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本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思想创新过程

思想成果产生与物质成果生产之间,存在共性,都必须经过一定的历程,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相关联。但也存在很大差别:直觉的差别就有物质生产过程有形,而思想产生过程无形;物质生产成果是实物产品,思维产生的是思想成果。

一、由信息和知识加工生成新思想的逻辑历程

虽然人的思想可以超越时间,但是从整体上看,脑力劳动的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是一致的。在前面研究劳动的篇章里,笔者在撇开知识积累和信息获取的假设下,把脑力劳动分解为思想创新和普通劳动,在高级思想产生时普通劳动的功能仅仅是表达思想。整个思想创新的逻辑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获取和吸收外界信息并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

首先,一个人的信息获取和吸收状况与其思维特性有关。思维特性又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脑的智能,二是既有知识。这两方面因素又决定于天赋、积累和训练。后天勤奋的人,积累了知识,训练了脑智能,丰富了思想的材料,强化了思维的工具。为什么学生时代刻苦学习能够受益终生?因为努力学习不只是得到知识本身,而且是受到思维训练,强化思维工具,从而增强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奋斗精神和优良习惯。人的思维能力是工作能力的核心要素。思维能力提高是长期知识学习、经验积累和实际训练的结果。人的大脑是在无意控制和有意控制中运行的。当脑中枢决定对某一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就调动全脑神经,并经人的所有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手等捕捉对象信息,学习和汲收与对象相关的知识。至于用什么方法捕捉对象信息和获取相关知识,汲取哪些信息和知识,则与大脑功能及头脑中既有知识直接相关,或者说与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关。就是在同一时间、地点对同一对象进行调研,获取同一材料,不同的人所吸收的信息内容也不同。原因在于脑智能存在差别,脑中既有知识不同,决定其观察事物的视角不同。另外,对同一思维主体,信息材料进入的先后,所起作用和效果也不同。比如有内容不同的A和B两项信息,若其头脑中既有思想对A、B两信息的接纳不存在倾向性的话,则A先进入,就对B不利;B先进入,则对A不利。因为先入者占据空间并已影响主体的思维方式,此时,后入信息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受到先入信息影响的既有思想起主导作用了。比如不相上下、各有差错的A、B两员工,找总经理反映情况,总经理在周一听了A的苦诉,觉得A有理,等到周二B再去告状,住往就很难灌进去了。B怪总经理片面、不公正,是“先入为主”。其实,就是信息接纳的“先入为主”的偏向在作怪。选取材料是人的新思想生成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基础性的环节。

其次,吸收信息和知识不断改变脑的思维状况。从传播的角度看,无论是知识、思想、经验、技术,还是政策、制度、习惯和风俗,一切材料都是信息。当这些材料以原形原质保存于大脑皮层时,就变成了知识。知识积累在人脑中有三大作用:一是增加头脑中的知识财富;二是改变知识接受者的理念和观点;三是改进和提高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因此,知识在人脑中有的是思维的材料,有的是思维的工具,也有的既是材料又是工具。

再次,信息吸收和整理变为头脑中的新知识。当人们研究某一客观对象时,就观察和搜集该对象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被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大脑对信息分类、整理和加工的过程,所形成的知识既可以保存在研究者的头脑中,也可以传输出来传授他人。研究者同时也学习吸收与该对象相关的他人总结的知识。从当事人头脑角度看,信息和知识皆从外界输入,均属信息。所有这些信息进入人脑后,都成为知识,会与头脑中的既有知识并列保存。

第二阶段,信息和知识经加工生成新的思想成果

思想成果生成,就是思想创新。思维主体所吸收的对象信息、相关知识与主体头脑中的既有思想先要相容。两者的相容相接是以两者间的共同点为基础的,两者若无共同点,就会互相排斥,无法吸纳。这时大脑对新的信息,必定认定为伪,而认为既有思想为真,这可以说是脑中枢的“本位性”。那么,与之相悖的新材料就不易被接纳。若新材料更有说服力,能够反复证明既有思想是错误的,则会出现新材料把既有思想否定的情况。这么一个分析比较的过程就是形成新判断的过程。多数情况是:新的对象信息和相关知识是头脑加工的材料,头脑中的既有思想有的是材料,有的是工具。因为,储存于人脑中的知识,必然要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产生影响。所有新材料在人脑中整理、重组、融合、加工、再造的过程,就是我们后面将研究的思想交生的具体过程,也可以称作思想创新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产生的新思想既有新材料的元素,也有原思想的印记,但却已经是一套新思想了。这些新的思想成果就是人们常说的科研成果。经过研究,主体训练了思维能力,积累了思维经验。可见,个人成长与事业成功通常是同步的。但也有业未成功人已成长的,即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其成熟起来的。

