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书之《孟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仁与不仁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②不仁:无仁爱之德,残暴。③国:指诸侯国。废:衰败。兴:兴旺,昌盛。然:这样。④保:守护,保有。四海:相当于说天下、全国各地。⑤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社:土地神。稷:谷神。立国时要设立祭祀社稷之神的坛庙,国亡则被废,所以“社稷”也用作国家的代称。⑥卿:按照周朝的制度,天子和诸侯都设卿一级官职,地位在大夫之上,或说上大夫为卿。大(dà)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按:周代卿大夫有封邑,也要建宗庙祭祀祖先。⑦士庶人:士人和普通百姓。也泛指人民、百姓。四体:四肢。⑧恶(wù):憎恨,讨厌。死亡:指身死国亡。乐:对……感觉愉快,以……为乐。乐不仁:对无仁爱之德的状态感觉愉悦。⑨是:这。犹:好像,如同。强(qiǎng):勉力,竭力去做。强酒:竭尽全力饮酒。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朝得到天下,是凭借仁德;这三朝失去天下,是因为无仁爱之德。诸侯国衰败或兴盛、存续或灭亡的原因也是如此。天子无仁爱之德,不能保有天下;诸侯无仁爱之德,不能守护国家;卿大夫无仁爱之德,不能守住宗庙;普通民众无仁爱之德,不能保全自身。如今憎恶身死国亡,却对无仁爱之德的状态感觉愉悦,这就如同憎恶醉酒的不适,却又拼命喝酒。”

解说

所谓“恶死亡而乐不仁”,是指取得权力的人都企图自己长生不死,寿比南山,又希望子孙万代永远享有这花花江山;可是,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万事万物,于是完全无视自然、社会的法则和规律,不仁不义,肆意妄为,贪婪无度,荒淫无耻,结果必然遭到严酷的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的惩罚,最终身死政亡,江山易主。绝对权力使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产生无所不能的虚假幻觉,这与酒的功能颇有类似之处。只是政治性的权力既强大又脆弱,权力的运转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如果违背逻辑胡作非为,再强大的权力也将迅速烟消云散。这便如同酒醒之后回到现实,刚刚还属于自己的举世无匹的伟力瞬间破灭,无影无踪。

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善待百姓,通过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拥戴,这是君主、政权、国家存在的价值和基础;反之,权力便成为祸害百姓的罪魁。(参见本书第三部分《谁能救民于水火》篇解说。)在《孟子》前一章,孟子引用孔子的话:“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用今天的表述方式,大致就是:政治道路无非两条,一是仁道,二是不仁之道。孟子断言:只要不选择仁道,便是“贼其民者也”,是祸害民众的暴君恶政,其结果无非有二:“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欺凌伤害百姓严重的,君主就必将被杀死,国亡政息;欺凌伤害百姓不算严重的,君主自身也会时刻处在危险的境地,国势日益衰落。“暴其民”的君主,死后的谥号是“幽”“厉”一类的恶谥,即使他的子孙后代忠孝仁慈,也永远无法更改他的历史评价,从而遗臭万年。这一章里孟子的表达更明确坚定:国家衰败或兴盛、生存或灭亡,原因无他,都是依据统治者是否具有仁爱的德性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