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试点是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的重要路径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试点是国家给予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大体制政策红利。试点选择一般针对性强、代表性强、引领性强,其试点内容往往具有前瞻性,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试点本身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路径,也为试点所在部门和地区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双赢的局面。从时序上看,我国改革试点有明显的递进特性。
1978年,国家在深圳与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深圳则从一个渔村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1984年青岛等14个城市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当时的许多开放政策试点,不但使这些城市受益,而且最终惠及全国,试验性的政策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随后,沿长江各城市对外开放,内陆城市在20世纪末普遍形成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格局。
进入21世纪,改革试点进入综合配套布局阶段,从东部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到中部武汉和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再到2008年西部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全国各种区域、各种问题,以及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提供了试点的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试点向着国际化、高层次水平发展。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成立,自贸区成立至今,上海市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水平大幅提高,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自贸区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开放水平。
专栏1-2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是对“试点—推广”改革方法的肯定和深化
1990年4月1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正式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由个别试点转向全面深化的重要标志。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为重要契机,我国制造业转型开始发力,国家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使具有现代性和先进性的制造业开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发展。浦东新区开始走向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发展之路。同时,浦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推动上海不断强化综合服务功能,为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浦东新区的建设,是国家战略。旨在服务全国、示范全国。实践证明,浦东新区在开发初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要素和经济外溢功能已经得到了发挥和印证。随后进入功能开发和完善阶段后,浦东新区又为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等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带动和示范作用,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种服务和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扩展方面,还表现在金融、贸易和国际航运服务方面。
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实践是对“试点—推广”改革方法的充分肯定和全面深化,既践行了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为国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积累了大量由特殊向普遍的成功经验,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框架》批示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11)”。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立足大历史观,雄安新区谋求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试点区域发展的新路径,谋划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试点工作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试点,如济南市的GCP生态赋能“互联网+品牌孵化”模式;唐山市“互联网+退税”模式;漳州市“网上丝路”数字贸易试验区;东莞市“互联网+海关”等。此外,围绕政府职能改革的“放管服”、产业生态经济园、特殊功能协同开发等新领域都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
案例分析1-1 苏州工业园区如何打造智慧新园区
苏州一直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高地,面向新时代,怎么才能保持发展的领先地位,是苏州市思考的重大问题。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面前,他们瞄准了智慧园区这一科学定位,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坚持制度创新,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智慧新园区。
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编制了工业园区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智慧城市发展纲要等智慧园区发展蓝图,为打造智慧园区绘就了蓝图,从物质上夯实了智慧园区的基础,高起点推进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网络技术建设和覆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共建共享,高标准推进云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在国内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向云模式的转变,加快推进公共信息技术平台建设。这些都得益于顶层设计得当,规划战略引领。
坚持制度创新,统筹协调推进园区建设。他们以创新为动力,成立了具有决策权力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信息化专项资金,健全了具有园区特色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和建设维护体系,积极探索智慧园区长效推进机制和建设发展新思路,有序地推动了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
