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视域下贵州省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按照“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又决定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思路,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民族学等理论,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基础——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研究路线;在对贵州产业结构进行实地调研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以提高要素生产率为主线,主要研究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同时考虑自然地理、技术水平等的影响,剖析贵州的禀赋条件、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从数量结构、质量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维度提出产业的优化路径和政策建议,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及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基本分析思路是:

图1-1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制作。左图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右图为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的理论分析详见第三章。

本文在研究贵州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贵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探讨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是否相符,并将贵州与全国、贵州与西南地区进行比较,判断贵州的产业结构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其次,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状况,找出当前贵州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如旅游产业、酿酒产业等,这些产业在短期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因为要替换它们的成本极高,并且目前在市场、成本、品牌等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当前贵州的发展成果;再次,根据贵州未来的要素禀赋发展趋势的变动,调整和优化贵州的产业结构。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图所示:

图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制作。

1.3.2 研究内容的框架与结构

第1章 导论:论述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评述:分析并评述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理论,包括产业结构划分、演变和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3章 新结构经济学概述及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理论评述,进而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即“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又决定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4章 贵州的要素禀赋及其变动趋势:分析当前贵州的禀赋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运用“要素禀赋的区位墒”指标评价贵州当前存在的比较优势(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首先分析当前贵州资本和劳动禀赋状况以及其他禀赋条件,具体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及其变动。

第5章 贵州的比较优势分析: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贵州的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同时还与相邻的三个省份(云南、四川、重庆)相比较,并且考虑到发达地区的今天就是落后地区的明天,因此本文还收集了经济发达地区(上海)的数据进行对比,试图探寻贵州的要素禀赋条件和拥有的比较优势。

第6章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以贵州省为例:首先,分析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贵州省各次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的符合程度;再次,分析三次产业内部的各行业发展状况,进而分析部分产品的生产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本章将要回答第1章第1.1.1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贵州的产业结构是否与贵州的比较优势相符”。

第7章 贵州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偏离度分析: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由要素禀赋条件决定,而地区的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等条件。本章在分析贵州的比较优势符合度时,主要以“劳均资本存量”作为衡量比较优势的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区位墒”的原理,主要考察各次产业对于资本和劳动在使用比例上是否符合地区整体的资本和劳动之比,评价劳动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符合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

首先,分析贵州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偏离对三次产业发展效率的影响。通过收集贵州省197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用“(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贵州整体的资本/劳动)”作为衡量比较优势的符合度指标,分析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而分析产业的“比较优势的符合度”与该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的相关性,验证第1章第1.1.1节提出的的第二个问题“是否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符合度越高,则该产业发展越快”。

其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包括产业效率的提高,还应当包括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各次产业对比较优势的偏离度促进了产业发展差距的扩大,三次产业发展的差距最终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劳动者收入的差距。通过本文的数据分析表明,贵州产业结构偏离比较优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一定加剧作用。此外,如果一个地区没有按照地区的要素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产业结构,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将不具有成本优势和产业竞争力,从长期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贵州的工业化发展不能只是重视粗放型的数量增长,还应当着重考虑贵州在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方面的约束。

最后,本文还分析了比较优势符合度对贵州产业空间分布结构的影响。通过收集1999—2013年贵州下辖9市州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针对各市州的“重工业/总工业”数据来分析资本要素在各市州的空间配置状况。结果发现,重工业在贵州省各市州的分布与各地区的“资本/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较为吻合。但是这只是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而没有从贵州整体的“资本/劳动”要素禀赋角度分析其与全国比较是否适合大力发展重工业;并且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还应当考虑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8章 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制约因素分析:本章主要对贵州产业结构偏离比较优势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是贵州的自然地理区位的劣势不利于三次产业的发展,交通不便也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其次是贵州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并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以及城乡户籍的限制等导致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的流动渠道不畅,这也不利于资源在各次产业的优化配置;而且,需求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住房、汽车等需求的迅速增加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结构的变动并没有考虑贵州地区的要素禀赋或比较优势状况;此外,技术水平、政策制度以及民族心理因素等都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第9章 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章主要分析和借鉴国外部分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以及总结归纳国内部分省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提供参考。

第10章 贵州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本章将要回答第1章第1.1.1节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探寻贵州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甄别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指导意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个方面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即根据“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集群的比较优势,进而决定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定产业结构的优化思路;第二个方面,新结构经济学强调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产业甄别和因势利导作用。因此本章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当前贵州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条件;然后基于贵州的要素禀赋条件,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并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选择未来的主导产业;进而政府通过基础设施的供给、政策的扶持、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鼓励科技创新等措施,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最后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贵州存在的多民族特点。

第11章 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本文进行总结,探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