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业节能减排
第一节 2018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工业能源资源消费概况
(一)能源消费概况
经初步核算,我国2018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6.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能源消费结构不断绿色低碳化。其中,煤炭消费量仅增长1%,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较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各类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1%,其中,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长,较上年增长17.7%。
全社会用电增速同比提高,全国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第二产业用电量47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第三产业用电量108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工业和制造业用电量平稳增长,1—11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419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7.5%,全国制造业用电量316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
(二)资源消费情况
1.水资源消费情况
2018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7960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611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73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工业用水总量128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2%。“十三五”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工业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确定钢铁、纺织和造纸等行业11家企业为首批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推动用水企业水效对标达标,公告《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第二批)》共72项节水技术,制定工业企业产品取水定额标准,基本涵盖了主要工业行业,组织工业节水技术专项交流,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产品,推进海水淡化利用。
2.矿产资源消费情况
2018年,全国原煤产量35.46亿吨,同比增长5.2%;进口煤炭28123.2万吨,同比增长3.9%;煤炭消费量增长1.0%。原油产量1.89亿吨,比上年减少1.3%,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约为6.25亿吨,比上年增长7%。天然气产量1610.2亿立方米,较上年增长7.5%,表观消费量28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1%。铁矿石产量7.63亿吨,较上年减少3.1%,铁矿石市场运行稳定,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全年价格指数保持在220~280之间。全国黄金产量401.12吨,同比减少5.87%,实际消费量1151.43吨,同比增长5.73%,产量和消费量连续6年保持全球第一。
二、工业节能减排进展
(一)工业节能降耗进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工业节能工作。一是加强工业节能监察,发布《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实现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全覆盖,通过加强标准贯彻落实,推动构建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遴选发布年度钢铁、电解铝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三是推动信息通信业绿色发展,发布《关于加强“十三五”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信息通信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充分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布第一批49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遴选形成第二批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四是推进实施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组织8个重点用煤城市开展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试点工作。201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7%。
1.工业结构继续优化,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长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都保持比较快的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保持较快速度。从1—11月份用电量来看,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平稳增长,但低于工业用电量增长,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合计174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低于全国工业用电量增速。
2.绿色技术加快推广,重点产品能源单耗持续下降
干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烧结余热发电等技术已在钢铁行业普及,烧结烟气循环工艺得到推广。电解铝预焙铝电解槽电流强化与高效节能综合技术、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技术、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能耗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单位产品能耗多数下降,经初步统计,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烧碱综合能耗下降0.5%,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0.7%,吨钢综合能耗下降3.3%,单位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4.7%,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7%。
3.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管理及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形成了统筹协调、职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工业绿色发展管理机制,协同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加强工业节能监察,根据《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实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全覆盖,通过加强标准贯彻落实,推动构建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全面启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标准化行动计划,发布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集中研究制修订了一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标准。
(二)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
“十三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行重点区域和行业清洁生产。一是制定《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转移,加快工业节水减污改造,推进长江流域47个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二是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调研,指导和督促“2+26”城市落实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取缔地条钢等工作。三是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推动石油化工、涂料等11个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四是限制电器电子和汽车产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研究制定《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达标管理目录》《达标管理目录限用物质应用例外清单》,推动建立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使用合格评定制度;落实《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公布三批符合性情况名单。五是推行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方案,指导地方在造纸等11个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1.工业废水及污染物排放治理情况
201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99.7亿吨,比上年减少1.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021.97万吨、139.51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3%和1.6%。目前我国工业废水排出以后基本进入城市污水管道,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2018年,我国治理工业废水项目完成投资76.4亿元,93%的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增工业集散区污水处理能力近1000万立方米/日,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1.57亿立方米/日。工业废水处理项目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水平高和水资源丰富的沿海城市,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项目较少,一些二线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仍处于较低的状态,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工业废气及污染物排放治理情况
2018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为875.4万吨、1258.9万吨、796.3万吨,较上年分别减少20.6%、9.7%、21.2%。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治理工业废气项目完成投资446.3亿元。
2018年,空气质量方面,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9μg/m3,同比下降9.3%;PM10浓度为71μg/m3,同比下降5.3%。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0.5%,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0μg/m3,同比下降11.8%。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1%,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4μg/m3,同比下降10.2%。汾渭平原1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4.3%,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8μg/m3,同比下降10.8%。
(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一是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总结推广第一批12个基地的建设经验。积极推动贵州省水泥窑协同处置试点建设,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探索建立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推动重点地区和企业启动回收利用试点。加快推动溯源管理,组织开发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评估第一批17家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单位实施效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四是发布《关于做好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的通知》,开展沿江11省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排查工作,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