坚持强化人才智力建设,夯实智慧园区的重要能力基础。他们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的重要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业务模式的创新,培养一批兼具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举办各类论坛、专题培训、讲座、沙龙活动。为让社会公众对信息化更加了解,建设了信息化,展示园区信息化成果、普及信息化知识,寓教于乐。为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稳步推进政务信息融合共享,在建设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三大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推动统一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建设,从而整合了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推动了“放、管、服”联动,加强了各相关部门线上服务的融合,形成了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智慧园区的应用体系建设,始终把握“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理念。强化信息化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推进园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需求,建设完善交通、教育、医疗、人才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打造智慧生活环境,提升幸福感。把满足企业和市民的需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坚持扶持以引导为手段,加速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扶持社会力量共谋智慧园区建设发展,自下而上地完善智慧园区框架,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帮助企业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减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积极组织区内企业申报国家、省、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对重点标杆企业进行长期跟踪,形成企业信息化示范效应,不断提升区内企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五坚持”的措施,智慧园区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形成了高速基础网络环境,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取得显著成效,光纤网络、4G网络、高清数字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移动网络覆盖密度全市领先,在江苏省率先试点户外Wi-Fi覆盖,智慧城市信息通道全面畅通。建成了集约高效的云基础设施,建成全国首个电子政务专有云,政务云资源供给已覆盖园区全部财政预算单位,政务外网核心汇聚带宽达到20G,汇聚—接入带宽升级至1G,智慧社区、教育和医疗、智能交通等园区重大信息系统全部完成云端部署。推动了立体、互联的感知网络体系建立,建成覆盖全部道路治安高清监控、高空瞭望、视频监控、车辆卡口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在园区各主要出入口建成,逐步形成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立体化智能化治安防控网。
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方面,实现了政务资源共享,建成了全面、完整、权威、统一的地理、人口、法人三大基础数据库,通过统一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建设、分级管理应用的“集散”模式,使信息“外部交换”变为“内部循环”,政务信息化已经从单部门“分布式、数字化”进入跨部门“资源整合、协同共享”的智慧创新新阶段。“智脑”探索推动了“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换,运用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业务建模、知识运用等,推进了协同联动、规划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深度开发利用,为通过数据思维重塑城市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化了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政务通、居民通、企业通”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动“放、管、服”联动,启动行政审批与服务综合平台、市场监督综合业务平台、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保障了政务链服务的顺畅高效。
在城市管理服务方面,率先建成了自适应控制和路网线性联动的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实现了交通管控智能化,道路保安全、促畅通能力明显改善,成为苏州市“城市大脑”应用试点;依托园区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规划、建设、国土、房产等20多个部门提供统一服务,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智能化水平。通过国内首创城市部件实时更新机制的数字城管,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长效化。智慧安监构建了安全生产监管智慧化网络,提高了安监部门监督执法效率;建成低碳能源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国内首个区域节能低碳管理平台;建成公安人口专题库,提升了园区人口数据广度和准确度,为园区人口库的优化完善提供支撑和保障。率先打造了集政务、事务、服务于一体、国内领先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构建了“一口受理、一门办结、全科社工、全天服务”的社区为民服务模式,成为全国首批“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智慧教育品牌形成终身现代化学习教育新格局,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居民”等带来了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显著提升了园区教育综合发展能力,获国家“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示范区”称号;建成智能公交,提升园区线路信息准确率,有效吸引公众通过公交绿色出行,获得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及建设方案奖”。亲商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建立了园区法人信用库及重点人群信用库。通过平台完成园区成员单位信用信息的归集,实现了信用数据“一处采集,集中上报”,借助大数据打造诚信园区的良好营商环境。
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方面,试点应用与产业发展实现互动提升,依托“云彩试点”示范带动效应,累计推动园区企业的多个项目开展应用示范试点,涌现出一批增长快、带动力强的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一批园区企业在主板上市、人工智能领跑、大规模融资方面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使园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先后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示范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等荣誉,树立一批试点示范应用标杆,数百家企业荣获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称号,一批企业成为江苏省优秀互联网化服务机构。
苏州打造慧新园区,是与园区开发建设20多年来,始终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手段分不开的。他们高起点推动信息化建设,多领域推广信息化应用,先后获得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级开发区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智慧开发区建设领先区等荣誉。更重要的是,在一以贯之的持续努力推动下,已经逐步探索出具有园区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推进模式。这为全国的工业园区探索发展新路径、构筑竞争新优势、培育构造新动能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试点样板。
40年改革开放历程,是开放促改革,以农村改革试点带动城市全面改革,以经济特区改革试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低级到高级、从项目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模式到创新,40年辉煌成就,关键在于每个阶段、每个领域的改革,党中央都鼓励基层敢闯敢试,基层的试点取得成功后,中央对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为全国深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试验。同时,全国各地的试点单位,都积极利用历史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国家意志和地方积极性有机融合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