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二
我有很多朋友,雪萍是其中相交颇深的一个。一是我们相识于微时,曾经有很多生活交集;二是我们的性格有相似也有互补,对彼此的影响很深;三是我们的职业有不同又有重叠,这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能深度交流。
我身边比较亲近的人都知道雪萍,因为我经常不自觉地说起她。这几年,我们的工作重叠越来越多,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我就会说,当我们同为形象设计师时,在QQ群里互加好友,然后一见如故。待到深交之后我们才知道,那个形象群里有三百多人,可是我们只加了彼此,并且都是加完就退群。
另一个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你们是那么好的朋友,你们有过观点分歧的时候吗?
我就会回答:当然啊。她转型心理学领域后,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发生分歧,我们各持己见,激烈辩论,甚至争吵不休。但是沉淀一些时间后,又会再回来梳理和探讨矛盾点,最终总会发现两个人各有各的道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和出发点不同,最终方向却是一样的,此时,我们彼此会释然大笑。
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对美的事物充满敬意,都对自我探索和成长感兴趣,在这段友情里,都是非常真实地表达自己,所有争论都基于彼此的信任和成长。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让我们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彼此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也让我们的友情坚如磐石。
我们殊途同归地做着同一件事情。我通过形象美学去帮助人们看见和拥抱真实的自己,并勇敢地活出自己,在提升形象魅力值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和力量感。雪萍则通过心理咨询去帮助人们看见自己的美好,更大程度上认同和欣赏自己。同样身为女性,我们对女性群体有着深入的理解。我们一致认为,女性只有活出真我,内心才能豁达,生活才能幸福。
我们对彼此都有很深的影响。在自我成长的部分互相陪伴,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互相支持、互相督促,一起做真、善、美的践行者,不断探寻女性的形象与心理的相关性,反复求证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自我之间的影响作用。
多个层面的深度交流、广泛研究和激烈碰撞,让我们在生活、内心和专业上都走得又稳又扎实。到了2018年,我们一致觉得是时候做些什么了,于是就写成了这本书。我们希望书里的经验和方法能对你有所启发,甚至助你拨开内心的雾霾,激活内在自我的力量,然后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那么,如何使用本书呢?
这可能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里面没有好喝的鸡汤,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什么精彩的人生模板。
但是,这本书虽然不好看,却可能有一些用。
它或许能帮你了解自己(如果你也认为这很重要的话),引领你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独属于你的美和魅力,尤其是帮助你提升内在力量和心理安全感,助你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要达到这样的内心和生活状态,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它值得你专门为之付出时间和空间,去尝试、去体验、去践行,把它作为你的人生志趣之一。
古书《增广贤文》记述过“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的现象,然而现象背后的原因却被忽视了。那些常立志的人并不是无志,而只是内心缺少力量,也缺少实现志向的知识和能力,这才导致志向的搁浅,为了防止心理上的自责、自罪、自我抨击,人们就会想换一个志向重新来过。
这其实是人的心理保护机制。频繁更改志向,虽然导致所有志向都落空,却可以让人们免于被挫败感淹没,不至于陷入绝望。
然而那些曾经被丢弃、被更改的志向,也是志向。每个人都有很多志向,有些能实现,有些却只能是志向而已。如果大部分志向都被丢弃,你就会感觉很无力,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失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热情,像行尸走肉一样毫无生气。
在这本书里,有些部分可能会让你看见自己的志向,有些部分可能帮你看见志向如何被丢弃,还有些部分则启发你实现志向的方法和路径,并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盘,主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和雪萍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让你看一看,而是为了让你用一用。
所以在开始时,你需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体会自己,有些章节还需要你动动手,去尝试操作一番。
在内容的设计上,我主要负责第二章的内容,其他章节的内容及全书的统稿则主要由雪萍来做。
我们在书里谈了一些观点,讲了一些理念,但是请你在读到它们时,一定不要全盘接收,而是能带着你的思考去质疑我们所说的一切,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质疑在你的生活里去观察和体会,直至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结论。
我们认为唯有这样的读法,这本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现在,你可以准备好自己,进入正式的阅读了。
祝你有一个好心情!
刘芯语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