而且很安全,所以我很欣慰。我没有觉得事业上一定要“成龙”,鲁迅也说对儿子的要求是平常人,这是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何婕:从刚才的介绍,孩子长大了是成熟的个体,我们说“望子成人”,就是希望他成为成熟的个体,有担当,能独立思考。
何婕:刚才说了从“望子成龙”到“望子成人”,也说了理念转变之后,家长的定位要转变,虽然杨所长没有特别讲他的转变是怎么进行的,我相信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确实跟孩子互动、教育孩子,面临的新问题太多了,比如吴教授一直从事教育问题的观察,我很想问,用什么方式跟孩子沟通是好的?父母很努力,怎么跟孩子表达我这份心呢?
吴遵民:我今天先把我非常想说一句话抛出来再讲讲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孩子上高三,在长宁区延安中学,不能说是学霸,但中考分数非常好。但是他昨天二模考有一点失望,他说:“爸爸我每一次考好以后,就会昏头,然后就开始玩。”玩是我给他最好的节目,玩吧,关起门打游戏,要发泄,这也是弗洛伊德讲的,人都有宣泄口。
我今天要讲什么话题呢?我重复何婕主持人讲的,我们一直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一阵子非常热门,我们知道这是伪命题,甚至是伪口号,但我们有没有朋友关注过终点线的问题?当我们关注起跑线的时候,说它是不对的,我们再想想所谓的终点线,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再来看我们的孩子,至少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没有为社会创造公害,至少让孩子亦步亦趋地发展,他能够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从这个角度反过来看,我们关注现在的起跑线,就是着眼于他的未来。
这又讲到秦畅老师说的,首先要让他成人,“成人”以后这条“龙”才是真“龙”,如果人都不是了,你成了“龙”,这条“龙”要它何用,对不对?复旦大学有个成绩优秀的研究生,他是读医学的,竟然会投毒,把同宿舍的人放倒。他有什么样的仇恨呢,其实投毒的学生非常幼稚。央视采访他,他就说了一句话,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讲过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他是从事挽救生命的职业,却没有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你说这是教育吗?
我说说我跟孩子的交往,我在日本留学比较早,也是洋插队,非常艰苦。我记得我爱人到那儿打零工,是做盒饭,在每个盒饭里放乌梅,日本人以前穷,吃不起好菜,乌梅很酸,一口乌梅下去可以配一大碗米饭,他们成为习惯,每一个盒饭上放个乌梅。流水线,四个小时放多少乌梅,放得眼都花了,早上四点钟必须起来。就这样,我跟我夫人花了11年,在日本拿了文科博士学位。
我比国内的同龄人幸运,在还没有放开二胎的时候,我在日本生了第二个孩子。我的儿子,我伴随他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现在高中。他说:“我跟你说,你说沟通,你以为你要沟通就跟你沟通,你以为你是谁”,孩子郁闷的时候,就想不要烦我,你离远一点,我是乖乖地离开的,我得看着他“脸色”才能沟通。
我今天有一个看法,父母放下你的应酬,坚持每天晚上陪孩子共进晚餐。吃晚饭是交流沟通的好时机,甚至外面社会发生很多,比如雷洋事件他都会问我:“怎么会这样,颠倒黑白,没有正义吗?”慢慢我发现他成长了,他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这个时候就是跟他沟通最好的时候。