第三段,思想成果的多形态表达和传输

头脑中的思想成果不予表达和传输,旁人就无从知晓,思维主体自身也只感觉其主旨和大略;因为,在思想的表达和传输之际,还伴随着高级思维,给予系统化、学理化和精准化加工,有的还在自我审定中作一些调整,这些都是复杂、高级的创造性劳动。思维产生的思想成果在人脑中是以意识态保存的,同时也表现为能力和经验。思想成果的表达和传输是思想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思想一经表达传输就不再是意态,一般变成符号态,如文字、语言、图形等,有时直接表现为行为、决定或结果。科学家将其思想成果表述为概念、定理、公式和理论;政治家将其治国理政思想表述为讲话、政策或文件;设计师将其设计思想表述为设计图纸;企业家将其思想付诸生产经营的实际行动。

任何新思想的产生都必须经历获取和吸收材料、生成思想和表达传输三个阶段。

二、具体思想形式

任何思想成果都是人脑对信息加工的产物。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八种具体思想形式:

(一)应想、映想

应想就是反应性思想,是受外界信息刺激而引起的即时反应,具有反射性质。如遇下雨想到撑伞,感到天凉想到添衣等。映想是外界事物经过感觉器官映入大脑,经一定编码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应想和映想都可以用语言或行动表达出来,其思维成果属认知性思想。这是人通过感觉、知觉和思维对事物认知后的反映和描述。通常感觉还不是思想,而感觉感知经过脑的加工对信息进行综合后就得到整体印象。如问题描述、情况概括、初步评价等都是属于认知性思想。认知性思想主要反映人对事物表象、结构和特征的基本认知。

(二)感想、联想

感想一般是对增量信息的加工,联想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到古对头脑中存量信息的提取、融合与利用。联想以记忆为前提,对以前的材料失忆,就没有联想的基础。感想所产生的是新信息刺激生成的新想法,联想产生的是联系相关新老信息而形成的新的综合想法。

(三)回想、念想

回想是回忆检索已存在大脑中的材料,念想是指不断忆起经历过的事物,并指望再次出现的想法。回想和念想都是对头脑中旧材料搜寻和追忆,但也与当前新感知的信息刺激有一定关联。

(四)遥想、愿想

遥想是穿越一定空间和时间对于事物的追想,对以往事物的遥想就是忆想,对未来事物的遥想就是预想。愿想是以反映内心愿望为内容的思想。遥想与联想能力相关联,愿想与目标思想相关联。

(五)预想、推想

预想是对事物发展过程、阶段和后果的预见性思考及所做的事先安排。推想是以前期信息为基础的合乎逻辑的思想延伸,通常也叫作推理,是想象的一种类型。

(六)设想、构想

设想是在现有信息条件下对事物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假设性想象。构想是对尚未存在的新事物构建性形象性的设想,如机器构造,房屋结构等。

(七)猜想、验想

猜想就是根据残缺要素和隐约线索,凭想象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是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思维方法。验想是当头脑中有了猜想后寻找材料进行验证的思维过程。验想过程中必然包含判断性的思维活动,叫断想,包括是非判断和程度判断两类。比较和判断是选择的前提,没有比较和判断就没有选择。判断必须以事实材料为依据,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理。这种分析、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深化过程就是验想和断想。因果分析、逻辑推理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方式。

(八)狂想、妄想

狂想是指任性猛烈、放浪不羁甚或结果虚幻的思维活动,几近幻想。妄想是指狂妄地提出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思维过程。

