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服装设计师——先锋队

第二章 背景及行业大事记

20世纪80年代,虽然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国家也开始鼓励个人以“个体户”或者与人合伙的形式参与经济。不过,对于当时绝大多数人来说,国有企业是“铁饭碗”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当时中国的国有企业提供的几乎是一个终身制的就业岗位。尽管工资低廉,但是很少有人会放弃一份如此稳定的工作。所以最早“下海”的是一批劳教劳改释放人员、回城的无业知青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当时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草根人群,通过贩卖衣服、水果和其他小商品,日后会成为中国最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如今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但是当时大家对新兴的经济体制大多持质疑甚至鄙视态度,认为只有不务正业的人才会去做“个体户”。

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耀邦先生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抓一下服装,让全国人民穿得整齐一点、干净一点、漂亮一点”(《京华时报》,2009年6月17日)。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他也成为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后最早在公共场所穿着西服的领导人之一。1986年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将纺织服装行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

服装行业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依然有许多人担心被贴上“资本主义”标签,而压抑对美发自内心的向往。1983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污染必须清除,生活要美化”的文章,描述当时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到何种程度(徐柱庆,1983年11月17日,第1版)。

根据报道,当时为了防止青少年的精神“被污染”,全社会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比如一张穿着露肩装的女性照片、一个裸体的婴儿照都会被认为是色情图片。学校与工厂禁止学生和工人留过肩长发及穿紧身牛仔裤。

这些极端思想最终未能阻挡人们向往美与追求美的自然本性。政府高层也多次在各种场合表明要解放思想、打开国门的决心。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邀请当时在中国被认为是国际时装设计大师的皮尔·卡丹先生来中国。

皮尔·卡丹先生是第一位将“时尚”和“时装模特儿”这些新潮概念带入新中国的西方时装设计师。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时装设计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本书中的三位受访设计师都曾与其会面并交流。他于1979年为新中国人民带来了第一场国际时装秀,尽管那时观众仅限于“内部专业人士”,即官员及相关行业人士。1981年皮尔·卡丹再次来到中国,在北京饭店举行了第二场时装秀,这次则对外开放。同期到中国举办时装展的西方设计师还有圣罗兰先生,他于1985年在中国国家美术博物馆举办了时装展览。来自日本的小筱顺子(Junko Koshino)也于同年在北京饭店举办了她在中国的处女秀。

时尚潮流

相比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穿着已趋开放,但关于时尚潮流的资讯依然非常有限。勇于创新的年轻人通常从服装杂志和电影里找寻时尚元素。当时比较流行的穿着包括紧身牛仔裤、喇叭裤、蝙蝠衫、皮夹克、西装及A字裙,也有些时髦的女性会穿着超短裙。不过,大多数人依然衣着朴素。

时装模特儿

受皮尔·卡丹先生时装秀的影响,同时在其助手宋怀佳女士的帮助下,上海时装公司于1980年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服装表演队。第一批模特儿是从当地纺织厂的女工里挑选出来的。当时的基本要求是“女性,身高1.64米及以上,胸、腰、臀三围分别为80厘米、60厘米、80厘米”。

当时中国的模特儿是隶属公司的全职员工,与其他职业一样,公司每月支付模特儿最低工资,另外模特儿还可以从每场服装秀里根据表现提取业绩佣金。

20世纪80年代,“时装模特儿”对中国人还是个新名词。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在众目睽睽下穿着暴露的衣服,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如同一个搔首弄姿的低贱女子,这是件可耻的事情。因此这一职业遭到了父母们的强烈反对。模特儿们要么从此被父母禁止演出,要么必须“穿着得体”才可以上台表演。

时装表演早期只限内部专业人士观看,比如官员、海外贸易商等。不过几年后,时装表演就成为中国大小饭店、餐馆、酒吧里与唱歌跳舞同级的娱乐节目——在这里,时装模特儿其实只是一批身材容貌姣好的女生,身穿租借来的服装来回走台,供观众观赏娱乐。也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把时装模特儿叫做时装表演队,称“时装秀”为时装“表演”。

1986年,中国模特儿石凯以私人身份参加了一次国际模特儿比赛。这是中国模特儿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并获得“特别奖”。

1989年,上海举办了新中国的第一届模特儿比赛——“迅达杯”模特儿大赛。

时装杂志

1980年,中国第一本时装杂志《时装》创刊。不过,当时的内容仍以裁剪及缝纫技术为主。

1988年,ELLE杂志成为登陆中国的第一本国际时装杂志。

服装贸易展会

1981年,“新好兴服装展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举办的第一届服装展会。

198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新中国第一次流行趋势发布会。

1988年,大连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服装节。当时名为“大连服装节”,之后更名为“大连国际服装节”。

行业协会

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于1984年10月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服装行业协会。

服装设计比赛

1986年,《中国服装》杂志社等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金剪奖”服装设计大赛,这是中国首次以官方姿态举办的大型服装设计专业比赛。

海外交流

1985年9月,中国参加了巴黎第50届国际女装展览会,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次派团到海外参加服装贸易展览会。

1987年9月,上海的年轻设计师陈珊华在巴黎代表中国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时装设计师的风采。

服装教育

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三年制服装设计课程。1982年,增设了同一专业的学士学位教育课程。

1988年,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在北京成立。其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北京纺织工学院。

服装设计师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服装设计师多是服装院校毕业生。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50~60年代,成长于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专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安排分配工作(这一政策基本上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束)。第一代服装设计师普遍是从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到国营服装企业作服装设计师或者学徒工。此时的服装设计师岗位并不需要设计师有任何创意,他们大多只需从杂志上复制图片,或者根据海外贸易商或买手的要求提供跟单服务。服装设计比赛成为设计师一夜成名的捷径。本书中受访的设计师中,大部分人都参加过中国的各类大小服装设计比赛。不过,比赛给大部分人带来的只是过眼云烟,许多曾经在当时各类媒体上风靡一时的设计师如今早已销声匿迹。但芸芸众生中总有一些敢为天下之先的人打破传统,成为时代的先锋。他们主动打破自己手中的“铁饭碗”,一头扎入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开始了创建品牌之路。一路上,他们从谷底爬到巅峰,又从巅峰被甩入谷底。人生的某些片段犹如“过山车”般意外与猛烈,他们中的许多人再没有从谷底爬起来。但也有少数几个设计师,虽几经起伏,却最终拨开云雾见阳光,成为第一代设计师中的佼佼者,也成为先锋队中的领军人物。

figure_0048_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