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同样工作三年,为何我是运营总监,你还在打杂
在第一章中,我给大家分享了运营的概念性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运营有了客观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要一步步、更全面、更细致地分析运营,从落地和执行的方面来介绍:如何从一个合格的运营人员进阶成为“运营大牛”。
我在互联网运营圈摸爬滚打多年,其间认识了很多运营人员,我发现,这个群体有种共同的焦虑情绪,其中以刚入行1~4年的运营人员焦虑感最强,他们也是互联网运营群体中最容易迷失方向的一群人。那么,他们身上到底有哪些共同的焦虑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写文案、做客服、建社群、运营新媒体、搞活动,我一个人做了所有事,运营这个岗位,就是一个打杂的。”
“投入那么多时间,自己也很努力,但却总感觉看不到效果,运营工作带给我的只有失落感。”
“我觉得自己需要提升专业运营技巧,在互联网运营领域缺乏竞争力,很想提升自我,却找不到方向。”
事实上,这些都是现实状况。而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运营这个岗位的特殊性有关系。
运营的岗位职能划分范围有些大,比如市场推广、创意策划、客户关系,有时客服这种看起来跟运营不沾边的工作都会划入运营的工作范围。这些工作呈现碎片化的特性,而且工作的随意性很大,若某项工作突然出现就需要运营立即去做。比如客户群没人负责、互联网推出新产品需要市场推广,这些工作都会由运营来负责。如此一来,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方法,运营人员在公司里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打杂”的。
最初,我刚开始做运营的时候,每天都做简单重复的工作,看不到方向,那时我对自己工作的认知就是“打杂”。后来,当我能够独立工作,晋升为运营经理时,我才真正认识到高级运营和普通运营的差异。下面,我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谈谈我的职业成长之路。
阿里运营人员的职业路径
在说我的职业成长道路之前,我想先来说说阿里运营人员的职业路径,因为这与我的职业成长有莫大关系。
阿里运营人员有两条职业道路:技术序列,用“P”表示;管理序列,用“M”表示。因为阿里巴巴是创业于B2B的,那时候的主要工作是对庞大的销售群体进行管理,所以拥有成熟且超前的管理体系,就是我们说的管理序列。后来阿里对于技术的需求逐步升级,开始规划更多的技术序列,而管理序列已经变得“高大上”,离基层员工比较遥远。
一般通过技术序列晋升的人较多,这里的技术是广义的技术,不是单纯地指计算机技术,而是各个领域技术的统称。做业务的人也可以走技术序列,做产品、运营的人都可以走技术序列。我自己也是技术序列,我的级别是“P8”。
表2-1就是阿里的职业路径表,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一下。
表2-1 阿里的职业路径
阿里的岗位和职务等级是明显独立的,所以大部分员工也不会叫头衔,比如大家经常会称呼的经理、总监,在阿里很少会听到,只是对外宣传的时候为了印象深刻,可能会加上总经理、总监的名号,或许名片上的总经理,只是技术序列里的中级。
岗位和职务等级独立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及时适应组织结构调整,阿里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就是适应变革,所以阿里每年都会做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许今年我在做管理团队的事,负责运营,明年我可能就不负责运营了。
当然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那些能力强的人可以匹配到更好的资源和效益。而过去的组织结构大多将资源偏向管理者。于是在阿里,会有很多有趣的事:入职没几年的新人可以拿到比“老人”更多的工资,而且越来越普遍。
了解了阿里的职业规划路径后,我想着重说一下技术序列里的一个区间。为什么要专门讲这个区间呢?因为这几个技术等级可以快速晋升,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思路就可以快速提升自己,而且实现等级的快速提升至关重要,这几个职业等级对应的是初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家。或许每个公司对技术等级的定义和标准会有差异,比如在阿里的技术序列里,6级高级工程师可以去其他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的职务,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和焦虑是否要走技术序列快速晋升的人来说,7级专家可以说是人生巅峰了,因为阿里的7级专家可以去很多公司当技术一把手了。
当然,8级或更高的技术等级,就需要经历和时间的积累,同时还需要一些适当的机遇。
我的成长过程
我的成长基本上可以分为如图2-1所示的三个阶段:
图2-1 成长的三个阶段
❶修炼内功,把通用技能至少都要修炼到60~70分
刚开始做运营时,我管着一个不到十人的小团队。只要不是产品设计和技术领域的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所以文案编辑、客服、关键用户管理、新媒体,这些我们都会去做。
在我刚开始做运营的那段日子,干的活很多、很繁杂,感觉工作没有头绪,好像一团乱麻。而且最开始我对于自身的方向界定也不清晰甚至有点迷茫,并不了解运营包括哪些,要达到什么效果,有时候会因为简单粗放的工作心态让自己和团队左右为难,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的职业定位。
幸好阿里的发展方向一直坚定明确,我才能不断进行总结和修炼,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认真对待,过程虽然有些辛苦但结果是好的。
在阿里工作初期,拿到的资源和期望的结果是不对等的。对于运营人员来说,只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那时我从早到晚都在忙工作的事,觉得哪些工作做不好就多花时间去学习,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早上六点到办公室,晚上十二点回家或者直接在办公室睡觉,一直没有休假。