这八种想法有时是单种使用,有时是多种联用。不同的人运用状况也不同,所以,思维的能力和结果也不同。

三、创想的一般程式

创造性思想成果产生的思维过程叫作创想。

创想是利用既有知识和经验构建现实和人的头脑中还没有的事物的思维活动,是将头脑中既有的信息材料重新排列组合后构想成新事物的过程,其中,关键的是发挥人脑的想象能力。蓝图设计、方案筹划、技术发明等都需要创想。科学决策中需要恰当地确定目标,需要想象设计多个方案,然后进行比较选优。无论是目标性思想还是方法性思想的产生,都首先要有想象。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但是,人们想象到的思想成果,未必都正确,因此,必须进行求证。得到证实的就予以确认,得到证伪的就予以剔除。这种有想象、求证和选择的思维活动就是创想。科学研究、理论创立、文学创作等均需要创想。任何思想成果的产生都得经过一定的历程。创想的一般程式是:观察—质疑—分析—想象—比较—求证等。

(一)观察——发现的起点

中国有句俗语:“处处留心皆学问”,说明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早在500多年前,有一名叫科尔迪的阿拉伯牧羊人无意中发现,有一只山羊异常兴奋,在那蹦来跳去尽情撒欢。他感到非常奇怪,决定弄清楚原因何在,于是便开始留意观察。通过一连几天的仔细观察,他发现那只与众不同的山羊特别爱吃山坡一棵树上的红浆果,一吃就兴奋起来。科尔迪怀着探索的勇气,吃了那种红浆果,一会儿后便体验到那种精神振奋的感觉,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从那以后,科尔迪每次在山坡上放牧都要品尝红浆果。并将此事告诉一名过路的传教士。传教士听后,摘了一把红浆果回家用水煮出了咖啡色的汤,饮之果然神清气爽。传教士于是热心宣传,广为传播。这就是咖啡的发现。后来传教士在布道中多次提到偶然发现咖啡妙用的经过,并说了下面一段饱含哲理的话:“一个人能否有所发现的关键,并不在于自己眼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是艺术、科学、事业和生命等获得成功的伴侣。”(2)

现代科学研究的实践也证明,细心观察是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取那粗心难见、稍纵即逝的信息;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有所感知,有所发现。观察是发现的起点。观察的要旨是:一要深入细致,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要持续一段时间、重复一定次数,以便发现其变化规律;三要同时观察一定数量的事物,以便作同类比较。观察不只在开始时重要,而且必须坚持到研究的全过程。可以说,观察得深入就是发现,描述得独到就是创造。

(二)质疑——思考的动因

质疑就是感到不明白或不以为然的想法。不明白就想弄明白,不以为然就要寻找正确答案。可见,质疑是思考和探索的动因。

质疑就会提出问题。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是创造的发端。问题在教育学语境中是提问的题目;问题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语境中是直接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解决问题就是寻找条件与目标之间的通道。需要研究通道是否存在:若存在多条通道要比较哪条为最佳,若不存在,要研究如何创造。所以,质疑和提问在思想创造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问题和疑点往往就是新思想的生长点,因此,要大胆质疑,层层设问,推进思维深化。诚如爱因斯坦所说,“重要之事是不要停止问问题”,每一轮提问,都使分析深入一步。他就是怀疑牛顿力学在高速运动和微观领域的适用性才创立了相对论的。

(三)分析——思维的电钻

分析是对事物的细分明析,就像CT扫描切片一样,是对事物认知深化的过程。分析层层推进,认知步步深入。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主要分析事物的结构和性质,动态分析主要分析事物的成因、过程、阶段、趋势和结果;静态分析以性状分析为主,动态分析则以变量分析为主。

分析过程中包括推理。推理是以人类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合乎逻辑的推断。侦查人员破案,就经常运用推理。推理是科学分析的重要方法。

报载,某农宅室内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生自燃现象,村中谣言四起,迷信抬头。专家进场调查分析:既会自燃,必有可燃气体和超标磷化物。经检查化验,该农宅许多老鼠洞中不断冒出磷化氢和甲烷进入室内,只要温度稍高必定自燃。再分析推理:这磷化物和甲烷必有来源。尔后,查到宅后有堆了十年之久的孵化蛋壳在细菌分解下产生磷化氢气体,屋边有两口废弃的沼气池还在产生甲烷气体。经过检测和分析,农宅自燃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

