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亦称资源禀赋理论或资源赋予理论,是用要素的赋予状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及流向的学说。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是用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的学说;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除包括狭义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外,还包括因国际贸易而引起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禀赋理论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该理论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后经萨缪尔森进一步完善,因此,该理论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H-O-S)定理。
一、问题的提出
大卫·李嘉图在比较利益学说中有两个假定:一是各国资源赋予状况相同;二是生产技术水平不同。在大卫·李嘉图创立比较利益理论的一百年后,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首先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埃利·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家庭,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史学家。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和在经济史研究方面引入了新的方法论——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他在1919年纪念经济学家戴维的文集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文章。他在该文中,以大卫·李嘉图的假定为依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拥有和分布量相同,各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一样,当不存在运输成本的时候,国际贸易既不会给其中一个国家带来利益,也不会给另一个国家造成损失,国际贸易就不会存在。事实上,国际贸易仍然存在。因此,这时李嘉图比较利益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两个国家的要素赋予状况不同;②不同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他的学生贝蒂尔·戈特哈德·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1899年4月23日生于瑞典。1915年考入隆德大学,学习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在赫克歇尔的指导下,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1924年在卡塞尔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俄林最重要的贡献是为国际贸易理论提供的现代分析。他在理论上接受了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著作之一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使要素禀赋理论趋于完善。俄林认为,李嘉图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并不符合实际,因为单一劳动要素不能说明生产与贸易的全过程。H-O模型以生产率的一致为出发点,力图从其他角度对生产成本的差异给予说明。俄林不仅在国际贸易理论上有所创新,并因此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曾长期担任国会议员和自由党领袖,并一度出任瑞典政府的商业大臣,主管该国的对外贸易,具有很好的实践。因此,他提出的发挥优势的国际贸易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在今天,仍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出发点。
二、相关概念及假设前提
(一)相关概念
1. 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2.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大于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则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假设前提
H-O模型认为国际贸易、国内贸易都是不同域际之间的贸易,域际的划分在于不同地域之间要素存量相对丰裕的差异,因此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应该具有相同的特点,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从这点出发,H-O理论做了以下几点假设:
1. 2×2×2模型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商品且要素密集度不同。该理论认为商品至少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才能生产出来,而李嘉图认为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H-O模型的这一假设前提实质上是以要素论代替了劳动价值论,而且为资本与劳动之比的存在与分析确定了前提。
2. 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
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这一假设意味着在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时,贸易仍然可能发生,因此,作为斯密、李嘉图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相对差异在贸易发生的过程中不起根本作用。
3. 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只在国内流动
商品和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商品可以在国内外自由流动,而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这可以保证同种商品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相同的价格,而在国际间存在价格差异。
4. 两国的要素丰裕度不同
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另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两种商品中,一种是劳动密集型商品,另一种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5. 自由贸易且无运输等费用
没有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等均不存在。这一假设意味着贸易会使两国的相对(或绝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
6. 商品进出口平衡
只存在商品贸易,进口等于出口,贸易是平衡的。
上述假设中所说的两国的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也称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单位商品的相对要素投入量。在商品生产中如果某种要素投入比例大,则这一商品该要素密集度就高。
以上的假设可以说明,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推理过程
要素禀赋论是从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展开的,逻辑十分严谨,过程如下。
(一)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只有商品价格在各国之间存在的差异大于商品的各项费用及关税时,才会有商人按贱买贵卖的方式从事国际贸易。
(二)各国商品价格比率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各国商品价格比率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比较利益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如果两国的两种商品价格比率一致,那么即使存在国际间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国际贸易也不会发生。这一点在比较利益理论中已得到论证。如果两个国家的价格(成本)比例是相同的,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那么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
(三)各国商品的价格不同是由各国的要素价格不同造成的
在俄林看来,这一点很显然,因为要素价格代表了生产成本,成本又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表5-1、表5-2来进行阐述。
假定本国、外国均有计算机和食品两个生产部门,投入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根据前述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的假定,对计算机和食品的要素投入比率见表5-1。
表5-1 两国生产商品要素投入比例(资本:劳动力)
计算机是资本密集型商品,食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见表5-2。
表5-2 两国生产商品投入要素价格
由此可算出两国计算机与食品的成本比率:
本国:计算机成本/食品成本=(5×1+1×2)/(1×1+10×2)=1/3
外国:计算机成本/食品成本=(5×4+1×1)/(1×4+10×1)=3/2
由此可见,本国生产计算机有优势(资本密集型商品),因为本国的资本便宜;外国生产食品有优势(劳动密集型商品),因为外国的劳动力便宜。
(四)生产要素价格是由其供求关系决定的
不同国家的要素赋予状况不同,引起各国之间同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不同。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是由资源的赋予状况决定的。
总之,H-O理论的基本思路是:贸易的发生→商品价格差异→生产成本差异→要素相对价格差→要素供给→要素的自然禀赋
四、H-O理论的基本结论(论点)
(一)一国在本国供应丰富的生产要素的要素密集型商品生产上具有优势
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二)所贸易的商品价格均等化
“在前面假定的条件下,贸易最直接的后果是各地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只要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阻碍,一切商品在各地区一定会要有相同的价格。”
