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认知机制研究: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解构主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一、德里达其人其学

德里达(1930—2004)是法国最重要的后现代哲学家之一,被称为世界解构主义大师。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称赞德里达是“这个时代最具有想象力的哲学家”。我国学者汪堂家认为,德里达“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感和社会关怀的哲学家”汪堂家:《汪堂家讲德里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德里达出生于当时还是法国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他祖上是犹太人,伊斯兰文化可以说是他的母文化,但他成长在希腊以及基督教文化传统之中,尤其是法国文化系统。他的母语是法语,接受的是正规的法国教育。德里达19岁获得学士学位后,便去了法国巴黎,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伊波利特、阿尔都塞、福柯都是德里达的在校老师。尤其是阿尔都塞,他是德里达的辅导员,对德里达的关照与鼓励颇多。1956年德里达获得了高等院校哲学教师资格证。1957—1959年,德里达应征入伍。1960—1964年,德里达任教于巴黎大学。从1965年至1984年德里达一直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66年,可以说是德里达或者说“解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德里达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人文学科大会。这次大会试图引进在法国正风生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拉康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但德里达的应会,使得美国人本想引进新的结构主义,却遭到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一文的解构。他在这篇论文中认为游戏构成了“在场”的干扰。在场也即一种本源的基础性的绝对奠基,一切事物、存在都从它而来。在场就是形而上学所论述的终极存在者。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把意义、历史、本质看作事物深层的不可见的共时结构,试图一劳永逸地把握事物的绝对本质。而德里达的“游戏”无疑给结构主义当头一棒,宣告了永恒的共时的静止的结构的死亡。从此,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也在美国盛行,受到美国本土理论家的热情接纳,尤其以“耶鲁四人帮”的解构批评为代表。1967年,德里达出版了三本解构之作,即《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这三本著作确定了德里达作为世界级哲学家的地位,也构成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德里达的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向”。自此之后,德里达开始关注社会伦理、法律、公正、马克思主义、友谊、和平、新国际等现实政治问题。在一次访谈中,德里达本人否认他的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向,坚持自己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没有发生任何转向。笔者赞同德里达本人的看法。研究者之所以划分出早晚两期思想的原因是为了研究之便。同时,这种划分的依据并非德里达的思想的内在变异,而是德里达本人早晚时期所研究的对象的差异。从前者来看,德里达一生的学术研究活动及其思想始终是一种解构式的思想,大致而言就是对任何同一性的霸权、中心主义、在场的权威进行质疑与批判,包括思维方法的霸权以及社会制度层面上的霸权。德里达的学术活动如果存在晚期的转向的话,也是对于霸权的质疑的对象发生了转变,即从早期的思维方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质疑到晚期对民主、友爱、和平等政治伦理话语中的霸权的质疑。因此,如果我们说,德里达的转向问题,其实是一个研究对象转移的问题。笔者在本书当中试图从认知隐喻机制视角对转向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为德里达的转向问题进行更科学内在的认知科学的说明。享誉世界后的德里达,在世界各地参加讨论会、演讲,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有幸的是,2001年,德里达受邀到中国进行了访问,受到中国学界的热情欢迎。2004年10月8日,德里达因病逝世。

