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晏殊的第七个儿子出生的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八岁。老来得子,让晏殊浑身透着清爽。夫人问给这孩子取个啥名字,晏殊沉思片刻说:“就叫晏幾道吧。”
作为晏殊最小的儿子,晏幾道一出生,就得到了家人的宠爱。这小子从小聪明过人,七岁能文,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便高中进士。简直就是一个神童!我不得不惊叹晏殊的造化,他的儿子能够踏着与他同样的成长轨迹,一出手便轰动朝野,这与他十四岁那年惊艳登场,是何其相似!晏殊自己也纳闷,人死了才会转世,难道是自己的灵魂提前转世了?也许是感应,也许是凑巧,也许就是宿命,晏幾道考中进士后的第四年,晏殊便走完了六十五年的辉煌人生,带着微笑撒手西去。
人走茶凉,自古如此。父亲晏殊的离去,于十八岁的晏幾道,甚至于晏家,是个重大的转折点。晏家从此家道中落,从小锦衣玉食的晏幾道也因此踏上了独自谋生之路。有一年,晏幾道来到沈姓好友家,让四位歌女演唱各自所填的新词,其间,与其中一位叫小苹的歌女产生了恋情。后来好友去世,四位歌女也不知所踪。晏幾道十分惆怅、落寞,满脑子全是小苹的倩影,在无限伤感中写下无限伤感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天空在下着细雨,枝上的红花随风轻轻地飘落,我独自站在雨中,任落花胡乱地撒在身上,望着一对燕子穿过重重雨幕,自由自在地飞去。置身于这种场景之中,是伤,是怜,是羡,还是怨?按照晏幾道自己的说法,这首词是为思念歌女小苹而作的。但我总认为,小苹只是一个托儿,在晏幾道的潜意识里,是要表达对父亲晏殊深深的怀念。“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父亲早已驾一缕祥云而去,可当年陪伴父子俩读书、散步的那轮明月,仍在天空静静地注视着自己。
晏幾道和晏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相信他们父子之间一定存在心灵感应。不信,请大家读读晏殊的《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在这首词里,有“燕子”且“双飞”,有“明月”却“不谙离恨苦”,同样的元素构成的画面中,父子俩词中的人都只有一个,只是一个在“独上”,一个在“独立”。在这一动一静之中,即便是阴阳两隔,父子俩依然在进行着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