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利令智昏

清朝的乾隆皇帝很喜欢旅行,多次到江南视察工作。据说有一回乾隆到了镇江,站在金山寺前眺望长江。只见江上百舸争流,一片繁盛景象。他就好奇地问陪同的禅师:这长江中一天能有多少船只经过呀?禅师伸出两根手指,说:贫僧只看到两只船。乾隆很奇怪,你这什么眼神啊?怎么可能只看到两只船呢?禅师微微一笑,解释道:的确只有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其实早在禅师之前,司马迁就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人的一生,可不就像这大江里的船只,来来往往,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名利奔波。

“利”是一个会意字,左右两边合在一起就组装出它的含义:左边是“禾”字,代表庄稼;右边是一把刀。“利”字的本义就是用锋利的刀子去收割庄稼。后来人们从“刀”上入手引申出“锐利、锋利”的意思;从“禾”字入手又引申出“利益、好处”这层意思来。

“利”是一种诱惑,在诱惑面前,凡夫俗子动动心本是无可厚非的,可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让欲望蒙蔽了心智,那就成“利令智昏”了。“利令智昏”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说的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大军攻打韩国,围住了韩国的军事重地上党。面对孤立无援的局面,上党城的守将冯亭想了一个招儿。他知道赵国一直对上党城有觊觎之心,如果此时把城池献给赵王,一来可以将秦韩两国的矛盾转嫁到赵国身上,二来也可以拉拢赵国共同抗秦。于是冯亭就派人带着上党的地图前去觐见赵王,表达了献城的愿望。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大肥肉,赵王把大臣们都找来商议这城该不该要。赵王的叔叔赵豹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利,人人都喜欢,不过要靠诚实劳动去获取,圣人把无缘无故得到的利益看作祸害的根源。赵豹尖锐地指出,韩国之所以要献出上党城,目的就是“欲嫁其祸于赵也”。秦国费了那么大力气,闹出那么大动静,都没得到上党,赵国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到手了,秦国还不得恨死赵国哪!所以不能要。可这时候有个人坐不住了,他就是赵王的另一位叔叔,“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他说你就算发兵百万,耗个一年半载也未必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不费一兵一卒,“坐而得城”,这么大一便宜,不容错过啊!这话深得赵王之心,他立马下令,委派赵胜负责接收上党城的事宜。可这块肥肉刚到嘴边不久,赵国就大祸临头了。正如赵豹预料的那样,秦国一看将要到手的土地居然被赵国占了,先不跟韩国干了,转过头来攻打赵国。也该赵国倒霉,换了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四十多万战士被杀。

司马迁在写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感慨道:平原君,那么个“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这次却犯了大忌,根本原因就是应了那句民间俗语“利令智昏”。所以利字当头的时候,千万不能只看到“利”字左边肥硕的禾苗,不要忘了它的右边还有一把尖刀。一旦利令智昏,那把尖刀随时可能置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