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创新空间将引发新区功能全面变革
城市创新空间作为集聚创新活动的场所,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为主导,以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高新技术相关硬件设施的功能聚合,还包含了空间的结构与形态、产业结构、创新机制与创新文化精神等多种属性(曾刚,2007)。随着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化,城市新区创新功能的提升及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布局优化必将引发城市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从而带来全新的城市现象。
1.城市功能的再设计
屠启宁、邓智国(2011)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结合起来,要素、投资、创新和财富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核心产业,这些核心产业在城市空间里集聚形成较为显著的城市空间地标(见表1-4)。要素驱动阶段是城市经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主要通过开发生产要素资源来驱动经济发展,其产业主要是依靠要素禀赋的农业或加工制造业,其城市空间地标为中央商业区,以商业贸易为主。投资驱动阶段则是城市经济现代化的起飞阶段,国家大量吸引外国技术和投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逐步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程度较高的产业所取代,其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生产某一标准产品的效率上,最成功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战略开始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密切关注海外的技术创新运动,其核心功能产业载体为金融服务业,其城市空间地标主要是中央商务区。创新驱动阶段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开始将技术创新作为财富积累和经济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这一阶段的产业类型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现核心功能的产业载体为研究开发业,通过研究开发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形成以中央智力区(城市创新空间)为特征的城市空间地标,成为城市创新的主要空间依托。
表1-4 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与空间响应
资料来源:邓智团,2014
以中央智力区为代表的城市新区创新空间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其核心活动主要是知识的创造和研发的转化,代表的是一个塑造全社会整体创新导向的空间,突出社会整体改造概念,其管理和功能有更多的扩展,其内涵更广深。在一个典型的城市创新空间中,知识教育、研发是核心功能。由此展开其他社会、产业、文化功能的设计,即城市新区创新空间,尤其是中央智力区将对传统城市物质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及非城市物质功能(社会、文化)进行新的整合,变得更加有机化和整体化。
一是居住功能与生产功能的整合。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创新驱动成为城市新区发展主要因素,创新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技术,并在小范围组织实施智能化制造和个性化制造,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虚拟空间”交换自己的思想、技术、产品及创新,不可否认,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民创新的时代。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相混合将成为普遍现象。近年来,新兴的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工作形态就是典型。人们可以在自己家中设置工作场所,依靠信息网络、电脑设备开展研究、开发甚至生产。据统计,美国现有的SOHO人员已占劳动力大军的10%以上,有90%以上的公司在互联网有地址,甚至出现了“全国庭院工业协会”的新组织来维护居家工作者的利益。这种“电信上班”使工作人员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极为有利的(肖建莉,1999)。
二是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在创新驱动阶段,城市新区的创新功能将作为一种精神渗透到城市新区所有其他功能中,城市新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城市新区在竞争中能否取得先机,并且率先取得发展的关键。因此,社会将从以经济增长为轴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的生产、创新和使用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转化。城市新区的服务功能也将相应地发生转变,从以商业为中心的服务向以创新和知识为中心的服务转变。具体就是传统工业社会城市主要提供辅助生产的服务和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服务,如商业、银行、饮食等,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将重点提供个人较高层次生活服务和专业、技术的服务,如教育、研究评价、保健等。
三是交通游憩功能增加。在信息社会,以工作为目的的日常出行会减少,但由于工作效率提高而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闲暇活动和旅游,因此长距离的出行旅游会增加。另外,网上购物将使货物运输需求增加。可见,客运、货运服务需求的大量增加,将使未来城市交通运输功能大大增加。同时,城市的游憩功能也将随之增加。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说明宽松的环境、自然的景观能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而人只有在宽松、放松、自由自在的时候,才会有灵感,有创新创意的冲动与激情。因此,城市游憩功能的加强与改善,有利于创新氛围的形成。
2.城市结构的再设计
城市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其发展壮大主要归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大规模经济集聚,及其社会大分工带来的繁荣。但是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时代,城市功能的转变必将带来城市形态的巨大变革。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及工作场所形态等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变革。创新时代的城市将成为创新的“巨型梦工场”,成为更多创新梦想者集聚交流的地方。城市的空间布局、景观特色都将更多地突出“孵化创新”和“突出特色”,以激励每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导向。科技孵化器、创新车库、创新咖啡屋、创新街、数字化工厂、创新社区等成为城市空间组织形态、景观特色。因此,混合功能布局将是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学校、科研、服务、休闲、消费、居住、工厂、体验性市场等城市单元将相互融合、相互支撑。
