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简要评述
贵州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滞后地位,后发地区要想实现经济赶超,主要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模仿和创新、结构优化与制度变革等手段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贵州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二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遵循了凯恩斯主义或者新古典主义的政策建议,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实践证明,20世纪后半期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遵循以上两种发展经济学理论,这一令人不解的事实促使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理论,而新结构经济学逐渐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因此本课题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贵州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为贵州的后发赶超提供理论支持。
2.3.1 目前针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视角比较零乱,缺乏相关理论的系统整合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虽然已经被广泛接受,传统结构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中,对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主要是通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乃至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等方式展开,并认为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基本上没有区别所要研究地区的禀赋特点。事实证明,部分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调整,违背了地区的比较优势,反而对经济增长不利。现有的研究大多数侧重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这一现象上,后发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是可能实现后发赶超的,这些研究固然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众多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得操作性大打折扣,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各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历和结果的迥异,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复杂,这是目前理论研究的薄弱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加强和完善。
2.3.2 目前针对贵州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不够深入
由于贵州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特殊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的模式,也并不一定适合特定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果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雷同,势必造成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趋同性与不协调性。同时,从研究成果看,国内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讨论较多的只是论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较少明确提出切实可行并且有效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和方案。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基于贵州省的实际要素禀赋情况探讨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显得非常重要。
(1) 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 泰勒.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3)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4) 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5.
(6) Franco Malerba. “Innovation and the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 2007(25):675-699.
(7)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8)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9) 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10)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 Yu Zhou, Yifei Sun. “Mediating the State and Market in China's Competitiv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China Review[J]. 2008(6):1-7.
(12) Trevor A. Reeve. “Factor Endowment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C]2002-07.
(13) Claustre Bajona, Timothy J. Kehoe. “Trade,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a Dynamic Heckscher-Ohlin Model.”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Elsevier for the 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C] vol. 13(3):487-513, July. 2010.
(14) Paul Krugma.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 1991(99):483-499.
(15) Donald R. Davis. “The Home Market,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 1998, 88(5):1264-1276.
(16) Hausmann R. and Klinger B.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atter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Product Space”. CID Working Paper[C]. 128.
(17) Donald R. Davis, David E. Weinstein. “Do Factor Endowments Matter for North-North Trade?” Contemporary and Emerging Issues in Trade Theory and Policy[M]. Elsevier, 2008.
(18) 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9) 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9):15-21.
(20) 黄一乂.论本世纪我国产业优先顺序的选择[J].管理世界,1988(3):10-29.
(21) 李泊溪.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1995(2):106-111.
(22) 朱争鸣.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问题探讨[J].管理世界,1988(3):38-53
(23) 江小涓.服务业增长:真实含义、多重影响和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1(4):4-14.
(24)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79-83.
(25) Hongtao Liu, Karen R. Polenske, Joaquim Guilhoto. “China and Brazil Productiv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Compared: 1980's to 2000's” [DB/OL]. ssr n, 2010(11).
(26)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5):73-83.
(27) 张世贤.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兼与郭克莎博士商榷[J].管理世界,2000(5):79-85.
(28) 刘元春.经济制度变革还是产业结构升级——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及其未来改革的重心[J].中国工业经济,2003(9):5-13.
(29) 江小涓.我国产业结构及其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1999(6):17-22.
(30) 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2001(5):70-89.
(31) 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2):103-111.
(32) 李德军,甄文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11):112-115.
(33) 高峰.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机理探讨[J].经济问题,2002(11):18-20.
(34) 朱慧明,韩玉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05-209.
(35) 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0(2):35-45.
(36) 杨俊龙,张媛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宏观经济管理,2004(7):40-42.
(37)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6).
(38) 张婧.FDI的流入与中国产业结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1(6):41-44.
(39)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6).
(40) 张淑玲,卢婵君.FDI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9):102-104.
(41) 严武,丁俊峰.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广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2):30-39.
(42)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46-55.
(43) 郑长德,刘晓鹰.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102-111.
(44)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2012,2002b:15-23.
(45) 蔡防,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2):58-63.
(46) 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1):28-35.
(47) 里昕.西藏产业升级与政府作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J].西藏研究,2013(4):72-78.
(48) 王少国,刘欢.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85-89.
(49) 张虹,陈厚义.贵州产业结构低度化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0(4):92-96.
(50) 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1) 郑长德.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J].民族研究,2011(4):15-24.
(52) 刘大泯.关于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0(8):20-21.
(53) 武鸣.对外开放条件下贵州产业结构分析模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4):45-48.
(54) 宋文平.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0-21.
(55) 谢松.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贵州的经验证据[J].消费导刊,2008(1):26-27.
(56) 张立胜.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发展的悖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5-37.
(57) 张树全,曾海鹰,杜建军.贵州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16.
(58) 张婷,田忠.工业强省战略下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1):19-20.
(59) 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1):46-49.
(60) 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5):20-23.
(61) 毛军,刘建民.财税政策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非线性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6):21-29.
(62) 魏燕,龚新蜀.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4):19-26.
(63) 施卫东,高雅.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73-80.
(64) 张维迎.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J].财经界.2015(06):38-44.
(65) 张维迎.企业家精神需自由[J].资本市场.2015(06):12.
(66) 张维迎.为什么中国的浪费型投资这么多[J].IT时代周刊.2015(05):12.
(67) 许小年.货币扩张不能治本[J].资本市场.2016(01):14.
(68) Jeffrey Sachs,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季刊),2003(3):961-988.
(69)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0)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1)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3):989-1004.
(72) 姚树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和理论创新[J].经济研究,2015(12):22-24.
(73) 苏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正确路径[J].经济研究,2012(11):157-159.
(74) 黄益平.产业有新竞争力,经济增长才会企稳[N].北京日报,2015-11-30.
(75) 原毅军,谢荣辉.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4(8):57-68.
(76) 王立平,刘敏,张海波.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稳健性”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EBA模型的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4(11):2362-2369.
(77) 彭冲,李春风,李玉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3):91-99.
(78)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76-88.
(79) 盛朝迅.比较优势动态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兼论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12(9):63-67.
(80)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4.
(81) 徐敏,姜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能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3-21.
(82) 沈利生.最终需求结构变动怎样影响产业结构变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82-95.
(83) 刘培森.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效应[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3):96-105.
(84) 张强,韩俊莹.中国信贷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