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及方法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思维概述

从思到思维再到创新思维是人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大脑思考问题经历的三个阶段。理解思维首先要理解一个“思”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1.1 行始于思,行成于思

思即思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主观意识活动,是人的大脑面对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和能力。“你想做什么”是人生存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即使是被动的“你要我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也经常会转化为“如何做”,其中蕴含“思”的问题。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思”,特别是自觉的“思”、主动的“思”。“思”是人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和最基本条件。人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思。

行始于思。行即行为,也可理解为行动。一般而言,人的大脑支配着他所有的行为。凡事三思而后行,尽管我们不主张做事优柔寡断,但同样也不能行动鲁莽、武断。在“思”指导下去行动,去作为,这是绝对的道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试想,没有“思”的行为是什么行为?不动脑筋就去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遇事不假思索好吗?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支配的。人在成长、处事过程中确定的每一个目标和方向及为此付出的努力,首先来自大脑的思考。这就是所谓行始于思。

注重“思”的同时,还要注重善思,就是善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善学善思,善作善成。对于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这句话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善思”,从古至今,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证明了一个真理,唯有善思,才能成事。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都说明了善思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四渡赤水的用兵谋略,抑或是经济建设中的政策策略,所有的成功,所有的发展,都蕴含着智慧,善思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善于思考,特别是对于创新,更加强调善于主动的“思”。“思”不仅是锻炼大脑智商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行成于思,意指成功之道在于深思熟虑。

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我们阐明了学思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问思辨、身体力行”,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礼记中说,治学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就是通达广泛地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审问,就是审慎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慎思,就是谨慎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明辨,就是清晰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这四个过程,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在自己内心世界的运作,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有了这四个过程,才能水到渠成,达到“笃行之”。就是把所思所得付诸实践,在行为层面瓜熟蒂落。

在这个过程中,“慎思”和“明辨”是递进的关系。就是说,只有做到了“慎思”,才能达到“明辨”。这里的“慎思”是谨慎思考之意。而“谨慎”,不能单纯理解为“细心慎重”甚至“谨小慎微”或“拘谨”。从哲学的角度,“慎思”应为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用系统观和大局观去思考认识问题,避免一叶障目和盲人摸象。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更好地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1.2 将“思”上升到理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想”事情。简单的“想”,是人生活的本能。如果不能细致地想,多角度地想,带有逻辑性地想,就不能称为善于思考。如何思考?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知识是思考的基础,知识的广博会极大地促进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对知识的汲取不能只依靠课堂。人一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方式。应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利用身边的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学习,这是一种积极地学习态度和方式,同时也会促使自己积极地去思考。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学会了思考。会思考的人,反应快,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有继续探求下去的思想和愿望。这样的人一般创造力较强,有创新意识。

在我们身边,每天要接触很多物品。这些物品究其来源,都是发明创造的产物,而且在功能、性能上仍有扩展提升的空间。关键在于是否习惯于思考,对于一些物品是否能够先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改进升级。人对事物思考过程的不断深入,实际也是大脑意识的加强和上升的过程。


图2-1 手机功能的拓展

以手机为例,一部手机主要功能是通信交流。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必备用品。手机的功能也随技术的不断升级得到极大拓展。在如图2-1所示手机的功能拓展领域,对于善于思考的人,在随心所欲地使用手机的同时,还应该想到什么?功能方面?原理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吗?就功能来讲,还能想到有哪些扩展?

思维是人类生存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思维来自于心理活动的初级阶段——意识。意识是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是感觉、思考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感官接触到了某种刺激,在头脑中留下了印象,这就是意识。意识的产生是人的底层心理活动。近期在从严治党中,要求党员要强化“四个意识”,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在头脑中形成“四个意识”的牢固印象,并将这种印象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

从潜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超意识是人形成正常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意识层次的几个阶段。学习创新,首先要锻炼自身对事物的意识能力,当身边出现新事物时,要能敏锐地意识到一些东西,如市场潜力、创新价值、基本原理等等。这是进入对事物深刻认识的初级阶段。当由意识发展到认识了事物的内外属性及规律时,人的心理活动就上升到了理性思维阶段。思维较之意识,主动性更强,层次更高。从简单的“思”到有所追求的“思维”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创新思维”,人类不断地在提升、超越自我,达到新的精神境界。


图2-2 思维的过程

什么是思维呢?当人的大脑思考问题深入到逻辑层面或拓展到多维时空时,人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这时的思考就是思维。思维是大脑对事物从潜意识、下意识上升到理性、逻辑性层面的认识的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指它通过其他媒介作用认识事物及其客观规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来推测未知的事物。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对一类事物非本质属性的摒弃和对其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从图2-2中可以理解,当包括知识、经验在内的输入作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后,就产生了基于目标的输出信息。从这个过程可以理解,思维是人脑认识事物的活动过程。