研究德里达的思想,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历险,一种冒着迷雾前行、一路上充满各种思想的陷阱的历险。这是由德里达本人的思维的跳跃与灵性及其著述的艰深晦涩所导致的。法国哲学家利科曾经就坦白地说,由于德里达著作艰深晦涩,他早已不读其著作了。即便如此,德里达的学说依然是可以言说的。德里达一生著作丰富,根据尼古拉斯·罗伊尔的《导读德里达》一书的统计,德里达一共有125种著述罗伊尔:《导读德里达》,严子杰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根据该书显示,作者的统计并非以专著为主,其中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单篇论文,因此才会有这么多的著作。真正严格的著作,国内学者指出一共有48本。。德里达的学说被称为解构主义。虽然其思想斑驳复杂、艰涩难懂,但是其所有思想著作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要旨:对任何在场的权威、霸权,对任何固化的凝滞的思想学说、观念进行质疑与批判,也就是解构。解构一词若用通俗的一句话解释,就是解放那被固定了的绝对化了的凝固的静止的结构。解放这一凝固的结构的原因,是让它变得变动不居,永远不停止地活动起来,在历史与时间的不停息的河流中保持生生不息的存在动力。德里达的关键词“延异”,很像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著作《周易》中“生生不息”的思想。二者在精神上具有相似性。当然这种相似性并非是说中国哲学早就发明了“延异”思想,早就具有了一种解构的精神气质。这种比附是错误的,因为中国哲学中的“生生不息”根本没有德里达思想中那种对权威与霸权进行勇敢的质疑与批判的勇气。把握了德里达的学说与思想的“要旨”,就对德里达的“其学”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当然这种核心思想要旨的把握是对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家进行简易的认知的方法,不免有些草率的嫌疑。因此,在把握其要旨时,我们还要对其学术活动的分期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这一点在上面已经有所论述了。在这里,笔者再次简单提及一下。德里达一生的学术研究活动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和晚期。早期,德里达主要是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读,发展出他的解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运用到西方哲学史各个著名哲学家的解构阅读中。其中被解构的哲学家包括柏拉图、卢梭、福柯、拉康、海德格尔、索绪尔、胡塞尔、弗洛伊德等。晚期,德里达主要是运用早期的解构思想来解构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各种理论、思想和观念,包括弥赛亚、共产主义、友爱、和平、公正、法律、国家、民主等,代表著作有《马克思的幽灵》《法律的暴力》《友爱政治学及其他》《无赖》等。我国学者方向红对德里达思想的分期提出了“三期说”,把德里达分为了德里达Ⅰ、德里达Ⅱ、德里达Ⅲ参看方向红:《幽灵之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这种划分与两期说并无多大的差异。其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把早期的德里达学术活动更加细致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理论建构阶段与理论实践阶段(应用解构学)。德里达Ⅲ对应德里达学术活动的晚期阶段,主要体现的是德里达解构式的政治伦理思想。

二、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研究现状述评

截至2017年,在知网上以“德里达”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关于德里达的研究期刊论文的数据总共是2539篇。这2539篇论文当中,不包括重复出现的论文,也不包括硕、博士学位论文。在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馆藏中心以“德里达”为关键词检索学位论文,得出的总量是80篇。把两次检索的数据加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德里达研究数据,即汉语学术界研究德里达的论文约2619篇。专著方面,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国内关于德里达解构主义研究的专著共有84本,去除德里达著作的中译本以及国外学者研究著作中译本,国内以专著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著作总共28本。对上述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主要集中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与现象学哲学的关系问题;2.探讨德里达晚期政治、伦理思想问题;3.探讨德里达文艺理论思想问题;4.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理论性质等问题;5.解构的策略与性质的研究。

在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与现象学哲学的关系问题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有王庆丰的《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尚杰的《从胡塞尔到德里达》和方向红的《生成与结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以王庆丰的《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为例,该书指出德里达的发生现象学正是无数可能性中的独特的一种,因为德里达在最彻底的意义上背叛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宗旨,德里达所有的现象学研究都试图解构胡塞尔现象学作为“一切原则的原则”的本质直观原则,该书对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其最终的形成进行了“发生”研究。论文方面,杜小真、谢利民等学者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的由来和发展。

关于德里达晚期政治伦理方面的研究,专著方面以岳梁的《从幽灵到宽恕:德里达晚期思想研究》、方向红的《幽灵之舞》以及胡继华的《后现代语境中的伦理文化转向:论列为纳斯、德里达和南希》为主要代表。岳梁的《从幽灵到宽恕:德里达晚期思想研究》对“幽灵学”产生以来学术界的观点进行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被哲学家忽视的若干看法,从而以问题的形式回应了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应,对德里达晚期思想的研究同时也融入了对中国现代化视域的反思,并思考宽恕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方向红的《幽灵之舞》首次提出了德里达晚期思想的解读框架,并将之诠释为“幽灵学”。作者发现了“幽灵学”的三个特性并从谱系学上将其回溯至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源头。该书通过对幽灵的三个特性的谱系学规定和描述,进一步对德里达晚期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思想进行了审视和梳理。论文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张一兵、高宣扬、尚杰、张文喜、方向红、岳梁等,他们主要围绕德里达后期《马克思的幽灵》《〈友爱政治学〉及其他》两本著作对德里达晚期政治伦理思想展开了研究。主要文章包括陆扬的《析德里达的友谊政治学》、张宁的《德里达的“宽恕”思想》、欧阳英的《德里达政治哲学简析》、杨大春的《德里达论他者的命运》、张文喜的《幽灵政治哲学:政治性的又不是政治性的》等。可以说学界对德里达后期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观点可谓众说纷纭,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伦理学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基本意义等方面,基本上在肯定德里达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指出其思想在解决现实困境时的不可操作性。