(四)想象——思维的翅膀

人脑的一个神奇功能就是能够想象。想象是以人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想出新事物的思维过程。因有想象,才有技术发明,才有理论创造;因有想象,才有小说构思,才有浪漫诗作;因有想象,才有蒙太奇画和寓意深刻的雕塑;因有想象,才会有出人意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整个创想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想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曰联想。联想就是当人脑受到某一信息刺激时,引起对相关信息内容的回忆和联系。联想是把一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联系起来思考的思维方法。联想能够跨越时间距离把过去的事物与现在的事物联系起来;联想能跨越空间距离,将此事与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出整体结论。联想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进行联系和概括的机会。运用联想方法最为关键的是寻找关联点,代数、几何、物理等题目的解答均需要这种联想能力;案件侦破也需要这种联想能力。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部分。联想将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联系起来为新思想产生创造条件。倘若不会联想,不能将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那怎么有机会产生新思想呢?

二曰设想。设想就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将原本没有或可能没有的事物假设出来。这种假设的基础通常是根据以往经验或逻辑推理。设想的东西可能是不现实或不可行的。设想是否合理、科学,必须进行自我论证和检验。建筑设计师依靠想象设想出一套创新方案,但方案是否合理需要认真论证,在论证和调整中,使方案不断完善。此外,设想是无限的,论证则力求圆满,因此,这种想象能不断产生新的知识。猜想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对事物可能性的想象,是一种怀疑和猜测。猜想通常是对原因或结果的假设,是设想中的一种类型。科学猜想一经证实,科学认知就深化一步。猜想在科学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曰延想。就是联想和设想的延伸与深化。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使得思维的潮头一浪一浪向前推进的过程。一百多年前,天才的爱因斯坦在想:物体接近光速运动怎么样?以光速运动怎么样?超光速运动又怎么样?结果,创造了划时代的物理学理论——相对论。

想象的基础是信息与知识的交合。交合新生的成果越多,表明想象力越强。

(五)比较——选优的手段

人的思维想象是极为丰富的。有时可以设想出多个方案。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不同,思维结果也不同。因此,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不同见解。要对这许多不同意见进行比较,才能选取其中最佳意见。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毛泽东曾讲:“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陈云讲:“各种意见要进行比较。所有正确的分析,都是经过比较的。这是‘试金石’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在比较的时候,不但要和现行的作比较,和过去的作比较,还要和外国的作比较。这样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准确”。(3)任何时候,任何事物,没有比较就不知优劣,没有比较就难以判断和选择。

比较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诸如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政治学等。在实施比较中应当注意的是:一要深入研究各个比较对象,在熟悉对象的基础上作比较;二要集中对决定事物性质的重要要素进行比较,不然,就容易在比较中抓不住重点;三要作全面比较和整体比较,以便得出正确结论。

《羊城晚报》曾载一故事:

因暴雨成灾沧州城南一座寺庙山门倒塌,两尊石兽也冲入庙前的河里。10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寺僧分析: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众人听之似乎当然!谁知向下游一直找了十里地,仍不见踪影。庙中讲学的先生分析:石兽不是木头,而是石头,石重沙轻,必沉于下落之处,众人听来此言有理,撅之却不见。此时,守河堤的老渔夫插话:“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愣而不解。渔夫解释道:“我长年守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石兽重、河沙松,西来河水冲不动石兽,反把石兽下方的沙冲走了,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必向西倒去,落在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着,就像向河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之,无不信服。依其指点,果然在上游找到那两头石兽。(4)

三个人的分析哪个正确?经过比较和验证就一清二楚了。

(六)求证——审定的依据

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观察、质疑、分析后,想象出一系列方案,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出选择以后,还要进行认真求证。经求证得以证明,则可坚持结论;若证伪,则推翻结论。因此,求证是思想审定的依据。

“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成了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胡适说:“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大胆设想就是扩大想象,拓展思想的空间,丰富设想的方案;小心求证,就是论证和选择正确结论,目的是使设想合规合理、符合逻辑。大胆设想是打开思路的前提,小心求证是正确选取的条件。

