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本书基本框架
作为一本史学著作,本书基本按时间序列展开,同时也兼顾结构性与共时性的要素。导论部分在学理上阐明本研究的意义,并简明扼要地交代黔西北的地域、族类与材料。第一章论述中央王朝大举开拓西南地区之前,黔西北彝族政权的政治结构与行政区划。第二章分析从元到明初中央王朝建立并完善土司制度的过程,并探讨彝族自身的传统与制度对王朝开拓的制约作用以及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第三章考察与土司制度有密切关联的其他边政措施,主要是卫所制度、流官制度与科举制度等。第四章探讨在中央王朝开拓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彝族制度与意识形态所发生的微妙变化。第三和第四章的内容大致可以理解为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它们虽然与第二章的大部分内容有着时间先后之分,但这三章之间逻辑方面的关联尤其值得注意。卫所、流官、教化是王朝控驭乃至逐渐削弱土司的重要制度性手段,彝族制在明代的嬗变与明王朝的这些边政措施息息相关。第五章论述彝族制度瓦解、新的统治秩序建立,也即黔西北进入王朝“版图”,成为王朝“新疆”的历史过程。第六章考察改土归流之后,以前在彝族政治结构中分享统治权力的土目与布摩两大阶层在新的政治、文化环境中的变化与延续。这一章表明,改土归流并不能一下子根除旧制度,新秩序是在与旧制度妥协与互动中建立起来的。第七章从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中考察移民、矿业开发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说明黔西北新疆在经济方面与内地紧密整合的过程。第八章揭示科举教化、文化交融在塑造新秩序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许多原住民为了因应改流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变迁,主动调整自己的礼俗与文化身份,黔西北地区由此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宗族,并流传着许多“彝变汉”的传说。第六至八章呈现改土归流后黔西北社会的主要变化及其从“新疆”演变为“旧疆”的历史过程。结语部分总结全书,指出在从“异域”演变到“旧疆”所呈现的地方逐渐整合进王朝国家的过程中,王朝、周边族类的制度与传统互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除导论与结语外,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大致分别论述改土归流前后的黔西北社会。在形式上,两编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先考察制度的建立及演变,然后再分别在上编第四章第三节、下编第八章分析黔西北社会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情形。讨论认同问题的篇幅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材料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改流前后地方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一变迁同时也导致了上、下两编的另一个更为重大的不同,即体现于移民、农业、矿业、交通等方面的区域开发,在上编仅在叙述卫所时略有涉及,而下编则用了整个一章的篇幅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