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中国工业发展蓝皮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工业发展质量

第一节 工业发展质量基本理论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GDP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900309亿元。201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2018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0516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9%,是1990年工业增加值的44倍;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运行合理区间;工业门类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新动能成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加快,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部分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化学纤维、智能电视、锂离子电池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分别为40.1%、23.5%、18.7%、12.9%。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断显现。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回落,去杠杆成效继续显现。2018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5%,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7%,比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单位成本降低,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合计为92.58元,比上年降低0.18元;其中,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3.88元,比上年降低0.2元。煤炭、钢铁产能利用率提高,去产能效果显著。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去产能目标任务。全年共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以上,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6%和78.0%,分别比2017年提高2.4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均为近几年来最高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低端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等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一方面,基础研究支撑不足,核心技术引进受阻,延缓产业转型升级进程。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2万亿元,但基础研究经费仅占0.2%左右;而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创新型国家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比通常超过5%。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这将直接影响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但核心技术引进日益受阻。内在的技术攻关能力不足,外在的技术引进受阻,内外夹击,可能会进一步延缓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另一方,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自主品牌建设滞后,加剧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我国国产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以汽车行业为例,根据2018中国新车质量研究,自主品牌新上市车型问题数量趋增,并且在空调系统、车身外观和发动机/变速系统几个方面,与国外品牌差距最大。由于质量监管不力,部分小概率恶性事件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消费信心。我国仍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类品牌。如果我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再不加速提升,将导致高端消费持续外流,加剧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9年首要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我国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注重质量发展的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内部分专家和学者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解读和研究。李伟(2018年)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吕铁(2018年)认为应该把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结合起来。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实现新阶段提出来的发展目标的一种合意的经济发展方式。许召元(2018年)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表现是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核心技术、品牌质量、要素成本、集聚和配置。马晓河(2018年)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一个经济体(或企业)在投入上能利用科技进步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推动效率变革,实现资源要素配置从过去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节约经营,使得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我国专家、学者对新旧动能转换展开了深入探讨。李伟(2018年)认为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旋律,推动新旧动能根本转换必须深度参与新工业革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路径。李燕(2018年)认为新工业革命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为主要驱动力,将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工业革命以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壮大为主要支柱,将加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周毅(2018年)认为培育壮大新动能亟待破解四大难题,即安全性难题、智能制造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创新在新动能发展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有关新动能的新经济统计工作慢于新经济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34.1%,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绿色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强调绿色发展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形成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鲜明导向。201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机械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电子电器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制度,推动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参与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018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96.3,比上年增长6.8%,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达到203.6、182.8、236.5和162.2,分别比上年增长10.4%、6.2%、5.9%和4.8%。测算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创新产出持续提升,创新成效稳步增强,创新能力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迈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优化政策,统筹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将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18年制定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规范开展创新中心考核评估,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健康发展,推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批复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更加关注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看,急需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客观、科学地反映和评价我国新时代工业发展质量,引导和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

二、工业发展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及内涵

工业发展质量的衡量是多维度的,涉及生态效益、经济结构、创新能力、民生水平等多个方面。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认为:广义上,工业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劣状态;狭义上,工业发展质量是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增长的效益,不仅包括规模扩张,而且包括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两化融合、惠及民生等诸多方面。现阶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速度和效益有机统一。工业发展质量的提高是以稳定的发展速度为基础,目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稳”主要体现在工业增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进”更多地体现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忽视效益和质量的盲目扩张很可能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并可能引发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将影响到工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提升工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在于实现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结构持续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反映了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地区间、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情况,是工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维度。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是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表现。我国必须要统筹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与轻工业、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大集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等重要关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是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源泉,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机制,实现工业化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而形成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工业发展质量,要求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的有机统一,保障科研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工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的前提。绿色发展是工业发展质量的重要要求,也是工业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方面之一。实践证明,粗放利用资源的发展模式只会加剧资源约束矛盾,而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负外部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第五,两化融合不断深化。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科技助力,也是优化工业系统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六,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待遇提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人口红利在不断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质量呈现明显改善,成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新特征。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既要充分依托我国在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特别是要关注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与收入问题,在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同时,扩大内需,增强国内购买力。