何婕: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和孩子利用上学放学短短一二十分钟都会聊天,聊班里的事,包括听电台的新闻,听到了也会讨论,包括吃晚饭的交流,我觉得跟孩子的交流,功在平时,润物细无声。
秦畅:我觉得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方式,我个人认为进入幼儿园就建立了。如果到孩子青春期才学习怎么跟孩子沟通,甚至像吴老师说的,看他脸色的,到了青春期再想着沟通完全晚了。到小学之前,你们家庭跟孩子基本的沟通模式就确定了。其实就是何婕刚才说了,利用在家的一切时间,其实就已经在和孩子沟通了。
现在上海有个调查,上海86%左右的家庭采用隔代教养。你在他上小学之前,全部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你突然之间把他接到身边来,说要跟孩子沟通,孩子什么都要听妈妈的,妈妈说的都是对的。到了青春期他开始有主见,你告诉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我说的一定是对的,结果就会造成冲突。所以当一个孩子出生了以后,最大的责任在于爸爸妈妈,孩子一定要自己带,我觉得这是底线问题,都不是一个选择问题。不要告诉我说,很忙,经常出差,那对不起,如果这个工作不适合你,那你就退一步,做一个可以不出差的工作。对孩子这一阶段的陪伴,从给他换尿布开始起,其实就在跟他沟通了,每一次喂奶,每一次跟他共进晚餐,都是沟通。与小孩子的沟通是靠什么建立的,其实就是他第一次自己开始吃饭,第一次自己拥有掌控的能力,当他把勺子看准了,不喂到鼻子里,塞到嘴里边,其实就是他第一次掌控世界能力的开始,你这个时候要给他陪伴、安全感、信任度,包括他第一次骑自行车,把他的辅轮拆掉,家长在旁边给他建议说:“孩子这个时候你身体往左倾一点,这个自行车就不会把你摔下来”,就这么一次建议,其实就在他心目当中确立一个非常良好的安全和信任的关系。直到他上了小学,不管成绩好坏,进入到青春期、叛逆期,每个孩子都会叛逆的,他的心里会有这样一份感触在,爸爸妈妈一直让我很安全、很信任,所以我愿意跟他说话。
何婕:我先生有时候嘲笑我,“你跟你女儿好像有太多话要聊”,我就跟他说,现在要攒着,攒着干嘛呢?到青春期的时候派用场,就像银行一样,要领存款了。因为我们平时攒着那么多沟通比较好的正面经验,到那个时候就可以慢慢支取,这是一个平衡。
刚才讲到跟孩子之间的相处,如果工作太忙不能保证的话,我自己有体会,熟悉我的观众都知道,我是做晚间新闻的,但是那个时候我孩子要上小班、中班,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所以我改变我的工作方式。很多观众说,晚班不见你了,对的,我要陪孩子,除非必要的工作一定要参加的,剩下的时间全在家里。
我问一下杨教授,你跟孩子这样的互动,从一开始的“我成绩好,你怎么这样”,慢慢到后来是非常肯定的,我听得出你是发自内心的爱,您跟孩子之间每个阶段的互动是怎么发生的,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杨雄:我是做教育社会学的,我做青少年研究30多年,如果我有二孩,可能我会引导得更成功一点,往往第一个孩子是实验性的,第二个孩子比较成功,因为父母有经验了。
我和太太带孩子,严父慈母。我太太给他泛滥的母爱,我对我儿子非常严厉,所以他从小看到我有点怕。以至于最后对他的性格是有压抑的,所以他有一段成长过程和我的教育缺失、不当有关系,我为什么愿意做家庭教育,尽管家庭教育不是我第一专业,但是我很愿意做公益。我想把我们这样的挫折、失败告诉各位家长。我的教育理念有所改变。我从严父变为温和的父母,从他长大以后,开始放平身段,弯下腰和他平等沟通,甚至会默默尾随着他,让他在前面。不要老是指责他,应该怎么样,这是错误的。所以我觉得父母要降低期待、改变态度,要用一些策略。
何婕:你会不会当面夸儿子?
杨雄:我现在最喜欢夸人。认识我的人知道,我的学生也好,我的同事,我都是夸人的。
何婕:杨教授带的学生,积极性被他调动得非常高,见人就夸。
杨雄:这很重要,激发自我的驱动力,如果一顿臭批,他信心就没有,这个从我儿子就开始了,我现在老表扬他。
何婕:秦畅是不是经常表扬孩子?