思维是多维度的、有方向性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指向理性的认识活动。知识为思维提供材料,思维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知识越丰富,可思维的东西就越多,思维能力就越强;而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又有利于学习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

思维的基本过程分以下几类:

一是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或者把整体中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或把事物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结合成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析,人们则不能清楚地认识客观事物,各种对象就会变得笼统模糊;离开综合,人们则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等有机成分产生片面认识,无法从对象的有机组成因素中完整地认识事物。

比如,机器运转不正常了,必须根据现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判断出是机械零件磨损了,还是电子元件老化了,抑或是控制环节失效了,从而找到机器维修的方法,确定维修方案。这个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工程师大脑分析综合的结果。

二是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方式。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比较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认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征,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把事物分门别类,揭示出事物之间的从属关系,使知识系统化。

比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经常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是一个原则,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选择的结果。

三是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过程和前提。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会把具体指向的研究结论抽象出来,形成一套理论,并验证它使之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思维的发展。从古至今,但凡与人相关的世间万物兴衰都源自思维作用的结果。思维和事物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战术、计谋、方略、规划等都是思维的成效,它们对最终的结果影响显著;反过来,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又在不断地修正着人们的思维,直至发展出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影响人们思维最为显著的事物是互联网。网络时代在深刻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思维下,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对人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用户、大数据、跨界、平台、社会化等概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如图2-3所示,互联网思维包括三项需求思考的内容,也是三项技术问题,就是交互、连接和网络。交互环节包括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物、人与信息等方面的互动。例如借助微信、QQ等即时通讯方式解决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互动的范围从深度到广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图2-3 互联网思维

在人与物交互方面,举个例子,一家主要做空调开关的公司,做的是智能开关(智能温控器),当人进入房间时,空调会自动开启,并根据历史数据将温度调到主人觉得最舒适的温度,当晚上人睡觉时它会自动开启睡眠模式,白天如果人离开房间它又会自动关闭。很显然,它实现了人与空调的友好互动。

当今网购已经成为人与商品互动的重要方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与信息的便捷交互。在连接方面,互联网发展的方向是无线互联,即遍布我们周围的将是各种各样的网络终端(智能设备)。在网络方面,云计算将会深度影响信息的存储、传递、分析以至于买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下数据的处理、转化过程将一步一步深刻地引导人的思维不断上升。

综上所述,简单地说,思维就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2.1.3 强化自我意识——思维上升

美国演说家丹尼斯·威特利的《成功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段:与自我意识密切联系的是自我引导、自尊、自律和自我激励,这些都是保持你在向着目标和理想的方向上不懈前进的手段。你的态度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积极思考能帮助你正确地观察事物,并度过艰难时光。最后,缺乏积极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自我意识包括指出并评价你的个人价值观、个人品质、技能和兴趣。缺乏自我意识,就难以断定对生活的真实想法。成功人士运用自我意识来建立自信,并获得追求梦想的勇气。此外还运用自我意识去理解自己的思想、感觉和行动,并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这里的“自我意识”就是人不断上升的思维。加强自我意识培养,就能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行动、乐观、实干、准备、细节、责任、勇敢、信念、坚持”等多方面的个性品质。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都缺乏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判断决定的能力,所以一直生活在后悔当中,后悔以前为什么不敢于及时向自己的意中人表白以至于被别人捷足先登;后悔以前为什么没有及时辞职下海以至于现在只能看着曾经能力远不如自己的人大发特发;后悔没有早日买房;后悔没有早日卖出手中的股票。之所以有很多的后悔,归根到底是因为,思维陈旧、思维保守、不敢选择、不敢开拓。

思维的上升,实际也是个性修养的磨炼。青年学生都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上个好大学,名牌大学。上大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今后能有个好的工作。但上大学并不单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接受高等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个性品质的养成,其中很大程度取决于思维的锻炼提升。人的很多品性,思维的延伸拓展,形成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于对知识的探求之中。例如高等数学课程学习对人的思维从有限到无限,从发散到收敛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个好的环境,如文化内涵深,学风好的学校,无疑对人品性提升、思维拓展有很大的帮助。实际上,大学阶段也是人生中形成创新品格、激发创新渴望、锻炼创新思维、促进创新实践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见,思维的上升有助于改变人生。

换一个角度,思维的善变,也是思维上升的重要表现。人们经常说处理问题时脑子要活分一些。这个活分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们为解一道题而冥思苦想时,能不能有多条思路?原理可不可以更换?方法是否能更新?从力分析的角度不好解决,换到能量的方向考虑一下。活分往往是打开解题思路,找到解决办法的一扇窗户。创新的基本前提就是脑子活,就是善变。思维的灵活善变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例如出行、购物(图2-4),在网络时代,高铁时代,有多少种方案可以选择?怎样去权衡利弊?遇事反过来想想,经常会帮助我们判断,有时还会茅塞顿开。


图2-4 思维的善变

更换思维方式是人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清晰我们每天在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生活、工作?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会增加身心的愉悦感,会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信心十足?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会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家庭矛盾、工作难题、人际关系等等?

