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选择大乘
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曾经有“癞头和尚”要带她出家,比喻修行人也曾经考虑过选择小乘路线,拿个果位,平安自了,但是修行人发现,他是“癞头”的,不圆满,不究竟,那还是决心走大乘路线。
走大乘,那就得在尘缘里牵牵扯扯。因为觉得另有佛法的缘故,每到自己痛苦或者见到别人痛苦的时候,就想出离,却又不是真的出离,岂不是活受罪?所以“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直到第98 回死掉,大约才算是“好”“了”。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又曰: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通过这两首词,一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跃然纸上。那只是表面上的,咱们还是解释一下背后的东西。
贾宝玉比喻的是“意”,众生的“意”差不多都是上面描述的这样,只不过初学修行的人可能更容易对号入座,因为他已经有意觉察自己的毛病了。
众生的“意”有往下走的倾向,见到好的声、色,马上就跟过去了,一天到晚颠颠倒倒、稀里糊涂,活了一辈子、忙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为谁辛苦为谁甜,所以叫“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腹内原来草莽”“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智慧越高的人,越知道自己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叫满瓶水不响,半瓶水响叮当。
大家天性中都讨厌繁琐、刻意之类的东西,都爱听通达之言,所以说“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任性是众生的天生特点,这是“行为偏僻性乖张”。
身在福中不知福,到了患难之际又往往受不了,这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这就尴尬了,古来有多少人是真对国、家有贡献的呢? 按照庄子的说法,那些自以为在做利他的大事业的人(更别提王莽之流了),很多其实是在干着修补箱柜、预防小偷的活计而已,等到大盗一来,结结实实的修补工作正好为大盗整体搬运提供了方便。
要真求上进,就不能任由自己的“意”胡来,所以小说劝人,“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 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哭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通灵玉比喻后天名相意义上的觉性,所以一切的蠢动含灵,都是衔着通灵玉诞生的(含灵)。那先天的超越名相的真正的觉性在哪呢? 就不是什么东西能比喻的了。等到后面解释第8回“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那首诗的时候,咱们再进一步解释一下这块玉。
在贾母那里见到林黛玉,马上把玉掼了,比喻在佛门里见到佛法,欢喜的要命,悲伤的要命,原来我的东西都不值钱,好东西在这里,这么多年来白活了! 我原来在一大堆外道妄想里想理个头绪,外道妄想都不主张有什么觉性(“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现在有了佛法,我读经拜佛就是了,还管什么觉性(“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这是从原先的外道妄想执著,转向对佛法的执著,是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背离了觉性的话,其实都是外道,因为都是在心外求法。佛门的一切修行,不管什么法门,都是要指向觉性的,都是要帮助人回到本心的,假如背离了这个宗旨,用五祖告诉六祖的话说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第一念,太悲欣交集了,把玉扔了;接下来,结合佛理,明白这玉扔不得,一切修行都要指向觉性,这才是命根子,所以贾母安慰宝玉,还是戴上了。
这段掼玉的情节,读者还可以结合《楞严经》“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等有关经文自己参究,这些都是很微妙的心理化学反应。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蕊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喜蕊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即把蕊珠更名袭人。
却说袭人倒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见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袭人的哥哥叫“花自芳”,她叫“花袭人”;服侍贾母的时候叫蕊珠,服侍宝玉了就叫袭人。袭人的喻象,是柔和护持意念的那一面情识,跟她哥哥的名字以及自己原先的名字一起,比喻“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就像祖师说的“万法本闲,惟人自闹”。你不动情识,那就是本来圆明的珠子,花儿自在芳;动了情识,情丝开始入心了。
袭人“心地纯良”,由贾母安排,专门侍奉宝玉,是说袭人所喻的,是帮助护持意念、走正道的那一面情识。比如说,常见的那些“心灵鸡汤”,劝人要忍啦,要宽容啦,要天天保持快乐心情啦,每天早晨对着镜子笑一笑啦,都是这种情识的范畴,虽然不究竟,但对于觉悟、解脱是有帮助的。由于还在情的范围之内,所以后文嫁给了蒋玉函,才算干净。“蒋玉函”就是“将玉函”,把玉装在盒子里,不往外乱跑了。
“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如今跟了宝玉,心中又只有宝玉了”,这又是怎么说呢? 修行人须这样用心护持意念才行,所以佛说“涅槃以不放逸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