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资源配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高校知识产权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

(一)三重螺旋理论

三重螺旋理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亨利·埃兹科维茨(Etzkowitz)教授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罗伊特·劳德斯多夫(Leydesdorff)教授提出。所谓三螺旋,指的是一种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他们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政府、企业三方应当相互协调,以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和升级,促使系统在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该理论认为,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交互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其三方合作是推动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各参与者共同推动创新螺旋的上升,促进价值创新目标的实现。[1]

三螺旋理论含四个纬度。[2]

1. 螺旋内部进化

第一个纬度是每条螺旋内部的转变。如,在三螺旋模式中,大学和其他生产知识的机构在社会中扮演了新的角色,他们不仅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工作,还致力于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使用价值。产业界则不仅和大学也和其他公司分享知识,并且以准学术的模式通过战略联盟进行彼此合作。大学和企业、政府打破了原有的组织边界,并在边界切面上搭建起新的桥梁,三者互为角色,协同进化。

2. 螺旋之间的相互影响

首先,这种影响体现在三者观念和互相态度的变化上。如在三螺旋结构中,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价值观和功能都在发生变化:政府由维持市场环境和对企业进行补贴转向创造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为知识流动和创新提供适宜的空间。其次,这种影响体现在三条螺旋线在相互交互、互相作用的情况下展开的缠绕发生上。如美国政府为鼓励技术传播不断修改专利法的条文。

3. 新的三边网络的覆盖以及从三个螺旋的互动中产生的组织

三螺旋的第三个纬度是指通过三螺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新的重叠的组织机构和网络,如合作研究中心、战略联盟、孵化器、科技园等混成组织在大学、产业和政府的界面上被创造出来,从而刺激组织的创造性和区域的内聚性。这种团体通常是通过“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想法以弥补创新体系内的空白。

4. 三倍螺旋网络的回归效应

三螺旋的第四个纬度,是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递归影响。不仅在于创新主体观念的变化、角色的改变等。

三螺旋模型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功能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的大学、政府和企业融为一体,形成合力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三者间的紧密联系与交互,形成了一个以资源流动为核心的创新网络。

埃兹科维茨认为,三螺旋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在创新中扮演一个更突出的角色,它的作用与政府及产业不相上下;三方会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创新政策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出自于政府一方;每一方在完成自己传统功能的同时,承担另外两方的角色。[3]三螺旋中,在政府介入下,学校与企业是合作博弈。双方在不损害对方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和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前所述,如Etzkowitz所言,大学正趋向于从“象牙塔”变为具有企业性质的机构。这种企业型大学是推动三螺旋模型发展的生产力,它将过去的教学、科研、决策咨询使命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新使命结合起来。这种新使命使得大学从培养人才和生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次要支撑机构向领导性社会主要机构转变,即它除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而且还要使知识市场化,为知识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