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节制任性: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01.把哭泣的权利还给孩子

三岁半的女儿特别喜欢哭,所以爸爸给她起了个绰号叫“乌云妹”,因为她哭起来就像乌云下雨一样,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掉。

女儿很喜欢爸爸,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爸爸经常出差,不能时常陪在女儿身边,渐渐地问题出现了——爸爸不在家,女儿就会非常听话,很容易合作,但是只要爸爸回到家,女儿就各种“作妖”,稍不如意就大哭不止。

平日里自己乖乖坐在餐椅上吃饭,爸爸在家的时候就要爸爸抱着吃,要爸爸喂,如果被拒绝,顿时泪如雨下。没办法,爸爸只能放下碗筷,抱着她,按理说已经满足了她的要求,她应该破涕为笑了吧,但窝在爸爸怀里的“小公主”哭得更加伤心,因为爸爸有点不耐烦的样子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

女儿哭闹是不是真的为了让爸爸喂饭?其实不然!对女儿来说,她只是在寻求爸爸的关注,她觉得获得爸爸宠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哭泣——只要我哭了,爸爸就会更加关注我,只要我哭了,爸爸就会时常陪着我。

孩子从出生起就完全脱离母体,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情绪,以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也会像大人一样希望有人可以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如果父母忽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就会通过“哭泣”这样的“问题行为”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除了寻求关注,孩子哭闹不止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寻求权利

当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以哭表达自己的不满。例如,想要抱抱,想要吃糖,想爸爸妈妈陪着玩……当这些愿望被拒绝,孩子通常会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受了委屈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正好有事,面对孩子的正当需求置之不理,或者直接简单粗暴地说:“走开,别来烦我。”孩子摔倒了,不但没有得到你的安慰,反而被责怪不小心。这些委屈足以让孩子伤心落泪。

·生活习惯被打破

秩序感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突然面临陌生的生活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极其不安。如果感觉到既定的生活习惯被打破,孩子就会乱发脾气,哭闹不止,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大多数父母都把哭泣视为洪水猛兽,面对孩子的哭闹,他们通常会做出以下反应。

·羞辱——哭、哭、哭,就知道哭,一点出息都没有。

·反感——叫你别哭,你还哭,烦死了!

·恐吓——你再哭,就不要你了,把你丢到外面去不管了。

·冷漠——要哭就到一边哭去,不哭了再来找我。

·否定——就这么点事,还好意思哭。

·妥协——好了,不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这样做往往达不到父母想要的效果,这与正面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方法背道而驰。制止孩子哭泣,孩子就真的不哭了吗?如果孩子真的停止了哭泣,又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通常,我们努力制止孩子哭泣,孩子反而会哭得更厉害,抽抽搭搭,没完没了。如果孩子真在我们的恐吓、威胁之下停止哭泣,他的情绪并不会真正愉悦起来,强忍泪水会让他更加委屈、压抑,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其实,让孩子哭一哭并不是坏事。心理学家认为,正常的哭泣对人体能产生积极效应,孩子在伤心委屈的时候,如果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场,等到情绪稳定后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那么,面对孩子的哭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1.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哭闹、发脾气,一定有他的原因。面对孩子的哭泣,父母最不能做的事就是像孩子一样发脾气,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

比如,孩子特别想吃糖,而你又不想让他吃糖,你要让孩子先把他的需求说出来,然后说出你无法满足他这一需求的理由,这个过程一定是温柔而坚定的。你可以温柔地说:“我知道糖特别好吃,宝宝最喜欢吃糖,但是宝宝正在长牙,糖吃多了,牙坏掉了,以后就不能吃更多好吃的了……”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你知道”,而不是武断地说“不行”。

2.把哭泣的权利还给孩子

当孩子受了委屈想要哭泣时,父母要表现出理解和关心,不要去阻止孩子哭泣,更不能责骂,而应正确引导孩子哭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抚慰孩子的心灵创伤。

比如,孩子难过哭泣时,你可以将他抱在怀里,温柔地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愿意与你一起解决问题,妈妈爱你!”

当你学会说“妈妈爱你”这句话后,你会发现这句话非常有效,有了父母的关心和爱,孩子的情绪会很快好转。

总之,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次发声就是啼哭,哭泣是人类生理情绪的正常表露,更是婴童时期表达感情和内心需求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正常现象。面对孩子的哭泣,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泣的权利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