求证既是整个思维过程的最后环节,同时,也需融入前面的所有环节之中。观察是否客观全面需要查证;质疑是否合理科学需要辨证;分析是否正确到位需要考证;想象是否丰富和穷尽需要论证;比较是否正确妥当需要验证。可见,求证是关系思维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求证方式最常用的有三种,即论证、引证和验证。论证是以人类的现有知识为基础,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手段和方式;引证是引用他人言论或其他材料进行求证的证明方式;验证则是将结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以实践进行检验的证明方式。三种求证方式中,论证是最基本的费脑筋的求证方式;引证是最简便、省力的证明方式;验证是最可靠最权威但也最费力的证明方式,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遗憾的是学界一些人做学问,少有论证,更不验证,专以引证代替求证。“谁是这样说,谁也这样说,多人这样说,所以就正确……”可是,如果这些人都说错了呢?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分析时要比较,在论证时也要比较。

以上六个步骤就是创想的一般历程。

四、创想的简化程式

并不是所有创想都这样复杂,实际思维过程中也可以跳过某些环节,采取简化程式。

科学主要解决认知问题,以求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洞悉;技术则主要解决应用问题,以促进生产发展;管理主要解决资源有效配置问题,以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自然科学家侧重于准确地认知和揭示自然规律,社会科学家侧重于揭示社会规律和协调人的相互关系,人文学者则侧重研究和描述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成果产生的过程。人们产生思想,创造知识,通常有三种简化程式:

其一,观察分析产生思想。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心理之外,但经人的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获得该事物的诸多信息,然后,经人脑的分析加工,得出认知结论,形成思想,创造知识。在人们的观察和分析过程中,对象是客观的,但方法是主观的,因此,不同的观察者可能有不同的认知和发现。在观察者与对象物之间是一种以方法为中介的透视,这种透视多少有点儿失真。正因为这样,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异。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这种差异将越来越小。

其二,假设验证创造思想。人们在反复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总会归纳和提炼出一些理论。初期这些理论都是一种假设,是人脑的想象。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建立不同的理论。理论建立以后,就将用理论去解释同类现象,以期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如果理论能将现象概括穷尽,解释圆满,验证正确,那么,这一理论就被公认为科学理论。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都有其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可见,科学理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某一阶段的产物。

其三,比较修正完善思想。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规律的主观认知。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在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必将理论描述的内容与客观实际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深化认识、修正理论。人类总是在批判和修正中深化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人类生产知识的途径,诚如柏拉图所说,是通过审慎的思考获得的。(5)

五、创新的主要方式

人类思想创造,即创新性思想成果的产生有一些基本形式。了解这些形式有助于在思维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思路。这些形式主要有原创式与改良式,组合式与分解式,除因式与补缺式等。

其一,原创式与改良式

原创式就是从全新的思路出发,创造思想成果,填补一个领域的空白。改良式即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的方式。原创式创新的特点:一是没有同类型基础作铺垫,而必须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从无到有,开创性强,难度大,是对客观规律的新发现、新认识、新描述,具有革命性意义。二是原创性研究一旦成功,就往往引发出一系列相关的新成果,开辟出广阔的新领域。因为原创必须在思维空间的空白地带上想象,构建一个合乎规律的东西。如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贝尔德发明电视机,冯·诺依曼发明电子计算机等等。改良式创新要相对容易一些,因为有了同类基础,只是对不满意的部分进行改进,满意的给予保留。如果是理论领域,则是在原基础上作拓展、延伸、深化。但是,即便如此,也必须花费大量心血。

其二,组合式与分解式

组合式创新就是把前人或他人的若干项思想成果按一定比例结构有机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成果,产生1+1+1>3的效果。分解式创新即是对一个整体进行分解。凡符合客观规律的细分就是创新。无论是分类、分辨,还是分割、分解,都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细分深入一层,认识深化一步。细分分出新事物,细分分出新功效。

组合式创新是最为常见的创新方式之一。天文学与物理学组合而成天体物理学;经济学与数学组合而成数理经济学;生物学与化学组合而成生化学。红外线控制器与门组合成为自动门;红外线控制器与水龙头组合就成自动水龙头。这些都是一对一组合而生出另一种新事物的实例。然而,也有多元组合的就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一定数量的电子元件,包括集成电路、电阻、电感、电容等,可以组装不同的电器产品,完全取决于怎么设计。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的组合构成的,组合原理决定事物性质。