在此期间工作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尽量掌握一些“无须依赖特定环境或工具的工作方法或技能”。
什么是“无须依赖特定环境或工具的工作方法或技能”呢?我进一步解释一下。
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运营,在工作内容上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在工作方法上依然存在很多共性,而且有一些技能是可以通用的。一旦掌握了这些通用的技能和方法,无论进入哪个公司或行业,服务哪种形态的产品,你都可以快速适应,做到游刃有余。
这些通用的方法和技能有很多,比如:项目管理、文案、基础数据分析、第三方推广操作逻辑、活动策划、运营指标的管理和拆解、运营执行落地等。
我认为,对于一个运营新人来说,把常见的通用技能修炼到60~70分的水平,才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接到任何一项新工作以后,最后完成的结果都要达到及格线以上,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成为“即插即用型”人才。无论到了哪家公司,都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入行时间不长的运营新人才可以避免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焦虑和迷茫。
❷掌握工作方法,拥有话语权
到了第二个阶段,产品的受众群体快速增加,相应的工作内容随之增多也让运营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这时,运营的工作职责也开始细分为产品运营、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等很多分支。
我个人觉得运营有时就像潜水,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下潜,越往下潜,你会发现不同的下潜深度有不一样的感受。如果去过这片海域的不同位置,就能了解这片海域大致的特点。如果深入过不同位置的海洋,就能发现大自然丰富的生态特性。
随着目标群体的不断增多,重复性的事务工作量相对减少,而那些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逐渐增多,突发问题开始经常出现。正是这些问题激发我去自主寻找更标准的解决办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在运营工作中,通过总结反省,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的问题,这些运营的经历让我知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需要哪些解决办法和工作方法。
后来,针对反复出现的复杂问题,我将总结出的标准方法归纳成文字,放到公司管理平台上。如果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同事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按照标准的思路来判断和解决。
我在确定团队的运营方案时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可以选择哪些是执行等级高的事情,哪些是可以缓一下的工作,执行的时候也变得底气十足。
面对不同的复杂问题,一定要带着寻找原因的想法去思考,这样你就能够发现问题的起因,找到解决办法。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最大区别就是,个人的经验大多是为自己所用,并不需要考虑分享给他人;而工作中的方法和经验一定要分享给团队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因此,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不断遇到并解决与运营相关的问题,让整个团队更加明确运营的目的,知道运营的方向以及认清自己的职责。
❸学会合作,影响一群人
到了这个阶段,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花在日常的基础工作上了,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运营团队。其实对于当领导,我并不畏惧,只是想到自己的任何决定都会影响一群人的方向、思路和方法,多少还是有些紧张。同时我清楚地感觉到:手里的资源多了,运营的压力更大了。
这个时候,我除了运营以外,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团队管理上,比如人员甄选、岗位培训、员工面谈等。在帮助新人尽快熟悉岗位后,我需要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角色进行规划,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团队成员学会更好地彼此合作。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站在高处,才能清晰认识到团队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候也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发现相关工作流程的问题,做到让系统运行更顺畅。
最后我想说,运营是一个准入门槛不高的岗位,这也就代表着可以做运营的人群基数非常大,所以岗位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你的每一次晋升都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沉淀。运营其实很像打仗,你一开始是个新兵,时间长了变成老兵,可能有机会带一个班。随着打仗经验愈加丰富,接下来可能会带一个连或者一个营。
我想强调的是,运营不是想象中一直做着琐碎的事,真正做运营的人,会有很多学习和成功的机会。我想互联网时代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成长为行业的高级运营,这是运营人员最大的愿望。我确信,每一位在追梦路上的运营人,都有机会被时代推上成功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