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本章小结
本章对政府协作治理的概况做了综合性分析,解析了协作治理的概念和理论兴起,指出这种协作型的治理行为是在政府或市场的失灵下产生的,并且涉及多个治理主体。随后引出了政府协作治理的内涵,明确了其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根本性目的,分析了其核心构成要素以及对多个治理主体的影响。然后归纳了政府协作治理的理论基础,再一次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协作治理中的各种关系与内容。最后结合区域化概念以及中国区域政府协作治理面临的诸多环境因素,指出了其特殊性与重要性。
(1)姜士伟.社会变迁与社会管理创新:从“管理社会”到“协作治理”[J].岭南学刊,2013(09):25-35.
(2)姜士伟.“协作治理”的三维辨析:名、因、义[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12):11-15.
(3)颜佳华,吕炜.协商治理、协作治理、协同治理与合作治理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湘潭大学学报,2015(3):14-18.
(4)Kirk Emerson.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Advance Access, 2011(5).
(5)鲍金红,胡璇.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失灵及其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研究[J].学术界,2013(7):182-191.
(6)搭便车(free rider)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在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该理论的含义为可以不付任何成本就能够享受他人之利,尤其是在公共物品的适应性上。公共物品因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而使得人人都想不付成本而获得公共物品带来的好处。
(7)田培杰.协同治理概念考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8-26.
(8)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9)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1.
(10)Taehyon Choi. Information Sharing, Deliberation, and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11.
(11)胡祥.近年来治理理论研究综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3):56-63.
(12)刘文秀,汪曙申.欧洲联盟多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05):45-52.
(13)姬兆亮.区域政府协同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11).
(14)邹舟,刘国乾.地方政府竞争的宪政基础比较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1):53-60.
(15)郑娟,李刚.国内近年来对府际关系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7(09):87-92.
(16)高尚涛.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研究现状[J].国际观察,2008(2):65-70.
(17)宋涛,张邦辉.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J].经济学家,1993(4):87-92.
(18)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20-28.
(19)这种说法在理论上首先由Susan L. Shirk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之后在学术界流传开来。见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M]. LA: Univ ersity of Califo rnia Press, 1993.
(20)Bryson J M, Crosby B C, Stone M M.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66.
(21)冷志明,张铁生.建国六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9(03):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