与组合式创新对应的是分解式创新。分解式创新就是将事物从混沌、整体的状态和复杂结构中作条分缕析,从大系统中分析出小系统,再从小系统中分析出各个既联系又独立的个体,并加以认知和利用的创新方法。此法的特征和意义是:首先,分解是对整体认识的深化。要对一事物进行分解,必须对该事物的整体有深刻的认识,不仅要认识事物的全貌,而且要认清事物的局部和元素。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结构和基本规律。比如对劳动的认识,能认识到劳动必须经观察和思维,或是在思维支配下的肌体活动。劳动由脑动与体动构成,脑动就是思维,是一个层次。那思维又由感知、储存、分析、推理、比较、想象、论证等构成,就是认识的深化。其次,分解是对分体和元素的认识与利用。分解法创新,仅仅知道可分解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够认识分体的性质和属性。如前所述,在了解思维过程中有感知、分析、推理等后,还要对这些思维方法有深入的认知,掌握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发现属于分解式发现,比如粒子发现、光谱排列等。

其三,去因式与缺补式

去因式创新就是用分析和寻找原因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缺补式创新就是寻找缺损对象并设法予以补正的创新方式。当把造成问题的原因找到后,只要把原因或叫根源消解了,问题也就不再存在了。其思维特征是:一要整体对比,寻找差异。把问题对象与正常的同类对象进行比较,认清问题对象与正常对象有何不同。二要逐项分析,寻找原因。经对比,问题对象与正常对象可能存在多项不同,但这些不同项未必都是造成问题的原因,要分析判断哪个项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三要寻求办法,消除原因。在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后,必须设法消除。找准原因是关键,消除原因是目的。

青海省卫生防疫站一位名叫田青春的医生看到许多牧民的毡房扎在低湿的草滩上住宿,85%的牧民患关节炎。田医生分析睡草滩是牧民患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他设计出一种适合于游牧生活、方便拆装、搬家时能用牦牛驮走的木床,让几个关节炎重症者试试。十天后,睡木床的牧民发现关节炎不发作了。于是,睡木床在草原上很快流行起来。(6)

不吃药、不动刀治关节炎,这是医疗方法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牧民生活方式的创新。

补缺式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创新思维。因为,要认清缺项已不容易,再寻找合适的补缺材料则更难。比如,人年纪大了为什么多病?因为,人的衰老使免疫功能减退。但寻找药物来抗衰老、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实施起来很难。补缺式思维需要坚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要想象。要大胆想象,大胆试验。爱迪生为了寻找通电会发光的金属材料,做过千百次试验,猜想众多金属或合金中,必有一种或几种能通电发光。二要求证,有了各种想象后要小心求证。科技领域还要实验验证。爱迪生就用实验的方法找到了能通电发光的金属材料钨、铱等。三要鉴别。将在验证中的诸多对象作认真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鉴别出其中的最优者。爱迪生对能通电发光的几种金属进行比较试验,发现其中的钨最佳。

六、创新的思维范式

思维科学教科书罗列了诸多思维方式,诸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线思维、发散思维,平面思维、立体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这里再介绍几种。

(一)正向思维

就是朝着想象中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每一步骤都要思虑周全。“陈平巧施连环计,帮助刘邦脱荥阳”就是正向思维。楚汉战争中,刘邦所率数千残兵被项羽优势楚军围困在荥阳城中,韩信大军远水救不了近火。必须设法让刘邦逃出城去。想让刘邦突出西门,就必须把西门楚军主力引开。陈平建议:一是派出使者谈判表明愿意投降的态度;二是必须在东门外广场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三是东门打开后先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两千多名女子缓缓出城;四是让与刘邦长得很像又愿做替身的纪信乘坐皇车出场。目的是要将南北西三门楚军吸引到东门,以便刘邦在诸将护卫下突出西门,而且要拖延较长时间,让刘邦出城后走得远一些。

(二)反向思维

当正向思维找不到理想结果时,就可以倒过来思考。东周春秋时代,秦国国君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老百姓捕获了这匹马并且把它分吃了。官吏追捕到这些人,准备绳之以法。秦穆公想,重罚这些人,被吃的马也照样没有了,不如做件好事。就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的,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于是,就给他们酒喝。后来秦穆公带兵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得知秦穆公被晋军围困,个个拿起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用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食马饮酒的恩德。于是,秦穆公大胜,俘获了晋侯回到秦国。(7)以德报怨的反向思维往往起到感化他人的作用。

