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从生活中抽身 在影响中成长
以生活史方法论独树一帜的西方学者古德森认为,“生活史研究最大的力量在于它洞察个体的主观现实:它让主体去为他自己说话”。的确,如何研究他都在“为自己说话”,不可否认研究者背后总隐藏着“研究者的影子”。每个人都有由自己的知识、能力、人生经历、情感构成的独特智慧系统与结构,并由此引领走向未来,成为现在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自己,没有一种成长可以复制。
社会是流动的河流,个体不能离岸而行。我们幸运地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流变,作为个体成长所受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人们经历时代的人与事也各不相同;即或是从事稳定的教师工作也需要一次次生活场景的“切换”,需要教育者生活的“在场”与“自悟”,需要从生活中抽身自悟,在诸多影响中寻找成长的力量。
笔者曾经在《道德与生境——基于两个社区儿童道德发展的比较研究》中运用了“生境”概念,当时,没有形象地解释“生境”这个概念,按现今的理解更恰当的解释是:生境是影响生命磁场的所有要素及场域。按此理解,无论教育贴上什么样的门牌号,都应有教育的魂魄,应有教育做派,而不是作秀。对教育只问两个问题:你受教育后,哪些是对你的一生最有帮助的?哪些是最没有帮助的?教育是遗忘后还留下来的那些东西。教师做这样一个反思后,就深一步理解了教育;教育应是爱的教育,道德为原本的教育,人之为人的教育。知识教育是教育的表,道德教育才是教育的里。分不清教育的表里,教育就会失去魂魄。因此,作为“名校长工作室”的主持人,本着“贤贤易色、谆谆力行”的原则,确立工作室的第一件“代表作”,那就是学员研究者们对教育本质的一个追问、一个反思、一个凝练、一个表达,也是研究者自己对自我理解的教育“说话”。九位研究者中大多数是工作室学员,也有相识相趣的教育同道中人。从九位教师“自我教育”经历中获得并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九位研究者对“自我教育”的感悟与认知是鲜活的:
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确实是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家庭环境也只是后天环境的一个部分,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个体的主观意志和家之外的环境影响。这时候的我,才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内心世界还存在一个“我”。随着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不断增强,“我”的作用(自我调节)就会越来越大。
…………
慢慢地,我的性格也一点点在改变,变得主动……过程艰辛虽不足为人语,但看着孩子的进步,我无愧、无悔,坦然、欣然。
…………
我一直喜欢麻辣火锅、炒菜、烧烤,我的性格大概就和这些字眼挂上钩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概和传统的老师不一样,我遵循接纳、理解和建议三个原则,没有谆谆教导,没有苦口婆心,简单干脆,时尚前沿,幽默风趣。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自己,他们没有缺点,只有自己的特点。
…………
我感谢人生路上那些所谓的羁绊、那些所谓的“不淑”的人,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因为困难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灭顶之灾!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蜕变的集结号!再见了,前半生!新生吧,后半生!
…………
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带给我深刻的体验,我渐渐明白了父母对子女的满满的期待;我也渐渐意识到,“教育”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我慢慢反省,初入教坛的三年,我是多么的“无知者无畏”啊!我真该给我的第一届学生写一封忏悔信啊。
…………
每个学员研究者的成长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由他的生活土壤所孕育,因他所受的影响而成长。关于教师的成长,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校教育语境中,总想由外力主导教师的成长。比如,我们把教师成长的路径规约为:初任教师—胜任教师—精通教师—卓越教师,并按照其阶段水平,提出更高的专业成长要求。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培训机构,他们都认同只要对教师不断进行培训,他们就会成长得越优秀、越好。可事实上,对于每个教师的成长,“外力”促进优化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抽身,在影响中成长。
如何从生活中抽身,如何在影响中成长?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柏拉图认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著有《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者自我教育也是非他,也是心灵的转向,转向爱、善、智慧。自我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生活本身,潜心聆听自身对教育的理解与追寻,哪些人影响了我,哪些事影响了我,是他们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让我慢慢地成长。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有很多美好的愿望,更多的是期待工作成员、同道和教育人优雅地慢慢成长。作为《教育即影响》的主编,得到了《教师月刊》首席记者朱永通先生的倾力指导和文本编辑的帮助,得到了海天出版社陶明远先生和蒋鸿雁先生的鼎力相助,得到了九位学员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也得到了工作室学员的理解与支持,在此谨申谢忱。
文以时成,字与日长,遂成段落,多不俊美,穷守真情,了此为序。
杨勇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