秦畅:我有个反思,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爸妈,我看了很多书,从开始怀孕生子就是照着书养。以前学习有一套,善于总结归纳,我把各种欧美流派、中国流派等所有教育理论整理出来。尤其在孩子12个月大之前,你会发现他的成长跟书上一模一样,书是我的引领者。理论告诉我要夸孩子,到后来我才真正知道,夸是有技术的,“你太棒了”这样的夸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后来我知道要夸在点上,不能泛泛而夸,你的夸和鼓励一定是点到她当下心坎上。比如她最近心情不好,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种挫折,就像杨教授说的,一个好的气氛调动,他立刻能感觉好起来。我女儿为什么心情不好,长得慢,满脸青春痘,小女孩爱美,每天在镜子前使劲照,她说妈妈青春痘太讨厌了,连鼻子上都开始长了,我也不能夸长青春痘很好看,有一天我就发现她在照镜子时候把刘海往前遮一遮,我说:“呀!你这个新发型,一下子让我对你有极大的改观,我发现你学的那点美术功底已经在服饰和发型上灵活运用了。”
何婕:这个母亲太狡猾了。
秦畅:其实就是用刘海把青春痘遮住了,我如果说“你把刘海遮住青春痘挺漂亮的”,她心里不会高兴,她会觉得有青春痘是挺丑的。我觉得做家长做到后来,时时刻刻斗智斗勇,但是现在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你说什么叫情商高?我一直认为情商高就是善解人意。你就知道她自己在想什么,她最困惑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你作为家长把她的困惑解开,把她那个小疙瘩给她冲淡,把她今天最快乐的东西帮她推起来,那父母就做成了。所以我跟我先生基本的规则,在家里从来不看孩子的作业,也不翻她的卷子,我们只做一件事,就是让她高兴,我觉得人一高兴,什么事都能做好。如果在家庭蛮拧着,咣当一关门进去了,你觉得她半个小时能做作业吗?所以我们想方设法让她心情愉悦。我女儿不是学霸,但是我很欣慰的是,女儿每天快快乐乐上学,每天担心迟到,每天早走5分钟,放假时间一长,就想她的同学、她的老师,认为学校什么都好。
何婕:这就说明她内心非常有安全感,内心充满了爱。我有个体会,我的小朋友也是爱同学如命,爱学校如命。因为她小,要培养她的学习习惯,我会天天盯作业的,包括碰到青春痘这种问题,我会给她讲:“小宝,你在妈妈心里长青春痘也是最美的,更何况妈妈也长,别着急,时间过去了就好了。”我经常给她讲,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我后来怎么了,告诉她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的,不要紧张。每个个体不一样,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说到这儿再问问吴教授,您是教育学者,一直在观察教育的话题,你看我们社会一直在前进,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方式都不一样,微博、微信,以前电话、短信都已经OUT,对孩子之间,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沟通,我们该怎么去刷新?
吴遵民:我自己是这样的,我觉得在家里父母的榜样是一种无声的影响。我家是书香门第,我夫人学法律,会把所有人看得比较坏,我是搞教育的,把什么人都看成好人,会在这方面产生争论,除此而外,一吃完晚饭,洗完碗,各上自己的房间看书。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你陪伴他,给他什么影响力。比如很多家长一吃完晚饭就打麻将,孩子去书房读书,孩子奇怪了,你怎么不读书,老妈说我以前书读完了,现在该你读了。所以我为什么说以身作则,至少在家庭里面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除了爱之外,要给他正能量,要让他自信,要让他有颗善良的心,甚至有时候要放下,要让他自立,培养一种创造力,慢慢他以父母作为榜样,慢慢他这样就成长了。
何婕:所以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方式,不是教育,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不是刻意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好的行为习惯,慢慢被孩子看到。我每个礼拜会看书,有的时候还写读书笔记,我女儿给我说,我妈妈每个礼拜看书,还写作文,我觉得很好。她要是有这个认知,她可能知道阅读跟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父母是这方面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