更换思维往往意味着要打破传统思维。传统思维分两种,一是发展民族传统思维。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大脑认知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什么是民族传统思维呢?当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时,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就形成了。简言之,传统思维方式是某一地域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如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礼仪。具有民族特征的传统思维一般是固化的,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传统思维必须得到尊重。二是个体的传统思维。对于现实每一个人来说,传统思维就是约定俗成的一般思维,是最直接的思维,又称直观思维。个体传统思维更多地表现为再现性思维,就是通过记忆或头脑中场景迁移等一般方式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总是习惯于回想曾经类似的情况,去套用以往的经验和书本规范。

传统思维常常使我们的思维变缓,甚至思维凝固,阻碍创新思维。应该在工作生活中经常性地换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不同了,才有望是新的。例如用传统思维回答问题,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学业。学业靠什么来衡量?考试。但是要换一个角度,面对当今社会,用人单位迫切希望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能力,这里,同样的问题该怎样回答呢?

传统思维下,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有多种回答。换一种思维呢?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思维方式的转变。没有思想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对大学生来说,是就业还是创业?择业的压力对我们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同样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转换思维,付诸行动。

还有一种思考,叫换位思考,也属于思维方式的改变,它有效地帮助解决了社会家庭中的各种矛盾。换位思考是基本的社会道德水准。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可见换位思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换位思考是改变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第一步。所以在做每件事情之前,要先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就不要去做这件事。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水能够滋养万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好处,而不与万物发生争执、冲突,故水是天下最大的善性。2600年前,面对再普通不过的水,老子从中悟出了深刻哲理,总结出千古流传的警世名言。这何尝不是思维的转换与提升!

2.1.4 思维方法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如何认识问题,如何思考问题,这就是思维方法的问题。思维方法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思路,也是人们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人的思维过程从构成要素看,既包括思维内容,又包括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大脑认识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它时刻同思维内容密切相连。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其思考过程一定有某种思维方法在起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思维方法来源于具体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分析、加工、综合、抽象出来的。作为思维过程中的一般方法,又对具体的思维过程有指导作用。

思维方法与思维内容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思维内容所包含的研究问题、解决方案、成果形式等若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思维方法的更新,即重新调整研究思路。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所遇到创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思维方法的性质和水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思维方法创新对创新活动的具体内容也会起到能动的反作用。思维方法水平越高,就越能推动科学研究和其他创新活动内容的进一步发展。

实践证明,思维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所谓思维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思维方法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会发挥普遍的作用。比如观察的思维方法,实验的思维方法,调查研究的思维方法,分析的思维方法等,都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创新活动中普遍发挥作用的思维方法。

另一方面,既然思维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因而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抽象与具体是相对应的,如果一种思维方法只适用于某个较小的范围领域,它就是具体的,如数理逻辑的思维方法,互联网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思维方法提供思考的途径。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如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希望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思维方法之所以能为思维活动提供思路,是因为它是方法论,是人们经历无数次思维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思维方法可以为人们提供检索信息的角度和范围。思维内容的获得离不开相关信息的搜集。不借鉴前人已经进行的相关活动获得的成果经验信息,思维活动就成了纯粹的纸上谈兵和空中楼阁。此外,思维方法还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思考不同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变革的迅猛发展,新的思维方法日益增多,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对思维方法也会有不同的需要,虽然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思维方法,但一些基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大家都应该掌握和熟悉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思维不同问题的需要,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按照思维方法是否具有逻辑性来分类,可将思维方法分为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逻辑思维方法运用传统逻辑学,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思维活动。非逻辑思维方法,是指人的思维方向、距离不在传统逻辑学范畴内的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仿生思维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逻辑和非逻辑两种思维缺一不可。两类思维方法就像撒网捕鱼一样,既要善于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尽量把网撒开,又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及时将网收拢。

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它们相互配合,作用互补,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在创新思维中,非逻辑思维方法能够为解决创新问题,打开研究思路发挥重要作用,提出诸多新颖独特的设想和方案;逻辑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对提出的各种设想和方案进行整理加工和审查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简单地说,非逻辑思维方法重在摸索试探,而逻辑思维方法主要用于检验论证。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侧重于使人的思维活动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而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则侧重于使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