(三)双向思维

就是对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同时思考,在行政或商业领域就是双赢思维。如南方某市,三个邻近县并入市区,六车道大马路修建完工时,预算的钱花光了。路两边预留20米宽绿化带工程无钱实施。有位充满智慧的官员说:“这事没钱也能办。分段引进几家花木公司,地让他们用五年,然后,由他们负责按设计要求绿化就是了。花木公司是免费利用了运输方便的这些好地块,政府不花钱达到绿化目的。而且,一搬进来路边就绿了,公司买卖也开始了,是互利双赢的好事。”

(四)拐弯思维

就是不直接到达目标点,而是先经第三地间接到达的思维方式。

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在好莱坞举行了一场募捐晚会。当时反战情绪比较强烈,因此募捐晚会很不成功,晚会快结束的时候,还没有募集到一分钱。举办人十分着急,但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这时,被冷落在后台的青年卡塞尔突然想出一个主意,站起来向主持人走了过去,请求让他上台试一试。卡塞尔上台后,不是直接募捐,而是让大家推选出一位晚会上的第一美女,然后,由他来拍卖这位美女的一个亲吻,最后募到了一元。这一元的收获,不仅创下了好莱坞的一个吉尼斯纪录,而且还使卡塞尔一举成名。当好莱坞把这一元寄往越南前线时,美国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1972年卡塞尔移居德国,受聘于奥格斯堡啤酒厂。他不负众望,天马行空地开发出美容啤酒和浴用啤酒,使该啤酒厂一时之间成为全世界销量最大的啤酒厂。1990年,卡塞尔以德国政府顾问的身份主持拆除柏林墙,这一次他使每一块砖都变成收藏品,进入了全世界200多万个家庭和公司,创造了墙砖售价的世界之最。(8)

拐弯思维,威力无比。

(五)逻辑思维

就是利用事实材料信息,依据客观规律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网载:

从前有位阿拉伯人走过一片农地寻找他的伙伴。找到下午,遇上一位正在地里干活的贝都印农民,他就马上打听。农民说:“我也刚来这里,没见过你的伙伴。”随后,农民瞧了瞧地上,就问:“你的伙伴是不是一个胖子,又是腿瘸的?”“是的。”商人回答。农民再问:“是否牵着骆驼,而且骆驼左眼瞎的?”“是啊,你知道得这么清楚,肯定见过他了,他在哪里?快告诉我!”阿拉伯人迫不及待。农民说:“我还知道他离开这里2小时了,但是我确实没有见过他。”阿拉伯人愤怒了,以为农民不说实话。农民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从地上看出来的:你看那脚印,比你和我的脚印都深,说明他身体胖、体重大;再看,左脚脚印深,右脚脚印浅,且有拐杖痕,这说明是个瘸子。你再看骆驼走过的地两边,右边的草被吃掉了,左边的草长得好好的,说明骆驼左眼是瞎的。”阿拉伯人又问:“那你怎么知道他离开这里2小时呢?”农民说:“这边棕榈树旁留着他的脚印,应该是当时纳凉的树荫下,现在树荫转过这样角度了,应该是2小时过去了。”(9)

这就是逻辑思维。

(六)类比思维

有许多大问题与一些小问题是类似的,运用解决小问题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类比放大就可以解决大问题。

意大利西北部有个叫维加内拉的小村子,位于阿尔卑斯山腹地。由于地势低洼,该村每年从11月11日到次年2月2日的83天时间里,得不到阳光照射,村民只能生活在阴暗寒冷的环境里。偶然一天,当村长米达利照镜子时,忽然灵光闪现——想到用镜子反射光线的原理来借用阳光。他们先做试验,效果不错。然后,筹资10万欧元,在村对面海拔约1000米的科尔马山上安装了一面宽约8米、高约5米的大镜子,并由电脑根据太阳光角度自动调整镜子的方向,把光线反射到村中的广场上,照亮了约250平方米的空地。这一奇思妙想让村民享受到温暖的阳光。(10)