(二)评价意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工业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和研究,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性工作之一,对我国新时代工业经济实现健康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科学衡量工业转型升级效果的迫切需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工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两化深度融合、绿色低碳、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工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客观衡量转型升级的效果,当前急需构建一套能够全面准确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走内生增长、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

第二,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正确引导地方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片面追求规模、增速的指标扭曲了行业或地区工业发展的经济行为,在推动工业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加强对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增速与效益的统一,通过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改善工业整体素质,引导地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方式转变上来。

第三,研究和评价工业发展质量是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工业发展质量的长期持续跟踪评价,有利于全面分析工业经济运行的中长期特点、趋势及影响因素,深刻剖析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而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实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因此,了解和掌握2018年我国工业相关政策,构建我国工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分析全国及地方省区市的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和工业细分行业的发展质量情况,探讨工业发展质量的热点和面临的问题,展望工业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对促进我国新时代工业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继2017年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之后,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的首个重点工作任务。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更应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本章将基于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出发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坚持以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为前提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坚持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等原则,最终选取的指标涵盖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等6个方面,包含20项具体指标。本章详细介绍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指标权重、指标数据来源,以及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和截面指数的测算方法,是后续测算工业发展质量指数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制造强国战略将质量为先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并列为其五大基本方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仍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并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01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的首个重点工作任务。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我们构建完善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监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准确分析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认真研究、不断尝试和逐步完善,必须在明确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选取能够反映当前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指标,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与验证,然后根据验证结果再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用于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评价(见图2-1)。

图2-1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研究思路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2月)

(一)指标选取

首先应根据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选择重要而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初步的指标框架体系。在确立指标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原则,选取具体指标。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书所需数据全部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研究报告。

(二)权重确定

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主观赋权法采用德尔菲法,客观赋权法采用变异系数法,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挖掘数据本身的统计意义,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指标的经济意义。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能够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各指标所占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便于逐年之间的比较,采用2012—2017年主客观权重的平均值作为统一权重。

(三)数据处理

首先计算无法直接获取的二级指标,如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对于截面指数,将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无量纲化数据和确定的权重,得到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对于时序指数,将所有指标换算为以2012年为基期的发展速度指标,然后进行加权,得到全国及地方省市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

(四)验证与调整

指标体系确定后,对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进行试评。利用试评结果对工业发展质量进行纵向时序比较和横向截面比较,并结合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实际情况,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调试,直至形成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指数应用

利用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对全国及地方省市的工业发展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我国及各省市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促进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针对行业的实际情况,对部分不适合指标和不可获得指标进行剔除,得到适用于行业之间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实际数据评价行业发展质量。

四、基本原则

(一)研究的指导原则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聚焦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保证一定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工业应实现更具效益的增长,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资源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加深,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二)指标的选取原则

指标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工业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按内在逻辑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以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为前提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指标数据应全部来源于统计年鉴或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

(三)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工业发展质量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和特征,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工业发展质量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无所不包,只有那些真正能够直接反映工业发展质量内在要求的要素才能被纳入指标体系之中。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一些指标和数据的简单堆砌与组合,而应当是一个安排科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

第二,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尽可能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并且代表不同经济含义、不同量纲的指标,在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可以相互比较。考虑到总量指标不具备可比性,指标选择尽量采用均量指标,兼顾采用总量指标;尽量采用普适性指标,兼顾采用特殊指标。

第三,可测度原则。要求所选择的指标应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能全面反映工业发展质量的各种内涵,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采取各种直接的或间接的计算方法能够加以量化,否则就会失去指标本身的含义和使用价值。

第四,可扩展原则。指标的选取要突出现阶段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构建出符合工业转型升级、两化深度融合等新形势新要求的指标体系。同时,由于受统计指标、数据来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宜过分强调它的完备性。对于暂时无法纳入本评价体系的指标,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逐渐补充和完善。

五、指标体系

(一)概念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等多方面的各项具体数据。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式进行组织而形成的指标集合,构成了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它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客观地向人们提供工业发展质量的相关信息。

(二)作用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反映我国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健康程度,能够指导我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三大作用:

第一,描述与评价的功能,可以将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利用相关的指标进行具体描述,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一目了然。

第二,监测和预警的功能,可以监测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政策实施的效果,为防止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危害的产生提供预警信息。

第三,引导和约束的功能,对于各地区的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与周边类似省份互设标杆进行比较。

