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网络蛮喷VS挑衅
网络蛮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反应性。喷子们(trolls)通常不是交流过程中新语义趋势的发起者,相反,他们通常寄生于对他人创造的话语片段的回应之中。通常这些话语片段中并不夹杂类似网络蛮喷的态度,因此,创造话语片段的人反而成了话语实践中的受害者。喷子们不会主动发起会话,而是对话语做出回应。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关心任何特定的话题。他们对自己所写下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他们能够参与这种蛮喷式的对话,可以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对话里,获得认知、情感和现实的反应。
实际上,喷子们并不关心交流中的事实真相,这是交流中令人不快的一点,但还不是唯一的一点。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蛮喷实际上依然是一种老套的话语类型——只不过是挑衅的最新表现形式。通常,我们直言挑衅某人时,并不会对我们挑衅的事情感兴趣,网络上的挑衅反应也同样如此。正如挑衅这个词的拉丁词源所暗示的那样,它作为一种交际行为,目的在于导出一种声音,此声音更多是表达情感,而非用于认知或语用。事实上,挑衅的意义并不是想从对话者那里获得额外的知识或行动,而是获得额外的情感,以激起对话者参与交谈的情绪,它的目的通常是增加对话者回答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包括愤慨、烦恼和怒不可遏。
然而,正如修辞学家所知,挑衅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实用手段,甚至能够对双向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当我在一个问题上激怒我的搭档时,不是因为我想看到她或他生气,而是因为我认为他或她在某个话题上的情感投入不够。众所周知,在交流中,情感和认知并非完全分离,适度的情绪激活既有利于双向交流,又有利于得出结论。如果参与者以一种机器人的方式参与进来,交流便不会有好的结果。同样,过多的情绪也会导致交流中断,此时,一种想要变换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需要取代了表达自己意见的需要。挑衅是一种艺术,激怒某人可以增强交际的娱乐性,但在某种程度上,挑衅又具有破坏性。网络蛮喷是一种挑衅,其与对话的主题无关,针对的是突发性情绪反应。适度挑衅的乐趣在于改变对话方式,甚至有时通过有意识地提高对话的情调,进而提升对话效果。喷子们的乐趣正相反,他们的主要焦点在对话中的情绪上,而非对话本身。
当抨击某人时,我不在意我说了什么,在意的是这些话背后潜在的情绪反应,也不管这是何种反应。这是网络蛮喷艺术的第一要义。简而言之,喷子们最重要的交流目标在于按下对话者最敏感的按钮。“按下某人的按钮”,这个惯用语用在这里很合适。实际上,这种利害关系,最为关键的不应该是引发某种情绪反应,而是控制这种反应,让争论的认知框架在这种情绪反应中过滤掉非理性的回应。然而,“按下某人的按钮”引发的是不受调节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情绪反应中,对话者的消极情绪不会考虑认知和理性的辩论框架而突然爆发。喷子们的最终目标是被他的受害者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