(三)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利润)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五、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图形解释
图5-1直观地阐释了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模型。图5-1(a)中画出了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前所述,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横轴延伸,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则向纵轴延伸。由于假定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和需求结构,它们面临着相同的一条无差异曲线。在图5-1(a)中,无差异曲线I与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H点,同时还与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H′点,因此,无差异曲线I是两个国家在封闭状态下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的一条共同的无差异曲线。切点H点和H′点分别表示A国和B国在贸易发生前的封闭均衡生产和消费点。按照封闭均衡的定义,过H点的切线P1为封闭均衡状态下A国的相对商品价格线,过H′点的切线P2为封闭均衡状态下B国的相对商品价格线。由于P1线的斜率小于P2线,因此有(PX/PY)1<(PX/PY)2[其中(PX/PY)1为A国的相对商品价格比率,(PX/PY)2为B国的相对商品价格比率]。这说明劳动丰裕的A国在劳动密集型商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资本丰裕的B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Y上具有比较优势。由于两国技术水平相同,需求结构相同,比较优势只能来源于两国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或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事实上,正是由于赫克歇尔和俄林从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或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的源泉和国际贸易的原因,该理论常被称为要素比例论或要素禀赋论。
图5-1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模型图示
图5-1(b)反映了两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的情况。与图5-1(a)的封闭均衡相比,图5-1(b)中,A国专业化于X产品的生产,放弃了一部分Y产品的生产;B国则专业化于Y产品的生产,放弃了一部分X产品的生产。两国的专业化水平分别达到了A点和A′点,这两点是统一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PW为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公切线)。A国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消费点达到了E点,ACE为A国的贸易三角形;B国出口Y商品,进口X商品,消费点达到了E′点(在这里E点和E′点是重合的),A′C′E′为B国的贸易三角形。不难看出,两国都从专业化和贸易中获得了利益,这表现在两国贸易后的消费点达到了共同的无差异曲线I′,这超过了两国贸易前的消费点所达到的无差异曲线I。同时可以发现,国际贸易是平衡的:A国的X产品出口正好等于B国的X产品进口,这在图中表现为AC=C′E;B国的Y产品出口正好等于A国的Y产品进口,这在图中表现为A′C′=CE,两国的贸易三角形是全等的。用(PX/PY)W表示与贸易后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相对应的国际相对商品价格,可以发现,当(PX/PY)>(PX/PY)W时,由于X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A国愿意出口的X商品数量将超过B国所愿意进口的数量,这将使国际市场上出现X商品的超额供给,从而导致X产品的相对价格向(PX/PY)W回落。当(PX/PY)<(PX/PY)W时,由于X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A国愿意出口的X商品数量将少于B国所愿意进口的数量,这将使国际市场上出现X商品的超额需求,从而导致X产品的相对价格向(PX/PY)W回升。这说明贸易后形成的均衡国际相对商品价格是稳定的,两国的贸易后开放均衡生产点和消费点也是稳定的。图5-1(b)所示的配置在两国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供求状况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是可以持续下去的。
六、对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自问世以来,一直为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认为它的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其结论可以从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中推导出来,因而被誉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尽管这个理论有许多条件限制,以后又发生了许多需要验证的问题,如里昂惕夫之谜,但它对解释20世纪以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以及许多重大的贸易问题却是十分有用的。当然,俄林的理论也存在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和矛盾。
(一)H-O理论的贡献
1. H-O理论更符合社会现实。H-O理论是建立在比较利益理论基础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是,比较利益理论是以单一要素为分析前提的,而H-O理论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应为两种。这与现实更为接近。
2. 由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李嘉图认为,在各国生产者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理论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自己分析的出发点,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归结到了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率差异上。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再分析同一商品生产率的差异,而是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
3. 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结合构成的价格,对一国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H-O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二)H-O理论的缺陷
1. 以要素比例说来反对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抹杀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区别,使比较成本理论庸俗化了。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体系,资本的利息、土地的地租都是剥削收入。而俄林却认为它们都是要素收入,每一要素的收入都代表着该要素在商品价格形成中的“贡献”。
2. 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商品要素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型和比较成本。
3. 认为商品的要素密集型是固定不变的。俄林认为,一种商品在各国都是按同样两种要素组合生产的。事实上,一种商品在一国可能利用某种主要的要素去生产,而在另一国则可能用另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去生产。如中国可以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去生产小麦,而美国则可以投入大量的资本去生产。因此,一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型在不同国家以及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
4. 把生产要素看成一个静态的量,而没有从动态上进行分析。俄林简单地把生产要素看作一种单纯的数量,而没有把它看作一个变量或者没有把要素禀赋看作一个动态的因素。实际情况是,每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一个变化量,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乃至种类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战后日本已由一个劳动丰富的国家变为资本丰富的国家。
5. H-O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不符。按照H-O理论,国际贸易应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和需求结构相异的工业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但当代贸易的一个特点却是,大量贸易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之间,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却发展缓慢。
6. 贸易前提与贸易结果相矛盾。俄林认为贸易的结果会使各国之间商品的价格及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要素禀赋论所论证的是,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生产要素禀赋或者说要素价格的差异才导致了商品价格的差异,而贸易的结果却导致了贸易前提条件的消失。这一矛盾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同时,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也不相符。
相关链接5-1:
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节选)
从比较优势看,过去,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充裕,生产要素价格低是最大优势;当前,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与此同时,我国技术追赶发达国家的空间收窄,生产效率提升速度放缓。我国制造业成本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与发达国家部分地区相比都几乎没有明显优势,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但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