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国学·第二辑(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导读

本章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话来阐释“止于至善”。首先三次引用《诗经》,说明“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后提出五条重要人伦准则: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交信;最后鼓励君子要不断进行自我修养,提升道德品质,力争达到至善的境界。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释义

《诗经·商颂·玄鸟》说:“京城及其周围方圆千里,都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绵蛮》说:“细声鸣叫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一角。”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大雅·文王》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庄重谨慎,始终受到百姓的敬重!”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百姓;做臣子的,要做到尊敬君主;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父母;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子女;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诚实有信。

清殿藏本黄庭坚画像

故事

亲涤溺器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出于苏轼门下,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生性孝顺,虽然身份显贵,但侍奉母亲始终尽心竭力,极尽诚意。按理说,家中婢(bì)女很多,料理母亲的生活自然不用他动手。但是每天下朝后,黄庭坚都要先去探望母亲,亲自侍茶奉水。最难得的是,每天晚上他都要亲自为母亲洗刷便盆,从来不借助他人之手,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苏轼在向朝廷推荐黄庭坚的文章中,称黄庭坚“瑰奇之文,绝妙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清王素绘《二十四孝图》之《黄庭坚亲涤溺器》

原文

《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释义

《诗经·卫风·淇奥》说:“看那淇水弯曲的岸边,嫩绿的竹子茂密葱郁。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省察自己如同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态度庄重,模样威严,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君子研究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同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君子自我修养的精神;说他“态度庄重,模样威严”,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是指他模样威严,使人尊敬;说他“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高尚,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让人难以忘怀。

故事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是北宋时期的画家、诗人。他擅(shàn)长画竹,跟他学习的人很多,有“湖州竹派”之称。为了画好竹子,文同在院子附近种了很多竹子,细心观察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变化,对竹子的各种姿态了如指掌。所以当他动笔作画时,往往是一挥而就,且形神兼备。

文同画竹子的经验使苏轼深受启发。苏轼认为,画竹子须先仔细观察,在胸中形成竹子的形态。画家晁(cháo)补之这样评价文同:“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意思是说,文同在画竹子时,竹子的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

原文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释义

《诗经·周颂·烈文》说:“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因为后世的贤君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敬贤人,亲近亲族,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即使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故事

文景之治

西汉文帝和儿子景帝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实行轻徭(yáo)薄赋政策。文帝时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则把三十税一作为定制。人头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由一年服一个月减为三年服一个月。他们还尽量减少土木工程,生活上注重节俭。同时,吸取秦朝严刑峻法引起社会动乱的教训,任用宽厚廉洁的官吏,并废除连坐、肉刑等酷法。

清人绘汉景帝画像

明金忠编《瑞世良英》卷三之《汉文帝即位》,讲述汉文帝即位后,兴利除害,使天下安定的故事

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当时土地开辟,人口增加,出现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史称“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