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结构是最重要的吗?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笔下的名侦探赫尔库里·波洛(Hercule Poirot)总是将自己侦破案件上的成功归结于“小小的灰质细胞”,强调的大概是脑灰质在智力上的重要性,但他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正确的吗?是灰质将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吗?归根结底,你听说过几家侦探机构是狨猴开的?
脑由两种肉眼可区分的组织构成:灰质和白质。灰质由密集的神经元和突触构成,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决定智力的关键部位。它主要分布于脑薄薄的表面(我们称之为脑皮层)。此外,灰质还包括其他细胞(我们称之为神经胶质细胞),后者能够提供物理支撑,也可以提供营养物质。另一方面,白质位于脑的深处,由轴突束(我们称之为神经纤维束)构成。轴突有“髓鞘”,即被包裹在作为绝缘体的脂肪中,这样才能够快速地在遥远的脑区之间、脑与脊髓之间传递电信号,从而将脑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联系起来。由于脂肪含量高,它看起来是白色的。从本质上讲,灰质的功能是处理信息,而白质将信息传入或传出灰质,因此有时会被称为脑中高速公路。
近期,随着人们开始利用更好的工具研究活体脑中的白质,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白质健康对各种智力功能也都非常重要。脑的不同部位相互连接并有效传递信息,这至关重要,白质也正是在此扮演关键角色。人的灰质发展在青春期达到峰值,随后会逐渐降低,白质则在20多岁甚至30多岁仍能持续发展。为了对新学到的经验做出反应,白质的结构似乎也可以改变。
哺乳动物的脑容量越大,白质的相对比例也越大。人类的白质占脑总体积的35%,是灵长类动物中最高的(有趣的是,在侏儒狨猴中,这一比例只有9%左右,这也许就是它们没能建立、运行侦探机构的原因)。理解了白质的重要性,也许就能解释为什么越大的哺乳动物越聪明。“但这不对!”我们甚至能听到你在大声抗议,“狗/猪/老鼠很聪明!虽然它们不是很大!而且这种理论又回到了‘脑越大越好’的思路,可我们已经认定它不完全正确了。”确实是这样。简单衡量脑中白质的体积是远远不够的。
人类进化包括了脑尺寸的扩大和神经元数量的增加。但与其他灵长类相比,从共同祖先分化之后,我们的身体尺寸增长有限,而其他灵长类则有显著的增大。人类(及人属的早期祖先)的进化可能优先增大了脑尺寸,其他人科动物则优先增大了身体尺寸。巴西神经科学家苏珊娜·海尔卡拉诺-豪泽尔(Suzana Herculano Houzel)认为,同时拥有极大的脑和身体,在代谢上也许是不可能做到的。
脑尺寸和身体尺寸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脑尺寸的增长比体型增长的速率慢,因此,从相对比例来看,小型动物的脑反而比较大。有时,人们用脑形成商(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EQ)来描述一个物种的脑体积相对其身体的比例(图2可能有助于理解这个概念)。期望值来自这个物种的平均值。数值越大,说明脑的期望体积越大,也意味着物种智力假设值也越高。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发现,人类的数值似乎是一个异常点,人脑比根据哺乳动物平均值推算出来的数据大7倍,比根据灵长类动物平均值推算出来的数据大3倍。我们早期祖先的脑比现代人小得多,但其EQ很可能比今天的黑猩猩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动物相比,黑猩猩的EQ也不算高。举个例子,各类海豚的EQ比黑猩猩高得多。黑猩猩和海豚的智力比较则是另一个议题。)
图2 脑形成商
引自:苏珊娜·海尔卡拉诺-豪泽尔;
马里诺:大脑行为学,1998;51;230-238。
对一系列物种的EQ分析发现,在整个进化过程中,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脑尺寸都在不断增加,但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食肉动物都占据优势。捕食者的EQ往往高于猎物。有人认为,食肉动物需要更大的脑来运转,随着食草动物的脑体积增加,食肉动物必须进化出更大的脑来维持差距。此外,根据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的说法,灵长类动物的EQ从一开始就占据前列。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仍然有待探讨。
从理论上讲,只要拥有更大的脑,一个物种就能够发展出更多功能。而相对身体尺寸而言,脑的体积越大,这种“过剩”就越能允许个体实现更复杂的功能。当然,EQ也不意味着一切,因为灵长类动物存在着一些特例,比如卷尾猴的EQ很高,认知能力却被低EQ物种(如大猩猩)超越了。跟其他许多方式一样,只考虑EQ的方法也有其缺陷。它没有考虑诸如神经元的密度与数量、皮层厚度或脑折叠程度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可能与智力相关。有趣的是,如果将EQ作为衡量认知能力的唯一标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就和海豚处在了同一水准,远低于人类的平均水平!爱因斯坦的颅骨容量显著低于人类的平均水平。然而,当科学家仔细观察他的大脑时,却发现他的皮层比平均值更薄,神经元密度更大。换句话说,就是将更多的神经元塞进了更小的空间里。因此,也许脑中神经元的数量与这一物种的智力有关。
人脑包含约860亿个神经元。人类的认知优势可能仅仅源自脑中的神经元总数,因为它在所有动物中是最多的。根据海尔卡拉诺-豪泽尔及其同事的说法,让脑比例的进化出现代谢限制的是神经元的绝对数量,而非脑的尺寸。也就是说,个体的神经元越多,就需要越多能量来维持脑的有效运转。南方古猿和傍人属的神经元数量与类人猿相差无几(约270亿至350亿个),人属的神经元数量则有了显著增长,在直立人的时代已经达到620亿。也有人认为,从直立人到智人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增长,可能源自他们学会了用火烹饪食物。火的使用让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热量,更快地供养脑的运作,节省神经元进行更高级活动的时间。
当我们认为神经元数量与脑尺寸相关时,人类就不再是那个例外了。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我们的神经元数量是可预期的——我们与其他灵长类亲戚的神经元密度相似,但由于我们的脑体积更大,所以神经元也更多。这也许就是为何神经元总数量如此重要。是的,对于我们的体积来说,神经元数量是正常的,但是这一数字仍然是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最庞大的。
从构成方式来看,脑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硬件。随着时间推移,皮质扩张得非常厉害,但最终会被颅骨限制住——因为颅骨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扩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将皮层折叠起来,创造更大的表面积,使其得以继续在复杂性上不断扩张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脑有褶皱,看起来像是只黏糊糊的大胡桃,而不是榛子。研究发现,脑皮层的发展既有折叠,又有连通,这种方式使得脑的体积更小、运行速度更快,优于任何其他可能的结构方式。对比各种不同的哺乳动物,我们可以发现皮层折叠程度与体型大小成正比。换句话说,动物体型越大,皮层折叠复杂程度就越高。人类的大脑皮层在全脑中比重最大(75.5%至84%),但其他许多动物也低不了太多,如黑猩猩(73%)、马(74.5%)、短鳍鲸(73.4%)。因此,仅凭这一特质同样不足以解释人类的独特能力。
还有许多其他的研究途径,进一步解释了人脑进化在微观层面上的奥秘。和前面概述过的内容一样,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可能就是人类独特性的原因。然而,要确定将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的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还有一段路要走。不管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在整个动物王国中,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能力(第2章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这最终源于脑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