总之,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评价工业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等之间关系的量化工具。为了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有必要利用好这一工具,对工业发展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指导和监督、规范和约束。当然,工业发展阶段和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其评判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工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将与时俱进。

(三)框架设计

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必须建立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对工业发展质量内涵的理解和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本书初步建立了由速度效益、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资源环境、两化融合、人力资源共六大类、20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1)。

表2-1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9年2月。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领域较多,并且关于工业发展质量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目前社会各界对如何评价工业发展质量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构建工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长期实践,且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调整,目前指标体系已相对稳定,本版在上一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可获取情况对部分指标进行了微调,主要是剔除了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互联网普及率两个指标,未来仍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数据获取情况进行微调。

六、评价方法

(一)指数构建方法

统计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徐国祥,2005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统计指数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照所反映现象的特征不同,可以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按照所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照所反映对象的对比性质不同,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本书通过构建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来反映全国及地方省市工业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情况,旨在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构建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来反映地方省市工业发展质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截面比较情况,旨在进行对比评价。在评价各行业时,我们拟采用截面指数来衡量各产业的发展质量,待数据库补充完整之后再构建时序指数。按照统计指数的分类,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即为动态指数中的定基指数,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即为静态指数,并在上述过程中计算了速度效益、结构调整等六个方面的分类指数,即个体指数。

1.时序指数的构建

首先,计算2012—2017年30个省(区、市)各项指标的发展速度(已经是增速的指标不再计算);然后,将发展速度调整为以2012年为基期;最后,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区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及分类指数。

2.截面指数的构建

首先,按照公式(2-1)将2012—2017年30个省(区、市)的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按照公式(2-2)和(2-3)进行加权求和,分别得到各地区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和分类指数。

公式(2-1)~(2-3)中,i代表30个省(区、市),j代表20项三级指标,Xijt代表tij指标,分别代表t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t代表tij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值,Iit代表ti省的分类指数,IDQIit代表ti省的工业发展质量截面指数,Wj代表j指标的权重。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无须做截面比较,因此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指数是时序指数。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无需做截面比较,因此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指数是时序指数。

(二)权重确定方法

在指标体系的评价过程中,权重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权重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从统计学上来看,权重确定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前者一般包括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等,后者一般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离差及均方差法等。主观赋权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专家对于各指标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经验判断,并且简便易行,但存在因评价主体偏好不同有时会有较大差异这一缺陷;客观赋权法的优点在于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充分挖掘指标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但存在有时会弱化指标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这一缺陷。为避免主观赋权法的经验性较强以及客观赋权法的数据依赖性较强,本书利用德尔菲法和变异系数法进行主客观综合赋权的方法。选择变异系数法的原因在于,从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来看,差异越大的指标越重要,因为它更能反映出各地区工业发展质量的差异,如果全国各省市的某个指标没有多大差别,则没有必要再将其作为一项衡量的指标,所以对差异越大的指标要赋予更大的权重。

权重的测算过程如下:首先按照公式(2-4)计算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其次按照公式(2-5)和(2-6)计算各项指标的客观权重,最后利用由德尔菲法得到的主观权重和由变异系数法得到的客观权重进行平均,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

Vjt代表tj指标的变异系数,σjt代表tj指标的标准差,jt代表tj指标的均值,Wjt代表tj指标的权重,Wj代表j指标的最终权重。

七、数据来源

(一)数据来源

本章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地方省市统计年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二)数据说明

1.对象

由于西藏缺失指标较多,故不参与本评价;加之港澳台地区的数据来源有限;因此,本书的最终研究对象为30个省(区、市)。

2.指标说明

由于历年统计年鉴没有直接公布全国及各地区2012—2017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数据,为保证工业发展质量时序指数在时间维度上的可比性,利用各地历年统计年鉴中的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指数和工业能耗数据,计算得到2012—2017年30个省(区、市)以2015年为不变价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本书在计算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时,将第二产业增加值数据调整为2015年不变价,以保证时序指数能够真实反映走势情况;工业企业单位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数采用R&D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该指数由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等权合成。500强企业占比这一指标,在衡量全国工业发展质量时是指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在衡量地方省市工业发展质量时是指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历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各省数量所占比重。

此外,由于资产负债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为逆向指标,在计算过程中对其进行取倒数处理以便于统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