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战略
当前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立足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特征,同时结合后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优势,秉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目标,以“中国梦”为时代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将在开放、绿色、创新、共享与协调几大方面实现新时代下的创新发展。
一、从外向经济到双向驱动的开放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向全球范围延伸的结果,体现了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实现快速经济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化,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这也正是开放现代化的本源之义。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分工体系的深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自觉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以开放型现代化发展不断参与全球化产业价值链。在现代化进程中主动对接国际市场,加入产品内分工,基于国际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细分进而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促进要素资源完成内引外连,从而加速本国经济融入世界大循环。
新时代下以开放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主要有三大“中国特色”:一是借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境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构建外向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双轮驱动”的开放发展格局。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通过产业升级来促使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转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有效结合技术承接和自主创新,逐渐打破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积极参与世界价值链重构来促进双向驱动发展。二是要以和平发展方式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在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下实现兼容并包的开放式发展。这是立足于时代趋势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考量,也是新时代长远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下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合作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多领域合作,开展国际产能及装备制造方面项目,促进多元、开放、深入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自我发展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三是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建构,以开放的政治关系积极承担大国责任。首先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中主动参与承担,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其次是提升新时代下国际关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通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亚投行有效运营等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引领国际经济合作新发展方向。
二、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现代化
绿色现代化从根本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绿色财富价值观。自然资源本身就是财富,而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生态及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纳入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观,明确其生态文明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突破性进展。加强建设“美丽中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更突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重视。在现代化推进中,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互利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如何实现现代化推进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生产和消费模式的生态转型,是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挑战,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实现“生态现代化”为核心目标,推进整体经济达到质量效益的共同提高。
新时代下要推进以生态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有效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就必须着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使用开放清洁型技术,通过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里要求我们不仅应当从相应的技术转变入手,还应从思想观念、政策规划以及制度构架上紧跟新时代潮流和现代化发展需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时代下,我国在绿色现代化道路建设方面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秉持以政府为主导的统一规划管理制度。新时代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兼顾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这就要求生态现代化的推进必须以有效的生态制度建设为前提,政府在主导、落实和完善生态制度建设中必须兼具长远规划和科学管理,实施有效监管,从监管层次实现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划分功能清晰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对于不同类型、功能的自然资源建立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进而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监管及保护。对于国家自然资源,从传统的资源视角转向资产管理视角,在合规合理的产权规划中统筹生态经济绿色一体化发展。
三、着眼于短期发展和长期趋势的创新现代化
创新现代化一方面要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求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内涵式增长。新时代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然到了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应当结合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培育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性转变。
创新是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的核心主题。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新时代现代化发展中,首先是把创新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经济内生增长水平。科技创新作为全面创新的整体先导,肩负着培育经济内生发展新动能、创造高质量有效新供给的历史性责任,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向创新型经济模式的有序转变,实现经济长期趋势下新旧动能的稳步转换。其次,以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新时代下现代化探索进程中的实践创新不断促进新理论和新思想的创造以及制度安排的完善化。中国道路在制度创新方面的集中成就在于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我国制度供给的与时俱进新发展,制度创新的不断推进能够扫除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制度障碍,促使经济长久保持活力。最后,以深化改革作为制度创新的具体推进。新时代必须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前阶段的新特征与新情况,通过系统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为建立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国不断注入鲜活血液。以“认识、适应、引领”为鲜明特征的全面推进新时代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改革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指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逻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现代化
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以牺牲人自身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其要义在于最大化地缩短和减轻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弊端和苦痛。新时代中国要实现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现代化,因此其本质特征和发展模式也独具社会主义特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秉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共享以及个人和国家自由全面的共同发展。根据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核心要求,重视民计民生,维护机会公平,从而提升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
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共享内涵,标志着中国道路在现代化推进中从本质上对于传统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巨大突破。现代化虽然始于西方世界,但并非仅有西方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正是体现出创新发展的中国智慧。新时代下中国通过自身现代化进程,由过去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走入世界主要国家前列,中国的强大和崛起不仅仅建立在以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带来的外在成就表面,更是内生于重视吸收国内外历史经验,坚持以人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以人民为本质从根本上体现了发展经济学所追求的经济增长的最终本质,即实现人的实质性自由。从脱贫到基本富裕建立了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从基本富裕再到共同富裕进一步解决了福利共享,新时代从共同富裕再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从而逐步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这也与全面现代化所旨在实现的现代化本质所契合。以共享为新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正在打破过去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对于全球现代化历史的垄断局面。新时代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当前正走在现代化进程中、尚未真正实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新的标杆。
五、以消除不平衡为目标的协调现代化
现代化内涵本身就有协调发展之义,协调现代化强调的是现代化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及其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需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协调联动,系统作为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部分和系统之间相互决定并制约。因此,只有现代化各个部分以合理优化结构组成整体,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化的功能。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旨在以消除不平衡为目标实现从经济社会到地区城乡多层次协调共同发展,在具体实践探索上主要把握以下方面: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采取了“有先有后,区域推进”的主导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非平衡发展,各地区现代化程度参差不齐,在区域发展中允许区域现代化水平的相对差异性,促进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整体联动,带动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布局要求达到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环境足够承载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等特征。二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投资、乡村振兴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通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来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工业城镇化建设,塑造以乡村经济振兴为潜在增长点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时代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应当着力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兼顾国家软硬实力的双提升,加强薄弱领域的突破性建设。在国家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着重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协调现代化建设。四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根植于传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诚信友善精神,在文化领域实现深化改革。五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国防建设作为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完善的外部保障,在现代化推进中不仅要兼顾发展和安全,还要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以国家战略思维来有效带动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
(1) 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M].银川:宁夏出版社,2010.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 洪银兴.现代化理论和区域率先基本现代化[J].经济学动态,2012(3).
(4) 胡承槐.批判的、综合的现代化理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7(5).
(5)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安锐,伊胜利,徐光远.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J].理论探讨,2001(3).
(8) 陈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及其新内涵[J].中共党史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