在同济大学周边形成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见图1-1),最能体现城市布局多功能融合的特征。在同济大学周边,以赤峰路为中心,以国展路、国平路为伸展,布局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四家旗舰型设计院。由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优势学科专业的溢出效应,诱导了建筑设计及其相关企业在学校周边的发展,引发了大学功能活动的空间跨界,打破了传统校区与城市空间割裂。目前已集聚了上下游企业12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初步形成了设计产业集群。企业的集聚和大学功能活动的跨界导致了周边土地与房产的混合使用,社区住宅中嵌入了教师创业的工作室,商务楼宇成为学生的延伸课堂与实验室。土地混合使用强度的加大,出现了功能融合的空间投影迹象,即作为大学教学和科研使用的传统校区、孵化企业的大学科技园区、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社区,三种原先相互分离的空间在赤峰路和国展路沿线出现“融合共生、联动发展”的现象(见图1-2、图1-3)。
图1-1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资料来源:屠启宇、林兰,2010
图1-2 城市创新空间的融合机理
资料来源:屠启宇、林兰,2010
图1-3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功能交织与混合布局
资料来源:屠启宇、林兰,2010
城市空间结构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公共空间。从创新社会生态系统理念出发,空间布局由目前单纯的经济空间向公共空间、文化空间、环境空间演化,用新的城市空间取代原有城市的空间,使创新和创新服务的主体相互联结起来。因此,创新时代的城市地标是具备创新创意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一空间具有的特征是:网络的开放性,多种交通方式和自行车、步行方式的可接近性,人们交流的便利性;但又不是单纯的换乘交通枢纽,而是人流与信息流同行;人群活动不同于CBD有早晚差异、晚间成为空城区,创新时代的公共空间没有昼夜之差,晚间同样有教育、研修、研发、休闲等功能来保证人流。位于上海杨浦五角场的“创智天地”,可谓是一种能够发挥知识传递与创新的沟通枢纽作用的新型公共空间。该“创智天地”占地84公顷,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由四大部分组成:智能化办公楼及各种商业服务设施组织的“创智天地广场”,提供住宅、办公、零售、休闲、娱乐设施的多功能“创智坊”,包括各类休闲体育设施的“江湾体育中心”,以及着重推动高科技研发的“创造天地科技园”。“创智天地”融中心区、高科技园区、生活工作区、体育休闲中心于一体,是上海市杨浦区知识创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和校区—园区—社区联动的示范区(见图1-4)。
图1-4 杨浦“创智天地”:公共空间的创新枢纽作用
资料来源:屠启宇、林兰,2010
二是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异。城市创新空间作为全新的城市空间和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极核,越来越多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空间结构。城市创新空间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单元,它的发展对城市社会新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及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将产生重要影响。
留学美国并在硅谷成功创业,被称为“信息王”的中国人王维嘉曾说:“美国是由四条腿支撑着的一个超级复合体,这四条腿分别是创造新财富的硅谷、提高经济效率的华尔街、进行财富再分配的华盛顿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好莱坞。美国的第一财富生产中心已由当年的底特律转移到了硅谷。”硅谷不仅是一个高科技中心,还是一个巨大的富翁制造区。在硅谷,平均每天产生60多个百万富翁,平均每周有11家新公司诞生,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网景公司的马克·艾德森和雅虎公司的杨致远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迈进了亿万富翁的行列。硅谷的百万富翁在1994年就有5万个,到1997年增加到20万个,2006年年初又进一步猛增至52万个。在2003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美400位富翁的名单中,高科技的身影十分醒目,在科技榜(互联网、电脑业等)的25位富翁中,硅谷约占一半数量。《财富》杂志公布的2010年美国40岁以下的富翁,在前10名排行榜中,高科技富翁有8名,而8名中有6名来自硅谷。
硅谷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城市创新空间说明:城市创新空间作为“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最主要城市区域,是城市信息、智力资源的密集区,也是享受科技创新收益的科技人员以及大量专家学者最集中的区域。一些紧缺人才如高科技人才、会计师、评估师、经纪人等构成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这些高收入者在人数上和财富的占有量上占据了城市新富裕阶层很大的比例,年龄构成大多在25~45岁,大多都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
因此,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必然引发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大量聚集,形成一个知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的群体。该群体的素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与其他行业者的素质、收入水平形成明显分异,导致城市社会系统产生组群分化和阶层重构,形成以白领、知识精英为主体的新富裕阶层,从而连锁性地引发城市居住空间、消费空间和就业空间的分异。
三是城市管理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城市管理的变革,从而有效地构建创新型的社会。①平台化的社会组织。创新时代更多的是发挥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通过个人分享和组织协同来共同创新,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各种专业化、主题化的协会组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结构将趋向“扁平化”。政府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将更多地放开一些协会组织,并积极探讨和实践一些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模式,如主题化的创新合作社、社会型企业、众筹、众包平台等。②主题化的社区建设。社区的“城市组织细胞”的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经济成为过去,小规模的协作生产必然带来各种“亚文化主体的人群”的空间聚集,形成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社区。③多元化的创新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和社会的发展,世界日益扁平化,只有文化是保持这个世界纵深感的核心力量。在创新时代,每一个城市都将根据区域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建立自己的创新文化体系,形成对全民创新的软性引导作用。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文化、大时代和小时代的文化,主旋律和亚文化都应纳入体系构建的范畴。④城市将更加强调“共享权”而非“所有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多地建立在某些特定平台上并形成分享关系。市场经济时代所坚守的产权清晰的基础可能会受到严峻挑战,在这里更加强调人们对各种创意、技术和产品的自由共享。一些开源硬件、开源软件活动将爆发,甚至房子、汽车都成了共享品(李文军,2015)。
创新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大释放时代,无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