国内对德里达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主要集中于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阅读观、文本观、文学观、批评观等几个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有陆扬的《解构之维》、黄其洪的《德里达论艺术》、赵一凡的《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陈晓明的《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的到来》、戴登云的《解构的难题:德里达再研究》和袁先来的《德里达诗学与西方文化传统》等。陆扬的《解构之维》是国内最早对德里达解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文艺理论专著,作者在书中对解构理论的要义、术语、旨趣做了深入的阐发,同时将它置于深广的学术背景下对其发生、演变做了全面清理。该书的一大特色还在于对“延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和言意关系的比较。袁先来的《德里达诗学与西方传统文化》一书分三编和一个副编,从“渊源论”“本体论”与“价值论”三个方面对德里达的诗学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副编”里通过《荒原》这部现代派文学作品对解构诗学进行了具体的解析,并进行了现代宗教学的重构,是一部研究德里达诗学的较全面的专著。在论文方面,陆扬对阅读观进行了定义,认为“解构”作为一种阅读和理解的模式,首先是将反传统和反权威引为己任。具体地说,在阅读和批评中,对象似乎无足轻重,而对明显居于边缘地带的细节发隐索微,由此作为突破口,扩而张之,证明文本无有恒定的结构和确定的意义,最终否定柏拉图以降唯理至上的思想传统。如是,本体论哲学将由语言的哲学替代,文本将成为一个言人人殊、永无定论的世界。陈晓明的《“药”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对德里达的隐喻修辞进行了研究,指出德里达在《柏拉图的药》一文中全面施展了他的修辞策略。这种策略是一种文学性色彩浓厚的修辞策略,他展开论辩的推理依据不是逻辑的力量,而是文学联想和隐喻的机制。陈晓明教授虽然指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不是一种逻辑力量,而是一种隐喻机制,对隐喻展开了研究,但这种隐喻研究是从传统修辞学的视野出发的,把隐喻排除在逻辑之外。而认知诗学认为隐喻本身就是人的逻辑与思维,因此虽然传统诗学从隐喻视角对德里达的隐喻进行了研究,但认知与思维却始终是他们研究的一个盲点与疏忽。尹秀丽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德里达的隐喻观》存在同样的盲点。路静的博士学位论文《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对解构主义阅读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袁先来的博士学位论文《德里达的诗学研究》对德里达的诗学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董迎春的《浅析德里达的文学批评思想》一文,以德里达的《文字学》为例,对其文学批评思想进行了分析。王宁的《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对德里达的批评思想进行了重新思考与定位,指出在21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解构的原则已经深入人文学科各个领域之中。当然此方面的研究,其他众多学者也付出了心血,出了许多成果,在此不必赘言。

在翻译观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李宏鸿的《多声部的和谐:解构主义翻译观研究:以本雅明和德里达为例》和蔡新乐的《翻译与自我:德里达〈死结〉的翻译学解读与批判》《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相关的”翻译思想及其他》以专著的形式探讨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

在解构策略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莫伟民的《德里达的解构策略》。文中对德里达的解构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德里达运用了三种解构策略。德里达运用解构旨在批判从柏拉图、卢梭和黑格尔直至海德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本质特征及其真理观和意义理论。汪堂家的《解构策略的可能性》一文指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并非一种消极的摧毁,而是一种积极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杨秀芝的《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解读》介绍了德里达解构的含义、实质以及解构策略,并对其解构理论做出了粗浅的评价。除此之外,庞晓明、张立波等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在此不必赘言。

