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的地域范围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10),考虑到西部民族地区在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优化路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本文主要以贵州省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进而为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贵州省境内包括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有88个县,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具体包括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少数民族人口(1255万)占全省人口(3479万)的36.1%,居全国第四位,各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数量排前五位的依次为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11)。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而且喀斯特地貌地形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贵州资源丰富,全省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是“西电东送”的重点省份。全省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灿烂,加上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国际上誉为“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12)。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指生产同类或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例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产业结构是一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业结构的特性。
产业结构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层次性指产业结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层次,如三次产业结构、轻重工业比重等;相关性指各产业之间、各产业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着整体关联效应,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产业结构的协调与合理,以系统的观点考察产业的整体效应;相对性指产业结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生产条件、要素条件、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要求对产业结构适时地加以调整,但这种相对性并不否认其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
(3)产业结构的分类。
产业结构按照生产要素使用的比重分类,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按照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将产业结构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按照发展阶段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目前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产业结构分类方法,也是本文主要的分类方法。
表1-1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标准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3.2.
(4)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其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要素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使投入要素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部门,进而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的竞争力,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指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依次上升,最终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比重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等。干春晖等(2011)(13)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向促进关系,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可能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带来更为剧烈的冲击。
(5)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的各种干预政策。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阶段,政府会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例如,确定各个产业发展和投资项目的优先次序;将稀缺资源以较低价格直接配置给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并通过优惠的利率、汇率、价格等行政手段,促使该产业实现垄断经营,降低该产业的生产成本,以提高其自生能力。
1.2.3 研究目标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在于,通过重点分析贵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探寻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方法和途径。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许多学者都对此现象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提出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区位、资本、劳动者素质、技术等方面,但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贵州省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研究时段主要集中在1978—2013年,通过收集贵州省境内的九个市(州)1978—2013年35年的长时间面板数据,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贵州当前的要素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运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寻求贵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贵州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具体研究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包括:
(1)首先,分析贵州要素禀赋状况及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相关资料显示,贵州省自然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然而资本较为稀缺,并且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禀赋不断变动,比较优势也会随之改变,需要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之相对应,而技术水平和制度条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后发赶超的研究还比较凌乱,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对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理论梳理有助于理解后发赶超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因此,本课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贵州省的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使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适应未来要素禀赋的变化。
(2)其次,分析贵州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存在的问题。
结构优化、制度变革以及技术创新,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本课题通过回顾贵州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分析当前贵州三次产业及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同时分析贵州的各次产业与比较优势的符合程度,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是否符合度越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越快,进而能够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3)剖析贵州的产业结构与地区的比较优势的偏离度。
主要从产业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三个维度分析比较优势偏离度对贵州产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按照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否提高贵州产业发展效率,进而探索各次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缩小产业发展差距的路径。
(4)贵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主要对贵州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自然地理区位的劣势、政策制度因素、生产要素流动、需求结构的变动,以及技术水平、政策制度、民族心理等因素。
(5)运用新结构经济学探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本课题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甄别理论,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按照“同一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要素生产率应当趋同”的原则,以比较优势为原则,以资源的市场配置为基础,通过政府的因势利导、供给适当的基础设施与政策扶持等措施,探讨贵州产业在数量结构、质量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维度的优化路径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