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流行语
对“流行”这种社会现象,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的领域。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流行语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流行是指某个社会集团中,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时期内,出于某种意图采取相同或相似的集体行为……在种种流行现象中,流行语被称为‘思想的流行’”。关于流行语的定义,日本《国语学大辞典》(1980)的解释是:“新语的一种。顺应某个时代,极富感染力、爆发式的民众用语。其中许多渐渐被废弃不用而消亡,或者固定下来成为一般词语。”在这个定义中提到了“新语”的概念,并将流行语划分为新语的一种类别。在日本学术界,这种划分方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自80年代末期以来,另一种新生观点开始受到主流学界的关注。《日本语学研究事典》(2007)对流行语的解释是“一段时间内使用广泛、令人有深刻印象的词或短句……常与新语并称,但并不等同于新语。一些早已存在的词语,可能在某种情况下重新流行。如果一个词语在出现伊始就广为流传,那么它就既是新语也是流行语。”要准确理解流行语的概念,首先要厘清流行语与新语的区别。大体来说,新语中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命名语及新造语等仅仅表明该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流行,而并不是某种语言本身的流行。
“流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为“传播很广;盛行”,在《辞海》上的相关释义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可见,流行的含义需要从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两个层面进行考量。我国学者对流行语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早期主要以研究日本青少年流行语、国内几大中心城市流行语以及流行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为主。此前国内流行语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定义为,“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还有一些定义如“流行语是指在某个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这些定义存在的问题是概念的内涵过于宽泛,在具体研究中需要进行更为细化的界定。
1.3.2 网络与网络媒体
网络一词的含义本身具有多重属性。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是指若干台处于不同地点、具备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以通信装置和线路进行相互连接,以达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目的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在中国,网络一般也指互联网。尽管从技术的方面来看,互联网和网络的概念并不相同,互联网是一种世界性的计算机网络,连接着全球数量众多的不同网络。但互联网是人们接触最多的一个网络,同时它又包容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因此,将网络与互联网等同起来理解,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
1997年,随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egroponet)所著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文版的发行,引发了国内新闻理论界对互联网的研究热潮。短短两三年间,已经发表的讨论性文章不下百篇。这些文章对互联网性质的描述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别:第一类是将互联网看作是广播、电视、报纸之外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第四媒体”。代表性的定义是,“随着Internet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信息系统,并被人称为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第二类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传媒,即将其看作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代表性的定义是,“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一样,都是传播信息的渠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和信息载体。”最后一类是将互联网视为传播形式赖以存在的一种环境。本书更多是从网络“媒介说”和“环境说”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发展。
在新闻传播领域,进一步,经常使用的关于网络媒体的定义有:
计算机信息网络在信息传递和新闻传播方面具有媒体性质与功能,因此也称它为网络媒体。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大也最为普及的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从广义上讲一般等同于互联网,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传播平台的新闻信息传播类网站。
网络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平台,以计算机、电视机和手机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数字化传播媒介。
对于网络媒体定义的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于网络媒体认识的多样性。多元化的认识角度本来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本书涉及的中国网络媒体,是指具有一定资质的、利用网络这样一种媒介从事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机构。
1.3.3 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讲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人们在参与网络交际时,为适应网络交际语境而采用的语言变体,是由网络文化的出现而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国内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学者认为,网络语言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指的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网络技术相关的“另类语言”;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指的就是网民的语言。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作了如下定义,“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部分汉语、英语词汇进行改造或加工,把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来讲,网络语言将汉字、英文字母和数字杂糅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不少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但在网络中,这种语言却深受网民的欢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进一步认识,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也在不断细化和深入。何洪峰认为,网络语言首先指的是媒体所用的词语,它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结构形式仍以现代汉语为主;其次指的是IT领域中的专业术语,或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有关的专有名词;从狭义上来讲,则指由网民创造出的特殊信息符号。
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网络传播当中所触及或应用到的所有语言,包括技术语言和自然语言。狭义上的网络语言专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与交换时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就本书研究而言,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媒介变体,是由语言、网民、媒介三者接触交互所产生的,在网民群体中具有交际功能并日益向现实社会生活渗透的虚拟符号系统。因此本书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主要是从其狭义层面上展开的。
1.3.4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脱胎于网络语言,最初就是指应用在网络平台上的、仅通行于网民之间的一部分流行的网络语言。因此网络语言与网络流行语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刘伟民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空间生成(包括由网民赋予新意的现有语汇)、传播并最终风行的流行语现象。廖友国认为,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网络聊天环境中网民普遍使用的沟通语言,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并经由网络媒体的助推而流行的词、短语、句子或固定的句子模式。部分流行语源于网民原创,而有些用语的流行则源于以下两种情况:由词语所指代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而流行;普通用语经网民改造、加工和传播后而流行。这一定义相当完备,并且对当前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来源做了较为细致的划分。
陈一民则更多从语言与社会事件相关联的角度考察网络流行语,他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随着社会新闻事件发生而产生的,迅速风行于网络内外、短期内生命力强大却并不持久的热门词语,亦称为网络雷语或网络热词语”。在这里有必要对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的关系稍做解释。从实践使用以及学术研究来看,对这两个概念严重缺乏界定,两者作为同一概念被混用的情况十分普遍。对于网络热词和网络流行语,从定义及两者具体包含的范畴来看,尽管它们有彼此包含、交融的关系,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李铁锤认为,网络热词更多体现的是词语所指涉的事件或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具备高关注度与传诵度;而网络流行语则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流行,强调的是被网民大规模地使用而并非一定有词语产生来源上的现实依托。从本书研究而言,网络热词是包含在网络流行语概念范畴之内的。我们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形式上具有公认度的网络流行语,也包括与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联系紧密的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