在性质判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陆扬的博士学位论文《论德里达解构理论》。文中对解构主义进行深入探究后,给出了解构的定义。他认为解构主义具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倾向,它客观上鼓励漫无准的式的阅读和阐释,否定意义的明确性,进而导致了价值判断的失落。陈晓明的《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及其转向》把德里达解构主义定性为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德里达当年在语言学和文字学层面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寻求语言无底且无边的游戏,这在后现代时代的感性解放和图像霸权那里得到充分回应。这也表明,德里达所揭示的解构面向,具有后现代的预言性质,无疑也是后现代开启的标识。张立波在其《德里达的解构概念及其与马克思的思想关联》一文中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性质判定,他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也不是否定的消极的破坏,是具有积极性的建构作用的理论。这种认识基本和德里达本人对解构的认识相一致。德里达解构是“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正因为如此,罗骞根据德里达前后期思想的发展,撰文指出德里达的解构批评“最终是一种政治实践”, “是摧毁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以及它背后的那种一整套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逻辑”。肖锦龙的《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和李永毅的《德里达与欧洲思想经典的对话》分别对解构理论的性质和经典思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一书从德里达本人的犹太背景出发来考察解构主义的特性,弥补了早先考察德里达理论犹太视野的缺陷,作者从独特的文化视角为解构主义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另外,国内也有少数论文(共8篇)探讨了德里达解构的修辞方式、解构主义思维方式的问题,但这些探讨的角度或理论方法都还集中于传统的视野。比如尹秀丽的硕士学位论文集中探讨了德里达的隐喻观。论文虽然在开篇谈及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修辞学视野,走向了认知隐喻研究,但是在主要内容部分,并未从认知隐喻的认知诗学视野对德里达的隐喻观进行研究,而是主要从隐喻出发看待德里达解构文学与哲学对立关系的策略,指出德里达的隐喻使用颠覆了几千年以来在西方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并使隐喻研究走向多元化,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对象。该论文并未涉及认知诗学的认知隐喻理论,把隐喻集中于德里达对诗与哲学二元对立的解构之中。因此,此论文研究的隐喻与其说研究的是德里达的隐喻,不如说是对德里达的隐喻这一策略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而对于德里达的策略产生的机制,作为认知隐喻这一机制只字未提。李海珍的《原型论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阐释》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德里达的翻译观进行了研究,论文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精髓及原型论的核心概念及特性,并认为原型论的引入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此论文是目前国内第一篇从认知科学出发进行的德里达解构主义研究,但这篇论文属于语言学,并未涉及文学的认知诗学研究,且不是对解构主义发生的认知机制或认知基础的研究。其他几篇论文,都对德里达的隐喻修辞、后现代思维方式问题进行了研究,但都局限在传统视野内,并未在认知科学、认知诗学方面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从认知诗学视野出发对德里达进行认知文学研究的论文还未出现,亟待众多学者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与盲点。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其视野的独特与新颖,该课题可以为传统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以此为基础对解构主义提供一种科学的发生的内在理据说明,弥补传统研究范式下德里达解构研究的盲点与疏忽,最后呈现出一个创新性的认知。解构主义真正解构的是传统形而上学认知图式,把解构主义放在人类思维嬗变过程中来看,得出以下结论:解构主义是人类认知范式的变革。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认知诗学是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它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但又不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新的诗学。它由楚尔(Reuven Tsur)在1992年提出,其《建构认知诗学理论》被认为是认知诗学的发轫之作。数十年来,认知诗学已经发展成学术热点,受到学界的关注。认知诗学以研究文学阅读为主要任务,同时也力图回答历来文学研究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体系,是对以往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对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认知诗学由于吸收了认知科学方面的理论成果与视角,其文学研究具有很强的“认知性”,强调文学活动中主体的心理认知过程,同时强调这一过程的普遍性。认知诗学视角的新颖性使得文学研究发生了一次认知转向,运用认知诗学理论研究文学将会给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德里达解构主义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后现代理论,运用认知诗学对其进行全新视角的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此,认知诗学是本书研究的主要理论武器,这一理论也使得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发生机制,运用认知诗学理论,聚焦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以及晚期政治伦理思想,说明其理论发生的认知心理过程,同时也可呈现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早期、晚期转换的认知路线。具体而言,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第一,德里达解构理论发生的概念整合机制研究。本书将探讨概念整合理论的内涵、特征、运行模式;深入研究德里达延异的概念整合机制的运用以及对胡塞尔、海德格尔、索绪尔思想的多元心智空间的整合。

第二,解构理论发生的认知隐喻机制研究。本书将探讨传统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内涵、特征及其差异;深入研究德里达解构理论延异概念的认知隐喻的运作;探讨文字、书写等概念的认知隐喻的映射生成。

第三,解构理论发生的认知转喻机制研究。本书将探讨传统转喻理论与认知转喻的内涵、特征及其差异、深入研究解构理论延异概念的转喻机制的使用;研究德里达从逻各斯中心主义到语音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的转喻机制的运作等。

第四,解构理论发生的认知图式(框架)机制研究。本书将探讨认知图式理论的内涵、特征;传统形而上学的认知图式的特征、核心内容、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负本体论认知图式以及德里达晚期对这种认知图式的使用。

第五,解构理论发生的认知合法性研究。传统理论视野下的德里达研究认为德里达是虚无主义或者对他的理论生产过程的论证存在漏洞和误读,从而使得解构理论的合法性存在争议。有的学者从其思想的价值等文化视角为德里达寻找理论合法性,但这种合法性属于外部合法性。本书将在深入探讨德里达解构理论存在的两种合法性即内-合法性和外-合法性问题;同时对认知合法性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简单说明。

四、本书的意义或价值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追索的本质、基础和中心的批判与拆卸。自1980年德里达引入中国以来,其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兴趣与研究热潮,也呈现出众多的理论成果。在众多的理论成果中,主要集中于对其理论的思想来源、解构策略、性质判定、政治伦理思想、文学理论以及翻译等方面,总体上研究中存在着阐释冗余、结论重复等现象,且对其理论本身认知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有学者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一种没有建构性的虚无主义,而反对者认为德里达的解构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伦理责任担当。认知诗学是新兴的文学理论。它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德里达解构主义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改变国内德里达研究的冗余现象。解构主义的认知机制或发生机制的研究意义是重大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阐释范式、视野的更新。国内外目前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研究主要从其理论性质、理论渊源、现象学、理论说明、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进行,此类研究虽然重要且必要,其深度也有待继续挖掘,但目前总体上存在阐释冗余、结论重复等现象,阻滞了德里达研究的新发展,而引入认知诗学这一新视角,探讨其发生的认知机制,可以突破德里达研究所遇到的瓶颈,增加研究的新范式与视角。

第二,认知机制或发生机制的科学呈现,有助于增加解构理论的科学性。传统理论视野下的德里达研究并未探讨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发生机制,虽然有些许专著探讨其“发生现象学”,但这种发生并不是认知过程的发生,而是其理论中关于生成与起源的不纯洁性问题的现象学研究。本书通过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发生的心理过程的透视,可以为其理论提供一种发生学的认知机制分析,为其解构理论的发生提供一次科学的说明与呈现,凸显解构理论发生的过程及其科学性。

第三,增强解构主义理论的价值以及合法性。传统研究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看作虚无主义,有的学者从德里达的论证的漏洞与误读出发,否认解构的合法性。认知诗学通过对解构理论发生机制的科学说明,有助于消除对解构理论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认知偏见;从认知科学的认知视角挖掘出的科学的发生认知机制,可以为解构理论提供一种认知合法性,同时增加解构理论的价值意义,尤其是人类认知意义上的价值。

第四,填补空白,突破研究瓶颈。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性的文学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该理论并未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该理论在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中的使用在国内外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本书的研究可以填补这一空白,突破传统研究模式的瓶颈。

第五,认识解构理论在人类认知范式的变革性意义。从认知诗学视野来看,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发生是有其内在的认知依据的,是人类认知范式嬗变的必然性,因此认知视野下的解构理论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解构理论对于人类传统思维范式的更迭的重要意义,这样就为德里达解构理论增加了认知方面的意义。

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其视野的独特与新颖,可以为传统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以此为基础对解构主义提供一种科学的发生的内在理据的说明,弥补传统研究范式下德里达解构主义研究的盲点与疏忽,最后呈现出一个创新性的认知。解构主义真正解构的是传统形而上学认知图式的解构,把解构主义放在人类思维嬗变过程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解构主义是人类认知范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